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肠镜下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行结肠镜下直肠腺瘤切除术且在切除术后3年内有结肠镜随访结果的患者501例。分析性别、年龄、BMI、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合并糖尿病,腺瘤最大径、数量、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腺瘤复发率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01例结肠镜下直肠腺瘤切除术患者术后3年的腺瘤复发率为25.5%(128/501)。腺瘤复发率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为<25、25~29和>29 kg/m2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9.2%(32/167)、27.5%(44/160)和29.9%(52/174),其中BMI>29 kg/m2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BMI<25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P<0.05),腺瘤复发率在BMI<25 kg/m2与25~29 kg/m2、BMI为25~29 kg/m2与>29 kg/m2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合并NAFLD、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高于不吸烟、不合并NAFLD、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2.9%(51/155)比22.3%(77/346)、27.6%(61/221)比23.9%(67/280)、31.3%(25/80)比24.5%(103/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32、7.232、6.874,P均<0.05)。腺瘤最大径为≤5、>5~<10、10~<20和≥20 mm的患者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1.6%(23/198)、18.5%(23/124)、41.7%(43/103)、51.3%(39/76),其中最大径为10~<20 mm和≥20 mm的患者腺瘤复发率均高于最大径为≤5 mm和>5~<10 m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990、14.690、49.440、23.650,P均<0.05),腺瘤复发率在最大径≤5 mm与>5~<10 mm、最大径为10~<20 mm与≥20 mm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1、2和≥3个腺瘤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9.6%(20/102)、23.2%(46/198)和30.8%(62/201),其中有3个腺瘤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有1个腺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6,P<0.05),有1个与2个、有2个与3个腺瘤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展性腺瘤患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非进展性腺瘤患者[28.8%(98/340)比18.6%(30/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9,P<0.05)。在腺瘤最大径为10~<20 mm和≥20 mm的患者中,分块切除(内镜下分块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分块黏膜剥离术合并)组的局部复发率均高于整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合并)组[5/19比4.8%(4/84)、45.7%(16/35)比14.6%(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27、8.8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腺瘤最大径、腺瘤数量、腺瘤病理类型均为影响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3.673、1.523、1.989,95%CI 1.759~6.528、1.096~2.897、1.564~4.089,P均<0.05)。结论高BMI、吸烟、合并NAFLD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腺瘤的最大径越大,数量越多,病理类型为进展性腺瘤,患者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越高。在较大腺瘤的患者中,接受分块切除术的患者局部复发率比整块切除术高。

  • 标签: 结直肠腺瘤 复发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进展期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期直肠腺瘤患者69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科二病区住院的结肠镜检查无直肠病变者7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脂肪肝、高脂血症、便秘、大便潜血等因素与进展期直肠腺瘤发生的关系。结果:进展期直肠腺瘤在50岁以后发病率增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无特异性胃肠道症状,大便潜血阳性、吸烟每年≥400支、有癌症家属史的患者为进展期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5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有直肠癌家族史、大便潜血阳性、吸烟患者应定期结肠镜检查,以发现进展期直肠腺瘤从而早期切除,可大大降低进展期直肠癌发生风险,从而降低我国结肠癌发生率、死亡率。

  • 标签: 结直肠腺瘤 进展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性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70岁)、便血、腹痛,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直肠腺瘤可能性较大。

