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侯森 刘凡 陈定宝 郭鹏 梁斌 尹慕军 叶颖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实验室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市结直肠癌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实验室 100044;北京市结直肠癌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孤立纤维肿瘤(SF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2013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盆腔SFT的9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3~85(中位数58)岁。总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患者病程时间0.5~36(中位数3)个月。其中8例的症状主要为:排粪困难或粪便变细,腰骶部疼痛,肛门坠胀或排尿困难,另有1例无典型症状。CT和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9例患者均进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肿瘤,8例为限期手术,1例患者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手术用时平均231 min,出血量平均1 661 ml。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患者术前行选择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肿瘤最大径中位数9 cm。手术标本多可见分叶,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1例为灰红色。标本切面可见钙化灶或出血灶。镜下细胞呈梭形,均呈现不同程度异型,血管丰富,可见钙化灶、灶状出血。9例患者CD34和Vimentin均为阳性。7例患者获随访3~29(中位数14)个月,1例术后1年可疑盆壁转移,其余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盆腔SFT需要多学科诊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介入栓塞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预防原发灶切除在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结直肠癌中的有效及安全。方法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及筛选。中文检索词包括:结直肠癌、直肠癌、结肠癌、转移、Ⅳ期、4期、无症状、原发灶切除、切除原发灶。英文检索词包括:colorectal cancer、colorectal neoplasms、colon cancer、colon neoplasms、rectal cancer、rectal neoplasms、metastatic、stage IV、asymptomatic、primary tumor resection。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纳入比较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或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所有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0软件对提取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4篇文章,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非随机对照研究13篇。累计样本量2123例,其中原发灶切除术组(PTR组)1162例,全身治疗组9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TR组在1年生存率(HR=0.80,95%CI:0.67~0.95,P=0.01)、2年生存率(HR=0.81,95%CI:0.71~0.93,P=0.002)、3年生存率(HR=0.82,95%CI:0.72~0.92,P=0.001)、4年生存率(HR=0.86,95%CI:0.75~0.98,P=0.02)和5年生存率(HR=0.85,95%CI: 0.74~0.97,P=0.02)方面均明显优于全身治疗组;PTR组中位生存时间相较于全身治疗组延长了4.35个月(MD=4.35,95%CI:0.99~7.72,P=0.015)。结论当前低级别证据显示,对于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行原发灶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潜在安全可行的治疗策略。未来仍需要大样本前瞻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Meta分析 有效性研究 无症状性 原发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安全和有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胃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为胃腺癌;(2)接受D2根治手术,且术后接受SOX方案辅助化疗。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TNM分期Ⅰ期或Ⅳ期;(2)有急性并发症且接受急诊手术;(3)接受过新辅助治疗;(4)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有严重的、影响患者治疗及生存的合并症。回顾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D2根治手术的Ⅱ~Ⅲ期胃癌患者94例,分析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情况,并应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2或临床有意义的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例接受D2手术和术后辅助SOX方案化疗的Ⅱ~Ⅲ期胃癌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9例,年龄(58.2±12.1)岁。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患者33例,消化道肿瘤家族史11例;肿瘤位于胃窦或幽门部59例,胃体16例,胃底或贲门19例;行全胃切除患者2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患者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患者60例。73例(77.7%)患者术后完成至少5周期的SOX辅助化疗方案。3~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降低(23.4%, 22/94)、恶心呕吐(18.1%, 17/94)和外周神经毒性(6.4%, 6/94)。本组中位随访时间32(3~78)个月,89例(94.7%)完成随访,3年和5年OS分别为89.8%和83.7%,3年和5年PFS分别为81.4%和78.1%。术后化疗<5周期的患者3年OS为72.2%,3年PFS为53.9%,≥5周期患者的3年OS为93.7%,3年PFS为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P=0.029)与本组患者3年O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HR=9.419,95% CI:2.330~38.007,P=0.002)为接受D2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样地,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P=0.006)、术前癌胚抗原>4.70 μg/L(P=0.035)和进行联合脏器切除(P=0.024)与本组患者3年PF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HR=10.493,95% CI:2.466~44.655,P=0.001)和联合脏器切除(HR=127.518,95% CI:8.885~1 830.136,P<0.001)为接受D2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作为辅助化疗方案,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完成至少5周期的SOX方案辅助化疗可以改善Ⅱ~Ⅲ期胃癌患者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辅助化疗 奥沙利铂 替吉奥 D2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结节对根治手术后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手术的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癌结节与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错配修复状态、脉管癌栓、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癌结节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中37例(23.9%)合并有癌结节,脉管内癌栓、术前血清CA19-9升高的患者癌结节的发生率更高(χ2=9.567,P=0.002;χ2=11.561,P=0.003);癌结节患者较无癌结节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均低(总生存率:P=0.029;无疾病生存率:P=0.025)。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合并癌结节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90,95%CI:1.032~3.835,P=0.040;HR=2.416,95%CI:1.205~3.820,P=0.009)。结论癌结节是影响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将癌结节纳入TNM分期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预后。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癌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Numb甲基化状况,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p53突变与Numb/Notch1表达模式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Num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检测p53基因突变状况,采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umb在60例切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53突变状态与Numb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两者表达模式关系与表观遗传关系。结果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Num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与正常肠黏膜组织比较,其中25例(41.7%)结直肠癌组织Numb基因启动子呈部分甲基化,但与其mRNA及蛋白表达并无明显相关(P>0.05)。60例患者中31例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1.7%,外显子(E) 5、6、7、8的突变次数分别为5、6、12、11例次(其中有2例检出E7、E8 2个外显子突变,1例为E5、E8 2个外显子突变),Numb在p53突变组表达水平(0.45±0.13)显著低于非突变组(0.87±0.12,P<0.05)。p53突变与Numb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p53突变与Notch1蛋白表达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而与Delta及Jagged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Numb低表达(39例)预后差于Numb高表达患者(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突变状态与Numb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某些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p53抑癌基因 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 突变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