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内界膜位于视网膜-玻璃体交界面,由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组成。近年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累及黄斑部的手术中,虽然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证实,但缺少必要的组织学依据,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在各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内界膜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目前的研究发现,炎症细胞、胶质细胞、玻璃体细胞的增生使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内界膜本身也可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支架,这些都将导致黄斑疾病的发生。本文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特发性黄斑前膜这3种疾病中的内界膜组织学研究作一综述,以帮助更好地认识病理状态下的内界膜,从超微结构方面证实内界膜剥除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内界膜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学
  • 作者: 李悦 冯向辉 胡文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种植体周炎(peri-implantitis,PI)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组织与菌斑相关的病理状态,以种植体周黏膜炎症和进行性支持骨组织丧失为特征。近年来,PI与天然牙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差异在动物实验和一定数量的人体试验中得以描述,本文对现有文献报道的PI与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差异进行综述,并试图寻找两种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差异。总体而言,PI中炎性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e,ICT)范围比牙周炎更大,一直延伸到牙槽嵴,结缔组织内有密集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并含有更多数量的破骨细胞,但ICT内的血管密度小于牙周炎;另外,PI病变组织中发现异物的存在。两种疾病在炎症浸润、血管、骨丧失、异物方面的组织病理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何PI的进展较牙周炎更迅速,提示PI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PI进展至关重要。此外,针对特定炎症细胞的靶向治疗或可成为PI治疗的新方向;减少因摩擦或电化学腐蚀释放到种植体周组织中的钛颗粒有助于预防PI。

  • 标签: 牙周炎 种植体周炎 组织病理学 炎症细胞浸润 钛颗粒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实验课程属于微观形态学,是以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特征为主的课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已成为医学生形态学学习的重要补充。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口腔组织病理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微观形态学线上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结合学生学期终末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学期终末成绩为(81.7±13.1)分,61名学生中,13名(21.3%)学生达到优秀(≥90分),59名(96.7%)学生及格(≥60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7名(60.7%)、45名(73.8%)、37名(60.7%)、41名(67.2%)和42名(68.9%)学生认为线上实验课程对镜下结构观察识别、病理特征记忆、知识理解、团队合作和互动等方面更有优势。可见,口腔组织病理线上实验课程效果较好,且得到学生普遍认可。

  • 标签: 口腔组织病理学 实验教学 线上课程 口腔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以单纯血尿为症状的IgA肾病患者的预后,恢复并分析牛津分型应用于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时,研究期为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将我院收治的以单纯血尿为症状的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50名患者,按临床特点分组,同时录入5名健康对象,将患者分为单纯性镜下血尿组(n=20)、发作性肉眼血尿组(n=20)以及合并组(n=10)。且患者结束治疗后,研究人员记录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并按预后恢复状况,分为缓解组、病情存在组及病情进展组,根据牛津分型中提出的四项病理指标,及排除的两项病理指标,针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及牛津分型开展研究,探讨其中的关联性。结果:此研究结果中,评价全部随访患者的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治疗后43(86.00%)例患者病情有所改善,5(10.00%)例出现病情进展,2(4.00%)例出现肾功能恶化。分析患者病情时,牛津病理分析结果表明,MISOEOT0及MISIEOTO占比最高。本次研究录入5名对照组健康对象无意义。结论:此研究结果中显示以单纯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约有20%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其中大约有4%的患者愈后恢复,相对较差。