  • 标签: 腺瘤性息肉 肠息肉 内镜检查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直肠息肉术后病理结果,将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0 656枚)和非腺瘤性息肉组(9 695枚)。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对腺瘤患者组和非腺瘤患者组、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进行1∶1匹配,共1 824对患者和7 362对息肉成功匹配。PSM后,对患者因素如性别(男)、年龄(<40和40~60岁)、息肉个数(>2个)、肥胖(BMI≥28 kg/m2)、有直肠黑变病、有一级亲属直肠癌家族史,以及息肉相关因素如最大径(6~10和>10 mm)、分布情况(远端结肠)和形态学分类(无蒂和扁平)进行直肠腺瘤危险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 430例直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检出率为71.12%(4 573/6 430)。PSM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有一级亲属直肠癌家族史和息肉最大径>10 mm均与腺瘤发生有关(OR=1.483、1.426、1.503,95%CI 1.063~2.067、1.015~2.004、1.198~1.88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有一级亲属直肠癌家族史、息肉最大径>10 mm、息肉形态学分类为无蒂和扁平均为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25、1.411、1.629、1.165、1.151,95%CI 1.019~1.994、1.001~1.988、1.290~2.058、1.030~1.316、1.012~1.310,P均<0.05)。结论肥胖、有一级亲属直肠癌家族史、息肉最大径>10 mm、息肉形态呈无蒂或扁平状均为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腺瘤 日间手术 倾向评分匹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直肠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指腺瘤,当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直肠肿瘤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大多数的直肠癌发生需经历腺瘤-癌的发展序列,即从肠上皮异型增生,演化至腺瘤形成,进一步癌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甚至转移扩散。通过结肠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置腺瘤及癌变息肉,符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级预防策略。然而就临床中明确诊断的直肠恶性息肉该如何正确处理,选择内镜下治疗还是手术扩大切除目前尚无统一定论。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作如下综述总结,以期明确和规范直肠腺瘤癌变的治疗。

  • 标签: 腺瘤癌变 恶性息肉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内镜下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性纳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6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32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实施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对照组3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方案,对比2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2组患者直肠腺瘤性息肉均告有效切除,但观察组32例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32例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方案,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 标签: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 内镜 手术切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幽门螺杆菌(Hp)富集情况,分析其与直肠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结合医院内镜中心1 622例胃肠镜检查者的资料。比较直肠腺瘤组(743例)和检查阴性对照组(879例)的一般资料、胃黏膜Hp感染情况、直肠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腺瘤Hp甲基蓝特殊染色、腺瘤H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腺瘤人Toll样受体5(TLR5)蛋白免疫荧光结果。结果直肠腺瘤组共743例,年龄(54.5±12.3)岁,男性占56.0%(416/743)。对照组共879例,年龄(55.6±12.1)岁,男性占58.4%(513/879)。直肠腺瘤组胃Hp阳性361例(48.6%),对照组胃Hp阳性331例(3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黏膜Hp感染与腺瘤组织Hp富集存在明显相关性(OR=28.590;95%CI:18.554~44.055,P<0.001)。同时发现直肠腺瘤Hp富集与腺瘤数目、直径、腺瘤病理类型、腺瘤恶性度等存在相关性(RR=0.804、3.163、3.089、2.463,均P<0.001),且发现Hp富集的腺瘤组织TLR5蛋白表达增高。结论胃Hp感染与直肠腺瘤Hp富集事件相关,而腺瘤组织Hp富集与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促瘤作用可能与Hp上调黏膜TLR5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腺瘤 幽门螺杆菌 腺瘤病理类型 Toll样受体5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直肠进展性腺瘤(AA)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直肠AA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首次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为直肠息肉的患者临床资料,将整个队列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7∶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AA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运用验证集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共有1 936例直肠息肉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 356例患者纳入训练集(男840例、女516例),580例患者纳入验证集(男379例、女201例),年龄分别为(57.4±9.8)和(57.6±9.7)岁;其中无AA患者1 502例(77.6%)、有AA患者434例[22.4%,其中1~9 mm 73例(16.8%)、>9~<20 mm 271例(62.5%)、≥20 mm 90例(20.7%)]。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8,95%可置信区间(CI):1.003~1.033]、脂肪肝(OR=1.870,95%CI:1.274~2.744)、低密度脂蛋白(LDL)(OR=1.378,95%CI:1.159~1.637)、粪便隐血试验(FOBT)(OR=2.597,95%CI:1.857~3.631)、息肉部位[近端(OR=2.869,95%CI:1.727~4.764)、远端(OR=2.791,95%CI:1.721~4.527)]与直肠AA发生有关。该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664(95%CI:0.630~0.698)、0.640(95%CI:0.587~0.693),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和实际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H-L)检验P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30、0.150,DCA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年龄、脂肪肝、LDL、FOBT、息肉部位这5个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直肠息肉患者发生AA的风险,从而实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直肠癌精准分层筛查策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进展性腺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危险因素
  • 简介: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中分别占10.56%和7.80%,居第3位和第5位。直肠腺瘤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至少80%直肠癌由此演变而来,是公认的直肠癌癌前病变,因此积极诊治直肠腺瘤是控制和减少直肠癌的重要途径[1]。本文就直肠腺瘤的分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直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直肠黏膜上皮肿瘤,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早期切除直肠腺瘤是预防直肠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消化内镜下直肠腺瘤的早期切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的优势,然而,临床操作者在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大小和不同位置的直肠腺瘤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下直肠腺瘤早期切除的方法与技巧,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并提高手术操作水平。

