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由间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以激活其受体Met的酪氨酸激酶为介导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浸润.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有HGF/SF及受体Met的高表达,激活HGF/SF-Met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扩散转移[1].本文就HGF/SF-Met的生物学特性及它与泌尿系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泌尿系肿瘤 分子生物学特征 治疗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广泛参与和调控多种细胞介导的过程,是一种与神经组织保护、骨折愈合、软组织创伤修复、器官移植、肿瘤治疗等许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多功能细胞因子。本文对运动与TGF-β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运动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specificgrowthfactor,TSGF)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比青岛市肿瘤医院2001年10月至2012年3月2904例恶性肿瘤患者及3340例良性肿瘤患者行TSGF检测的阳性率。结果所有恶性肿瘤患者TSGF检测阳性率为76.2%,其中胰腺癌阳性率最高,为92.0%。良性肿瘤患者TSGF检测阳性率仅为1.1%,明显低于恶性肿瘤患者。结论TSGF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恶性肿瘤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阳性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搜集的106例健康体检人群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再搜集同期我院搜集的105例良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1)和104例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2)。采用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以及阳性例数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2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以及阳性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1(P<0.05),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显著,可作为参考指标。

  • 标签: 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作为膜受体在许多肿瘤组织细胞中高表达,在细胞膜表面与其配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然而近年在许多肿瘤组织细胞核内发现EGFR,进一步研究表明核内EGFR表达阳性的肿瘤恶性度高、侵袭力强,抵抗化疗和放疗,且核内EGFR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肿瘤预后相关。本文就核内EGFR的转运、功能、作用机制以及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核移位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表皮生长斟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oceptor,EGFR)是C-erbB-1的基固产物。它是一种具有蛋白激酶功能的跨膜蛋白,其分子量为170kd。它被疏水的跨膜域分成大小近乎相等的两部分:即胞外配体结合域和胞浆酩氪酸激酶域。胞外域有两个富含半胱氨酸区.胞内含有与其他酩氨酸激酶相似的结构域和近C-末端的酪氨酸磷酸化受点。

  • 标签: 膀胱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研究进展 蛋白激酶 跨膜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和良性肿瘤患者各5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选择生化定量检查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清TSGF含量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前,恶性肿瘤患者的TSGF含量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阳性率方面,恶性肿瘤患者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TSGF水平能对恶性肿瘤进行有效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骨折的愈合影响,以及NGF与PDGF在骨折的愈合中是否有协同效应。方法将48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北京斯贝福生物有限公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于骨折断端局部应用NGF(NGF组)、PDGF(PDGF组)、NGF+PDGF(联合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术后14 d和28 d选取6只大鼠,检测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处死后检测骨痂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测定骨痂平均骨小梁宽度(TW)和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4 d,NGF组、PDGF组、联合组、对照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依次为(235.25±16.33)、(245.40±17.84)、(351.45±17.19)、(212.21±17.96) pg/ml,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升高,且联合组最高(F=10.459,P<0.05)。术后28 d,NGF组、PDGF组、联合组、对照组骨痂中IOB依次为(356.94±20.30)、(347.35±17.62)、(397.44±22.35)、(301.68±14.20) mm2,其中联合组高于NGF组、PDGF组和对照组(F=54.992,P<0.05)。结论NGF及PDGF局部应用对骨折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NGF及PDGF联合应用对骨折愈合具有协同作用,其协同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颅脑外伤 神经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痂 大鼠 胫骨骨折 神经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局部注射 蛋白芯片
  • 简介:摘要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CR-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肿瘤中可见CR-1异常表达,它在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Nodal信号通路、非Nodal信号通路、Wnt/β-catenin及Notch信号通路等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目前,CR-1被认为是新的肿瘤标志物,可能成为不同类型肿瘤干预性治疗的新靶点,也有可能成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重要的靶点,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对CR-1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CR-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CR-1与各种肿瘤的关系以及CR-1在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4个方面的介绍,旨在对CR-1与不同部位肿瘤的关系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开放大鼠血肿瘤屏障的效应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通过伊文思蓝的渗出量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放血肿瘤屏障的效应并找到其最适剂量。结果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后,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剂量为0.05ng/g时,伊文思蓝含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剂量而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给予0.05ng/g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开放C6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的最适剂量。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肿瘤屏障 量效关系
  • 简介: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诊断肿瘤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据血清中TSGF与显色剂呈现的显色反应,测其吸光反应,查标准曲线,求出TSGF含量,并设健康组、泌感组和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组作为对照.结果:83例肿瘤病人血清TSGF含量(71.12±0.001),TSGF在肺癌,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胚抗原(CEA)阳性率(Pt>2),22例化疗有效病人血清TSGF含量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01),8例肿瘤恶化病人TSGF含量则显著升高(P<0.001).检测肿瘤血清TSGF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57%、96.6%和92.04%.结论:TSGF是一种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广谱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和预示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恶性肿瘤 诊断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人毛囊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毛囊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4例除皱术后患者废弃的正常头皮组织,分离单根毛囊进行体外器官培养。以常规培养为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浓度为10 ng/ml的HGF作为实验组,显微镜下测量不同培养天数毛囊的生长长度;通过观察培养毛囊毛球部毛基质与毛乳头的形态,评价HGF对毛囊生长周期的影响。分离培养人毛囊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表面标志进行鉴定;以常规培养的毛囊上皮细胞为对照组,以培养基添加10 ng/ml的HGF处理48 h后的毛囊上皮细胞为实验组,收集细胞提取RNA,转录组测序分析HGF对毛囊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对测序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各项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毛囊生长趋于停止;毛囊体外培养7、10、14 d时,对照组毛囊生长长度(单位0.1 mm)分别为12.210±4.191、13.710±3.518、14.000±4.057,实验组HGF促进毛发生长生长长度分别为16.700±5.143、18.800±4.917、23.000±7.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t=2.962,P<0.01;t=3.910,P<0.01);分离培养的毛囊上皮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表达上皮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49f;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毛囊上皮细胞高表达上皮细胞标志基因KRT14、KRT5、KRT6A、CDH1、SOX9、CD49f,FPKM值分别为6 012±2 141、4 072±1 369、3 896±1 991、95.06±21.48、101.30±38.52、162.00±47.83;不表达或极低表达间质细胞标志基因THY1、DPP4、CDH2 (N-cadherin)、ACTA2、PDGFRA、COL1A1、COL3A1,FPKM值分别为0.740±0.825、0.632±0.765、0.000±0.034、1.674±1.235、0.000±0.014、2.526±3.531、0.000±0.01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经HGF处理后毛囊上皮细胞中改变的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相关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Real-Time PCR验证显示CENPA、CDC20、UBE2C、CDK1、AURKB、NDC80分别降为对照组的0.689±0.053 (t=10.170, P<0.001)、0.676±0.121 (t=4.652, P<0.01)、0.761±0.148 (t=2.785, P<0.05)、0.599±0.153 (t=4.530, P<0.05)、0.706±0.113 (t=4.507, P<0.05)、0.579±0.092 (t=7.931, P<0.01)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GF促进毛囊体外器官培养的生长并延长其生长时间;但在细胞水平上抑制毛囊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毛囊 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在所有神经营养因子中,进行了最透彻研究,发现最早的是神经生长因子(NGF),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NGF,mNGF)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对其进行的研究有重要临床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就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鼠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