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6月16—17日,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刑事诉讼监督专业委员会在山东省枣庄市举办了第三届刑事诉讼监督论坛。论坛以“刑事诉讼监督的机遇与挑战——以贯彻新刑事诉讼法为背景”为主题展开,对新刑事诉讼法实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 标签: 刑事诉讼监督 论坛 刑事诉讼法 综述 专业委员会 枣庄市
  • 简介:修改后刑诉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该条文构建了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雏形。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是修改后刑诉法实施过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专家辅助人制度 刑事诉讼 诉讼代理人 专门知识 鉴定意见 刑诉法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置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明确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和特有原则,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特有权利,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三种特殊制度,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益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采取单独制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适度放宽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逐步用前科消灭制度取代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细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制度 完善
  • 作者: 王聘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0-20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刑事诉讼法》课程是法学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目前该课程在各高校法学院系的实践教学活动状况可谓良莠不齐,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改良,针对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效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简介:从类型学出发,刑事诉讼立法表现为对立的两种理想类型:一是价值导向性立法模式;二是技术性立法模式。《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的修法活动实为一种类价值导向性的立法。其特征为:政策与法理短路相接导致法律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进而造成致力于精确性和明晰性的立法技术在立法中的有限应用,乃至反向利用。最终致使《第二修正案》在形式、结构与内容上均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欲对其予以弥补和完善,须从价值导向性立法转向技术性立法。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立法技术
  • 简介:美国刑事诉讼法以其排除规则闻名于世,尤其与排除非法口供紧密相关的米兰达警告“不但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透过警匪片,米兰达警告成为风行全球的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对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产生了一定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继续向纵深发展。2010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标志着中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真正起步。

  • 标签: 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刑事诉讼法 中美 2010年 通俗文化 刑事司法
  • 简介:突袭性审判,是法院基于审判权对诉讼进程的主导性,为单纯追求程序的快速推进或者纠纷于程序意义上的解决,而忽视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未使当事人充分有效利用正当诉讼程序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权利,而推进的审判程序和作出的裁判结论,是以心证不公开和庭审形式化为主要表现的被告人客体化的诉讼过程。突袭性审判直接关涉刑事诉讼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诉讼权利行使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关涉司法权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有碍纠纷的实质解决及社会和谐的恢复。因此,迫切需要在深入考察我国社会背景及国际法治趋势的基础上探索构建规制突袭性审判问题的体制和制度。

  • 标签: 突袭性审判 主体性 程序正义 心证公开
  • 简介:从近年来发生的若干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案中,可以透视出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鉴定意见的公信力不足,当事人在鉴定中缺乏知情权和启动权,公安司法机关不愿意鉴定人出庭等问题困扰着我国鉴定制度的完善。应以正当法律原则为指导,完善作为科学证据的鉴定意见的相关制度。

  • 标签: 公案 鉴定意见 刑事诉讼法修改 正当法律程序
  • 简介:少年司法制度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不仅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的有效补救措施,同时也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制度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合适成年人
  • 简介:摘要这次对刑事诉讼目的的修改,既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重视和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人权事业从理论到行动的深刻进步,更将进一步推动人权保障意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发扬。

  • 标签: 人文精神 人权 刑事诉讼目的
  • 简介:从“敌人刑法”学说论证剥夺重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相当多重罪嫌疑人并非“敌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迎合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对涉嫌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剥夺、限制其诉讼权利,“敌人刑法”的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现实中的《刑事诉讼法》修法。对重罪刑事被告人程序权利的剥夺或限制虽然符合侦查机关的短期利益,不过却可能与宪法相冲突,对于刑事程序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也可能造成冲击。保障重罪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纵深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修复性司法”、“赋予救济权利”,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侦查效能,方能有效地平衡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的关系。

  • 标签: “敌人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合宪性 人权保障
  • 简介:摘要品格证据作为当代证据法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英美法系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常被使用,本文通过对品格证据的内涵及品格证据制度的利弊分析,从而对我国建立相关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品格 品格证据 本土
  • 简介:刑事诉讼中,检察官和律师的职业分工不同,但在诉讼地位、诉讼权利、职业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者诉讼权利不平等、诉讼地位不平等、诉讼职能运行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两者应有的作用未能够有效发挥。平衡检察官和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促使检察官与律师的互相监督、互相协助,有助于贯彻人权观念、平等精神,确保诉讼公正与效率、实现和谐司法目标。

  • 标签: 控辩平衡 对立协作 和谐司法
  • 简介:<正>引言近些年来,进入法院审判程序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法院和法官面对着巨大的诉讼压力,而独任制作为与合议制相对应的审判组织模式,其在适用方面产生的效率优势也逐渐被司法实践所加以利用——当然这其中也避免不了政治体制及特有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由此,独任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扩大适用似乎已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独任制与简易程序捆绑适用,基层法院大多通过适

  • 标签: 独任制 司法行政化 审判组织 独任审判 陪审员制度 酌定不起诉
  • 简介: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没有真正确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在庭审中,提交书面的证人证言仍是主流。文章着重从刑事诉讼方面分析我国证人很少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即建立出庭证人保护制度、建立出庭证人补偿制度、明确证人作证方式、树立法院权威以及提高民众法制意识等。

  • 标签: 证人保护 出庭补偿 法院强制 作证方式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前案卷全部移送制度、庭前会议制度、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机制的确立,会对刑事审判认证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完善认证制度,确立当庭认证为主、延迟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

  • 标签: 刑事审判 认证制度 建构
  • 简介:瑕疵证据已成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某些研究过于强调“中国的司法国情”,过分追求实然效果,忽略了从证据法学的理论对瑕疵证据作出严谨的逻辑论证,从而导致有关瑕疵证据的基本定位出现偏差、概念界定不清、特征描述混乱。其实,瑕疵证据属于不适格证据中的一种形式,其主要解决证据能力问题,而判断证据能力的标准是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因此,证据的三个属性才是瑕疵证据研究的逻辑起点。

  • 标签: 瑕疵证据 证据属性 证据能力 证明力
  • 简介:证人出庭制度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但在证人保护范围、作证经济补助以及出庭的前提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增加证人保护的专门机构,对证人经济补助制度条件及发放的程序加以规范,对刑事诉讼中特定职业作证特免权和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前提规范加以完善。

  • 标签: 刑事诉讼 证人 出庭作证 证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