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武汉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的问卷调查,利用ArcGIS工具,采用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总量比、独立系数、外出通勤率和外来通勤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武汉市空间特征和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以向心城镇化发展为主,人口和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居住以中央活动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居住用地比重逐渐降低的特征;就业表现出向心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次级就业中心还未形成,但就业聚集区开始向外扩散;虽然武汉市具有形成多中心结构的地理基础,但当前单中心城市结构特征明显;城市通勤以步行和传统公共交通为主,大多组团通勤都发生在邻近组团内;主城区失衡状况不明显;新城组群独立性较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松散。

  • 标签: 职住空间 职住特征 职住空间匹配
  • 简介:摘要: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产城融合理念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空间也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空间要素的匹配与否决定着产城关系是否融合。本文聚焦于当前时期我国并存着的不同阶段的产业集聚区,研判发展阶段、总结演变趋势,从而分类梳理主要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 标签: 职住空间 产城融合 演变趋势
  • 简介:城市居民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空间关系研究学派、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 标签: 职住空间关系 过剩通勤 城市通勤行为 空间失衡
  • 简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出了上海市域居民通勤数据,用于分析上海市域的空间关系。中心城居民通勤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及周边的通勤区内。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平衡。在郊区新城中,宝山新城、闵行新城大部已经进入中心城通勤区。其余7个郊区新城居民至中心城通勤的比例均低于5%。郊区新城中居民主体仍是在新城内部通勤、或者新城以外的本区域内通勤。要优化上海市域居民空间关系,需要在中心城内合理布局就业次中心和安排居住人口,郊区新城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

  • 标签: 职住空间关系 通勤 中心城 郊区新城 手机数据 上海
  • 简介:论文基于笔者对新移民组织和文化祝祭活动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以'社会空间'的形成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日中国新移民的生存适应策略。认为中国新移民通过'节点'的纽带作用积累'社会资本',进而构建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在动态变化的社会空间,中国新移民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在与他者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中求得共生。网络式移民社区空间的构建,更符合中国新移民高流动性、高层次性、高创造性的特点和当今时代特征。它的存在不仅使在日中国人在远离故乡的生活世界里找到族群公共圈,产生连带感和归属感,而且避免了与日本社会的正面冲突,有利于新移民在与当地民众和平共处的前提下推进族群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活跃。

  • 标签: 日本 新移民 移民社区 职住空间 社会空间 社团网络
  • 简介: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 标签: 快速工业化 职住空间平衡 过剩通勤 中山市
  • 简介:摘要:本文在分析区边界空间的内涵后,探讨了区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城市与区之间的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与区资源共享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规划设计的空间完善策略,从而塑造良好宜人的城市空间

  • 标签: 城市住区 住区边界空间 公共性
  • 简介:摘要随着区的逐渐开放,原本封闭的区内部公共空间逐渐面向城市开放。对原本封闭的居住区而言,区外部空间使用者仅仅为居住小区内的居民。在区开放后,周边的城市居民也可使用区外部空间资源,此时,其外部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的研究。

  • 标签: 开放式住区 外部空间 城市设计 布局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价值追求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城市住宅区出现了较多的高层建筑,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城市用地的压力,经济效益最大化,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以牺牲设计功能为代价,总体而言,以开发商占主导地位,建筑师占指导性地位的现状,决定了一些设计缺陷出现的必然性,而其中的邻里交往空间最为明显,相比于低层、多层住宅,高层的高密度离地高等特性,更容易产生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归属感等问题,本文从建筑设计等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居民的心理需求,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探讨如何为城市高层区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人际交往空间,在经济效益与设计功能两者上取得平衡。

  • 标签: 高层住宅 邻里交往 空间设计 心理需求 实证研究
  • 简介:在城市区里,应如何通过物质环境规划与设计,制造'防卫空间'来阻却犯罪,确保住区安全,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区、组团宅间、住宅外部及区智能安全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了相关的设计探讨.

  • 标签: 安全设计 智能安全系统 城市住区
  • 简介:本文以沈阳方城区为基点,采用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方城空间进行量化分析,归纳总结影响方城区经济要素,探析方城区的矛盾要素,提出方城区更新模式,为方城区的更新发展做研究依据。

  • 标签: 住区空间 经济学 量化分析
  • 简介:在分析金院金湖校区校园空间演变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校园建筑空间满意度调查”和“大学生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两份调查表对校内外学生进行调查,经分析、总结归纳,为金院金湖校区校园建筑空间形态规划提出了更深一步的要求。

  • 标签: 金湖校区 建筑空间 形态
  • 简介:代表履的边际关系即与代表履行职责相关联的各种关系。这和相关关系是影响代表履行职责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大代表要有效履行职责,除了提高代表素质这关键外,在依法履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各种边际关系,才能提高履实效。否则,会由于各种边际关系的相关负效应或影响,增加代表有效履行职责的预期成本,降低履效果。

  • 标签: 边际关系 履行职责 人大代表 代表素质 预期成本 负效应
  • 简介:本文理性地审视了区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及其作为微利型公共设施活动使用的可能,提出了区公共空间多元化使用的概念;对区公共空间多元化使用的规划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标准的制定要求、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从总规、控规与修规等层面,提出促进区公共空间多元化利用的具体设计手法;对多元化使用的弥补效能估算进行研究,提出计算区规划多元化使用的估算模型。

  • 标签: 住区 公共空间 多元化使用 弥补效能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区已逐步向低碳区发展,本文首先从低碳区的特点说起,接着分析其规划对策,此后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低碳区为主体,改变规划空间的布局、绿化、技术等,来分析空间环境的低碳规划战略。

  • 标签: 低碳住区 规划 空间环境 战略
  • 简介:区公共空间和人体热舒适角度入手,对北京不同档次区的公共空间夏季热舒适度进行了实地测试,发现目前北京部分区公共空间热舒适状况不佳,利用率低,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基于此现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以及实验数据综合分析,提出营造舒适区公共空间小气候的设计对策。

  • 标签: 住区 公共空间 人体热舒适 设计对策
  • 简介:职业决策常分三类:理智型、直觉型及依赖型,但直觉型的内容不明。本研究用自编的职业决策问卷(其中直觉型策略细化为三种启发式)对516名近两年做过职业决策者作了调查。结果发现:除理智型策略外,受调查者还较多使用再认、满意化、排除法这三种启发式,较少使用依赖型策略;性别、学历、求职经验不同者使用的策略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理智型策略和满意化对人-匹配有显著预测作用。这提示应合理认识人们使用的多种策略及其不同作用。

  • 标签: 职业决策策略 快速节俭启发式 人-职匹配
  • 简介:摘要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住房紧张的基本国情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满足国民的住房需求,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住居的变革。对于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并且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环境,所以对于山地住宅区的建造与传统的住宅区的建造有一定的差别,本文主要对山地住宅区的空间设计及其整体性进行介绍。

  • 标签: 山地住区 外部空间 景观 整体性
  • 简介:在地震发生时,居民的疏散避难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为客体的活动。避难场所不仅仅是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时需考虑的问题,它与人的避难需求和避难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选取南京市12个高层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行为地图的研究方法来收集第一手数据。通过详细剖析各个样本区避难场所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归纳高层区居民选择的避难场所的空间特征——避难距离、可达性和均衡性,阐述了空间特征的影响要素。从人的角度出发,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服务半径、可达性、空间选址和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策略。

  • 标签: 高层住区 居民 避难场所 空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