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胰升糖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协同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转分化的胰岛分泌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分化。方法(1)制备IPCs模型: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 1, Pdx-1)、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 Ngn3)联合V型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基因A(V-type tendon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A, MafA)共转染BMSCs转分化为IPCs;(2)IPCs分为4组:A组,未诱导组;B组,GLP-1诱导组;C组,诱导组;D组,GLP-1联合诱导组,高糖培养基培养7 d,RT-PCR检测各组胰岛2(insulin2)、葡萄糖激酶(GK)、巢蛋白(nestin)、胰升糖(glucagon)及Pdx-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各组胰岛分泌情况。结果在高糖条件下培养7 d,各组IPCs形态出现明显变化,逐渐聚集并形成散在细胞团块,联合诱导组形成大型细胞团块,双硫棕染色呈红棕色;各组在诱导第0、3、5、7、9天胰岛分泌水平逐渐提高,且联合诱导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与A组相比,B、D组Insulin2和GK表达明显上调,D组glucagon表达下调,C组Pdx-1表达下调,glucagon表达上调,(P<0.05);与B组相比,C组insulin2表达下调,glucagon表达水平明显上调,D组insulin2和G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glucagon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C组相比,D组Pdx-1、insulin2和G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glucagon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GLP-1和通过上调insulin2和GK,下调glucagon协同促进IPCs向胰岛β细胞分化。

  • 标签: 胰升糖素样肽1 胃泌素 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 神经元素3 V型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基因A 胰岛素分泌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17、胃蛋白酶原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17、胃蛋白酶原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原II、-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原指标以及-17对胃癌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17、胃蛋白酶原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17、胃蛋白酶原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原II、-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原指标以及-17对胃癌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 17(G17)、胃蛋白酶原( PG)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早期胃癌筛查的效用。方法 选取从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7月在我院行常规体检者及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所有入选者均行胃镜检查及血清 17(G17)、胃蛋白酶原 I(PGI)、胃蛋白酶原 II( PGII)测定,计算胃蛋白酶原 I/II(PR)。用 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 32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经胃镜及病理证实:正常 106例,非特异性炎症 8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4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0例,粘膜内癌 24例,进展胃癌 32例。分为正常组、非特异性炎症组、癌病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内膜内癌)、进展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及早期胃癌患者 G17、 PGII高于正常组, PR低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将正常组作为对照组,早期胃癌及进展胃癌定义为胃癌组,绘制 ROC曲线, G-17联合 PR(G-17> 3.9, PR< 8.70),其灵敏度为 95.35%,特异度为 86.80,正确指数为 0.58, P< 0.001, Kappa=0.564 (P< 0.001)。结论 17、胃蛋白酶原比值在健康体检胃癌筛查中有一定预测价值,一致性一般。目前胃癌早期筛查仍需依赖定期健康体检及胃镜筛查。

  • 标签: 早期胃癌筛查 胃泌素 17 胃蛋白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钙(bone glaprotein, BGP)及Ⅰ型胶原N端(procollagenⅠN-terminal peptide, PⅠNP)对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于浙江医院骨科行经皮椎后凸成形术的10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年以上,以骨折再发为随访终点事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等,以及初次骨折术前的骨密度T值、血钙值、BGP、PⅠNP、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指标代入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骨折再发的多因素分析,并以ROC曲线评估BGP及PⅠNP对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00例OVCF患者行椎后凸成形术后随访3~37个月,其中33例(22.45%)术后再发骨折。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年龄、骨密度值、BGP、PⅠNP)代入多元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GP及PⅠNP仍是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53,95%CI=1.128-3.734,P < 0.05;HR=1.250,95%CI=1.150-1.360,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GP、PⅠNP及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911、0.964;BGP预测截点值为0.474,对应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7%、25.48%;PⅠNP预测截点值为0.685,对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0.194。结论对于骨质疏松骨折术后患者,可通过定期监测血清BGP及PⅠNP水平评估骨代谢的变化,从而早期预测骨折再发风险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折 骨转换标志物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17(G-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至2019年1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96例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每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萎缩性炎组(34例)、萎缩性胃窦炎组(42例)和全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G-17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即PGⅠ/PGⅡ。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Hp)。分析对比各组PGⅠ、PGⅡ、G-17水平及PGR。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G-17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而两组PGⅡ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窦炎组与全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G-17水平及PG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阳性组PGⅠ、PGR低于Hp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G-17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R及G-17水平降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生物学标志物,可根据血清PGⅠ、PGR临界值进行大规模人群普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并进一步结合胃镜检查,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比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健脾和汤加减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对患者素以及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共计 70例,选取时间为 2019年 2月至 2019年 10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的 35例纳入至对照组,接受健脾和汤加减辅助治疗的 35例纳入至观察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治疗有效率上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 p<0.05);从治疗素以及胃动素水平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治疗后的素以及胃动素水平上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5)。结论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健脾和汤加减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健脾和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泌素 胃动素
