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应用专用止血的护理。做好压迫止血前的准备及压迫止血时的护理,停用止血带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动脉穿刺局部出血,提高止血效果。

  • 标签: 冠脉综合症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股动脉 止血带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肱动脉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动脉PCI208例、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结果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 标签: 桡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 PCI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动脉组,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长于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脉组。结论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入路之一。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动脉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72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动脉组86例行经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桡动脉组86例行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在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与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动脉两种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动脉介入在更改介入途径的方面比例较高,所以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途径。

  • 标签: 经股动脉 经桡动脉 介入手术 高龄冠心病
  • 简介:摘要:本文从护士的角度,对动脉穿刺与动脉穿刺行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两种穿刺方法的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我们强调,护士在手术前后的评估、监测、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

  • 标签: 动脉瘤栓塞术 经桡动脉穿刺 经股动脉穿刺 围手术期护理 护士 评估 监测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对比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危重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动脉采血法,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疼痛反应(VAS评分)、按压时间、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率和血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采血成功率(对照组88.24%;观察组94.12%)和误入静脉率(对照组14.71%;观察组8.82%)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血时间(2.52±0.65)、VAS评分(4.17±1.21)、按压时间(6.24±1.19)和血肿发生率(2.94%)均低于对照组(3.17±0.59),(5.84±1.46),(9.73±2.42),(2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采血法具有取血快速、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且在采血过程中疼痛感相对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经股动脉 桡动脉 血气分析 误入静脉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中经桡动脉动脉穿刺行急诊PCI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动脉介入(TFI)、动脉介入(TRI)各30例,后将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并发症比较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桡动脉组短于动脉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行急诊动脉急诊PCI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并推广。

  • 标签: 急诊PCI 股动脉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干预价值。方法:抽取2022年09月-2023年09月到本科室接受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诊疗的患者共计8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试验组、对照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试验组刺穿时间、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作用在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中,可缩短刺穿时间、曝光时,亦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运用。

  • 标签: 经桡动脉 经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 全面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适用,已成为冠心病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且介入治疗还具有微创、疗效好等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动脉穿刺术伤口护理方法,以促进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 伤口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 76 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 各 38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曝光时间均较少,且焦虑情绪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 P< 0.05) 。 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可使患者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明显减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身体恢复速度。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措施 效果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自桡动脉测压管分段取血与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寻求自桡动脉测压管取血的最佳方法,在避免直接自动脉取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同时,减少血液丢失.方法26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自桡动脉测压管弃去2.7ml的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取3份血样,每份1ml,依次为A、B、C组,为实验组.同时,自动脉取1ml血样,为D组,做对照组.观察指标为血气分析的10项测定值.结果(1)A组与D组比较,PO2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Ca2+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B组与D组比较,血Ca2+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3)C组与D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抽弃4.7ml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留取血样与直接穿刺股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的10项指标相同,如不需监测血Ca2+值,抽弃3.7ml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即可.

  • 标签: 经桡动脉测压管 股动脉 采血 血气分析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血栓栓塞模型,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及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平均兔龄14个月,体质量4.1kg。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1~5枚血栓,对照组仅注射造影剂。行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用改良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CT灌注成像观察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塞情况。结果实验组17只兔(85%)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表现为手术侧MCA主干闭塞,神经功能缺损,MCA供血区血流灌注异常,DWI信号、TTC染色异常。3只脑缺血模型建立失败,其中2只为颈内动脉栓塞,1只闭塞的MCA再通。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MCA血栓栓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选择合适的血栓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 标签: 脑梗塞 动物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导管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难治性大咯血的疗效,验证其治疗过程的优越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术后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止血率。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0%,止血率为8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难治性大咯血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独使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股动脉导管 支气管动脉栓塞 难治性大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动脉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开展的50例动脉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干预措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术中血压变化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稳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实施动脉穿刺与动脉穿刺均可以完成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相对于动脉穿刺的患者,动脉穿刺路径可以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减轻患者心理焦虑,缩短卧床制动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升护理的满意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全脑 血管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比较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局部青紫游斑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 桡动脉 采血 股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抽取于2020年至2021年间接受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所有病患随机分成常规组(36例)和实验组(36例)进行对比试验。前者仅对病患采取基本的护理方法,后者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护理。然后对照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评分、病患对护理的满意水平。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经过全面护理的实验组病患各方面水平皆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时,全面护理能改善生活状态,提升临床的疗效,促进病患的康复,在临床医学中可以广泛运用和推行。

  • 标签: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 术后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动脉径路与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脑动脉造影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血管不同分为桡动脉组(n=48)及动脉组(n=34),比较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制动时间相比于动脉组更短,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脉组(P<0.05)。结论:与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相比,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安全性更高,且患者术后制动时间更短,患者更易于接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