  • 标签: IgA肾病 肾炎 牛津分型 单纯性血尿 少量蛋白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软组织的散发型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软组织散发型AVM病例8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指标情况,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4~71岁,平均年龄26岁。发病部位包括头颈部(34例)、四肢(上肢24例,下肢17例)和躯干(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处有特征性搏动、震颤、温度升高,局部可出现疼痛、溃疡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致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出AVM的高流量特征;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镜下病变组织累及皮肤附属器及深部脂肪、肌肉组织,其内可见畸形血管增生,多散在分布,管腔不规则扩张,管壁厚薄不一,但大多较厚,血管壁玻璃样变、黏液样变,可见炎细胞浸润、出血、血栓形成及机化,钙化少见;畸形血管周围可见簇状增生肌性小血管;病变内血管均未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ERG,管壁内肌纤维和平滑肌组织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弹力纤维染色显示畸形动脉壁内不完整血管壁内弹力层;15例行PIK3CA基因检测,1例(1/15)存在突变(突变率6.7%)。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获随访73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15例复发。结论发生于软组织的散发型AVM是高流速脉管畸形的典型病变,可见畸形动脉和簇状增生的小血管;因其在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的显著不同,病理诊断常需与先天性血管瘤、肌内血管瘤-毛细血管型、PTEN软组织错构瘤以及普通型静脉畸形等相鉴别;极少数病例可涉及PIK3CA基因突变,提示AVM中可能存在PI3K信号通路异常,并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AVM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随诊。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口腔组织病理》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包括口腔组织的形态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该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口腔组织病理》知识点繁多、内容琐碎,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目前的教学形式多以灌输知识为主。本文把MCAT教学法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 标签: 口腔组织病理学 MCAT教学法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病理病理理学,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我们通过回顾病理的基本概念,分析疾病形成与发展的生理过程,以及探讨了病理的新前沿,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病理理学中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免疫系统与免疫性疾病、神经生理学与神经性疾病等关键话题。通过本文,我们希望促进跨学科研究,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以更好地理解、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 标签: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本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集的5例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信息、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9~62岁,中位年龄48岁,患者均未见重症肌无力及单纯红细胞发育不全,影像学诊断胸腺瘤或畸胎瘤;大体检查为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灰黄、灰白色肿物,切面质韧,部分区域可见纤维性薄层包膜,组织学特征为宽带状和实性片状纤维组织穿插在脂肪组织中,纤维组织内见胸腺上皮细胞呈条索状和巢团状分布,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或透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19、Cathepsin V、p63;5例平均随访4.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胸腺脂肪纤维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良性肿瘤,男女性均可发生,应正确认识该肿瘤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项目化教学是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该文以兽医临床岗位的工作性质与任务为依据,探索一套“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治疗为目的”的《动物病理》项目化教学方案,并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期更好培养学生的病理思维能力和临床岗位技能。

  • 标签: 项目化教学 动物病理学 教学改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发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多发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布、T/M分期、胸膜侵袭、淋巴/血管浸润等情况。结果:多原发肺腺癌(MPLA)组和肺内转移组(IM)病人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膜侵袭、淋巴/血管浸润等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M分期方面,肺内转移组T3分期的病人数量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相关病人在T/M分期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病理医师对其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1例PAP(32例继发性,159例获得性)病例,查询相关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电镜观察,并结合二代测序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PAP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呈网格状、铺路石症或地图样改变。组织学主要以肺泡腔内无定形嗜伊红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阳性。部分继发性PAP中常伴有肺间质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组织细胞沉积、胆固醇结晶裂隙形成,甚至可见二氧化硅折光颗粒或矽结节等其他非经典组织学改变。电镜下肺泡腔内蛋白样物质、肺泡Ⅱ型上皮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内均可见电子密度的环层小体。二代测序病例出现MUC19、FADS6、KRTAP5-8、Senataxin、SKIDA1等基因的突变。属于良性病变,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结论活检组织标本较小、继发性PAP形态不典型及病理医师对非肿瘤性病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仍有相当比例的漏诊,特别是在没有临床提示的情况下,病理医师需提高警惕,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理实验教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实践的有效方法。新时期,病理实验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1],这是摆在每一位病理实验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近几年来,医学院校及各大院校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此依据新时期发展要求、病理实验教学改革,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病理实验教学新理念的探究、新思路和新举措,并加以实施与应用。

  • 标签: 病理学 实验 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