  • 标签: 消化内镜 结直肠腺瘤 早期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锯齿状腺瘤被公认为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锯齿状通路被认为是可以独立发展成直肠癌的重要通路,但目前对于锯齿状腺瘤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还知之甚少。本文旨在分析锯齿状腺瘤直肠中的分布特点及潜在恶变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病理类型病变的患者。总结锯齿状腺瘤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在28 730例行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311例(1.08%)锯齿状腺瘤患者,共发现锯齿状腺瘤372枚。按WHO分类,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22枚(5.9%),传统锯齿状腺瘤84枚(22.6%),未分类锯齿状腺瘤266枚(71.5%)。病理结果显示:无异型增生病变106枚(28.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228枚(61.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38枚(10.2%)。病变长径<10 mm有204枚(54.8%),≥10 mm有168枚(45.2%);病变位于左半直肠238枚(64.0%),右半结肠134枚(36.0%)。内镜下大体分型:扁平型16枚(4.3%),无蒂型174枚(46.8%),亚蒂型117枚(31.5%),带蒂型59枚(15.9%)。窄带成像国际直肠内镜(NICE)分型:Ⅰ型85枚(22.8%),Ⅱ型280枚(75.3%),Ⅲ型4枚(1.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大小、病变位置、病变部位及不同WHO分类与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有关(均P<0.05);不同NICE分型的锯齿状腺瘤,其恶变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径≥10 mm(OR=6.699,95% CI:2.843~15.786)以及病变位于左半直肠(OR=2.657, 95% CI:1.042~6.775)是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锯齿状腺瘤主要位于左半直肠,当病变长径≥10 mm或病变位于左半直肠时,易发生恶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锯齿状腺瘤 临床和病理特征 恶变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学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复合体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直肠腺瘤在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镜下行散发性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CI:1.072~1.647,P=0.009)、吸烟(95%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CI:1.113~1.514,P=0.001)是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vs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能够降低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 标签: 阿司匹林 结直肠腺瘤 化学预防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直肠腺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发现直肠腺瘤病变303例,并明确病变源于黏度层或黏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所有303例直肠腺瘤病变被完全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耗时为23~85(37.6±4.5)min。标本病理结果为管状腺瘤172例,混合型腺瘤86例,绒毛状腺瘤45例。术后急性出血3例,延迟出血4例,予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临床对直肠腺瘤病例展开治疗时,选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方法,可在改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确保并发症发生率得以进一步降低,建议推荐应用。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结直肠腺瘤
  • 简介:Syndecan-1是一种由硫酸乙酰肝素链和硫酸软骨素链修饰的I型跨膜蛋白多糖,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表面,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目的:研究Syndecan-1在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腺瘤和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6例直肠腺瘤、42例腺癌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yndecan-1mRNA和蛋白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结肠组织和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正常结肠组织与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之间以及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与腺癌之间其表达无明显差异。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与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合并直肠腺瘤无关。结论:随着直肠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加,Syndecan-1表达显著降低。Syndecan-1介导的细胞间黏附破坏在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 标签: SYNDECAN-1 结直肠肿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背景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高摄入量及血清高含量的维生素能够有效地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及血浆4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及血浆30例,利用ELISA检测血浆中25-OH-D浓度,利用RT-qPCR的方法检测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血浆VD水平、组织中VDR水平与直肠腺瘤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直肠腺瘤患者的血浆25-OH-D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直肠腺瘤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少于健康人群(P<0.01),但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维生素D及其受体并无相关性。结论较低的维生素D受体水平可能和直肠腺瘤的发生有关,而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结直肠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