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PE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诊断方式分组,其中38例患者行CT诊断为CT组,46例患者行MR诊断为MR组,比较诊断结果。结果CT组患者中,MSCTPA诊断发现643支肺动脉栓子,其中有462支是中线段以上栓子;MR组患者中,MRPA诊断发现135支肺动脉栓塞。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均高,均应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肺动脉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MR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右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根据APE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76例APE患者被分为高危APE组(41例)和非高危APE组(35例)。在CTPA图像上,分析两组患者CT阻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分析CT阻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高危APE组比较,高危APE组CT阻塞指数[8.58%比24.69%]、室间隔平直或左突(31.43%比73.17%)、支气管动脉扩张比例(5.71%比24.39%)显著升高,除上腔静脉直径外,两组其余右心功能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T阻塞指数与右室短轴最大径(RVMSA)、RV∶LV,主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奇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684-0.954),与LVMSA呈显著负相关(r=-0.786),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V∶LV诊断APE严重程度的AUC最大(0.949)。结论:多层螺旋CT右心功能参数是评价APE严重程度的准确而实用的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血管造影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以达到最佳的血管成像。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延迟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扫描,常规组采用正常时间扫描,延迟组采用不同延迟时间扫描,关注扫描时间对影像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两组扫描后影像,常规组影像清晰程度较高,清晰影像较延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74,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掌握最佳扫描时间可有效提高其影像清晰程度,提高对栓塞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多排螺旋CTA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的价值。方法对医院2014.02月到2015.10月收治的5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对比剂宝石能谱CT,两名主任医师使用工作站能量成像系统和CT增强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独立处理。结果诊断为栓塞的患者碘基图碘含量异常区值与正常区碘基图碘含量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碘基图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一致性比较好(K值为0.91,P值为0.001)。结论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宝石能谱CT 低剂量对比剂 肺动脉成像 肺动脉栓塞 肺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肺动脉栓塞诊治的病患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病患均在入院时已确诊病情,满足肺动脉栓塞的患病标准,将病患等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病患均有29例,其中参照组进行一般检查,实验组进行多螺旋CT检查。通过比较两组检查时间、图像清晰度等情况,进而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患在进行诊断之后,实验组所用时间短,图像清晰度较高,诊断效果较好,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栓塞中血管造影效果更好,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肺血管造影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诊断肺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6例患者行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VR(容积再现)、MPR(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6例患者中32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限官腔狭窄程度,共发现栓子13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9个,左右肺动脉21个,叶动脉43个,段及亚段动脉59个,余4例均为阴性,行肺动脉造影,2例阳性,2阴性,SCTA准确率94.1%。结论MSCTPA是诊断肺栓塞无创、准确、安全、高效的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接诊的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受试者,治疗前患者64层螺旋CT检查诊断,收集患者64层螺旋CT检查影像图片及诊断报告资料,分析患者分布部位情况和CT征象。结果35例患者共肺动脉/分支栓塞64支,其中中段肺动脉栓塞占比最高(51.56%)。CT征象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规则性条形或块形的栓塞或完全充盈缺损,其中附壁环型占比最高(45.71%),其次为中心型(37.14%)。间接征象双肺斑片状实变影/渗出灶占比最高(48.57%)。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对肺动脉栓塞显示效果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64排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 CT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将获得的扫描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并对其肺栓塞累及的血管数目、形态等进行分析。结果60例肺栓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血管均显示良好,病变共累及肺动脉164支,其中包括主肺动脉16支、肺叶动脉78支、肺段动脉55支、亚段动脉15支。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可以对病变累及的血管数量、形态,栓子状态、肺动脉分支内的充盈缺损程度等进行直观判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肺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实施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均行CT扫描,对照组(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试验组(常规剂量、高渗对比剂)各26例。观察阳性检出率,评估CT图像质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试验组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65.4%),对照组检出19例(73.1%),且CT图像评分差异不大(P>0.05)。试验组CT值、噪声大于对照组,SNR、CNR、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扫描和常规扫描相比,急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接近,但对比剂用量和射线暴露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CT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40例患者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观察栓塞的分布类型及各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结果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共累计200支肺动脉,其中左右肺亚段肺动脉40支,左右肺段动脉70支,左右肺叶动脉44支,左右肺动脉35支,肺动脉主干11支;40例患者中中心型5例,周围型17例,混合型18例。结论螺旋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栓子的形态和范围,而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诊断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患有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66例,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和64排螺旋CT扫描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使用V/Q显像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方法诊断的准确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直接征象表现为中心性充盈缺损、偏心性部分充盈、附壁性充盈缺损、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栓塞处肺窗显示局部纹理稀疏、肺叶和胸膜下区肺梗死灶、胸腔积液、中央肺动脉或左右肺动脉扩张。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有效的显示出肺动脉栓塞的形态、范围、分期和间接征象,对临床诊断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肺动脉血栓 栓塞 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42例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并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的1110支血管中,有521支血管发生肺动脉栓塞,受累率达到46.93%,其中43.16%肺段动脉受累、63.33%左右中间段动脉受累、65.92%肺叶动脉受累、43.20%左右肺动脉受累、9.52%主肺动脉受累。CT肺动脉造影直接征象为管腔突然狭窄7.10%、钝角型充盈缺损46.25%、锐角型充盈缺损18.61%、管腔完全闭塞19.57%、中心型充盈缺损8.44%。CT肺动脉造影间接征象为马赛克、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及主动脉与右侧叶肺动脉扩张等。结论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有利于清晰显示直接和间接征象,还能显示肺栓塞的演变过程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栓塞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研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次年2月收治的98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4例和B组44例,A组采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B组仅使用尿激酶并口服华法林治疗。对比观察所选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测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发现,治疗前A、B两组所有指标均无意义(P>0.05),治疗后A组各项血气分析均低于B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过B组的81.48%,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P<0.05。结论经过研究证明,临床上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效果满意,对患者恢复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

  • 标签: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急性肺动脉栓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联合治疗的恢复情况。方法以2013.9-2016.10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者,本次临床分组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35例以及联合组35例。其中常规组行溶栓治疗,联合组加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对用药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变化进行检测,同时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患者D-D、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联合组D-D、Fib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肺栓塞改善率为97.1%,明显高于常规组88.6%,联合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尿激酶联合治疗,患者恢复好、症状改善好。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急性 疗效 尿激酶 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肺动脉栓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经CTPA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症32例,使用国产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治疗。分别在14天后复查CTP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8例肺动脉血栓完全消失;4例大部分消失,并在治疗30天后复查CTPA肺动脉血栓完全消失。结论国产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治疗肺动脉栓塞症有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