  • 简介:摘要:目的: 体会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价值,以及治疗前后对患者 血清、生长抑水平的 影响。 方法: 依照电脑随机概率分组方式将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7 月内的 53 例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分为对照( 25 例,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 28 例,加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 血清、生长抑水平。 结果: 观察组 临床疗效 92.8 % ,对照组为 72.0% , P< 0.05。 治疗后观察组 生长抑水平较高, 血清水平较低, P< 0.05。 结论: 治疗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建议以 西药常规治疗为根本,后联合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 血清、生长抑水平,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黄芪建中汤 加减治疗 脾胃虚寒型 胃溃疡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胰岛抵抗作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在老年人中常见。然而,对衰老相关的胰岛抵抗的深层机制的研究很少。在2019年4月,本研究团队在ACS Nano杂志发表了1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MiR-29b-3p调节衰老相关胰岛抵抗"文章[Su T, Xiao Y, Xiao Y, et al.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al MiR-29b-3p regulates aging-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ACS Nano, 2019,13(2):2450-2462. DOI: 10.1021/acsnano.8b09375],本研究组在获得原杂志授权后,对该文进行中文编译。该文研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释放的纳米化外在衰老过程中对胰岛敏感性的影响。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均表明由老年小鼠的BM-MSCs源外被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肝细胞摄取后通过MiR-29b-3p/SIRT1信号通路诱导胰岛抵抗。利用核酸适配体介导的纳米复合物递送系统下调BM-MSCs源外中MiR-29b-3p的水平,可使老年小鼠的胰岛抵抗改善。同时,特异性过表达BM-MSCs中的MiR-29b-3p可诱导年轻小鼠的胰岛抵抗。所以BM-MSCs源外MiR-29b-3p可能为衰老相关胰岛抵抗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microRNA SIRT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早期N端脑钠(NT- pro BNP)及B型脑钠(BNP)在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早产儿60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生后第3天依据超声心动图,分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40例)、对照组(20例);PDA组分为sPDA组(20例)和无症状(asPDA)组(20例);sPDA组分为治疗组(10例)与非治疗组(10例);asPDA组分为自闭组(10例)和未自闭组(10例)。分别于生后第3、7天测血NT-pro BNP及BNP。结果sPDA组、asPDA组与对照组生后第3、7天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7天治疗组NT-pro BNP[4 082(111~7 566)ng/L]与非治疗组[9 643(2 362~25 000)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闭组[603(27~1 698)ng/L]与未自闭组[4 595(896~9 873)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NT-pro BNP与动脉导管(DA)直径、左心房/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DA直径与左肺动脉内径比值呈正相关(r=0.358~0.455,P<0.05);NT-pro BN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早产儿生后第3天血NT-pro BNP可作为预测sPDA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N端脑钠肽前体 B型脑钠肽 早产儿
  • 简介:摘要:就目前来看,胃癌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在临床中被分为早期胃癌(病变存在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与中晚期胃癌(病变入侵肌层,部分患者会伴随转移)。一般来说,早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5%,但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效果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20%-30%,因此,及时进行早期胃癌筛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早期胃癌筛查 胃泌素-17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研究现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内胃蛋白酶原(PG)、-17(G17)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诊治的15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取晨起外周静脉血检测,对比分析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并计算PG Ⅰ/PG Ⅱ(PGR),并分析不同阶段、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的指标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胃癌诊断中效能。结果研究组PG Ⅰ、PG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G 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肿瘤灶进展情况,进展期患者血清PG Ⅰ、PGR显著低于早期胃癌患者(P<0.05),而血清G17水平高于早期胃癌患者(P<0.05)。基于肿瘤TNM分期,血清PG Ⅰ水平随分期增高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G17则显著增高(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表明血清PG Ⅰ、PG Ⅱ、PGR、G17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效能优于单一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87%、76.77%。结论血清PG Ⅰ、PGR及G17表达水平和原发性胃癌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且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胃癌具有良好效能,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胃蛋白酶原类 胃泌素类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对胃蛋白酶原与-17进行检测在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8月-2020年08月诊治的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观察组,选取同期63例病理检查不存在明显炎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胃蛋白酶原与-17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I)指标、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指标和-17(G-17)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16例为萎缩性炎、有14例为全多灶性萎缩、有33例为萎缩性胃窦炎,三种不同萎缩部位的PGI指标、PGR指标和G-17指标均存在有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8例慢性胃炎老年患者,男101例,女87例,年龄(71.56±6.04)岁,年龄范围为65~89岁,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萎缩性胃炎组(n=96)和浅表性胃炎组(n=92),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筛查的10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空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17水平。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三组纳入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血清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并比较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清PG-Ⅰ、PGR、17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的血清PG-Ⅰ[(46.19±13.28)μg/L、(55.72±14.13)μg/L]和PGR[(2.17±1.52)、(2.62±1.13)]水平均低于健康组[(102.67±15.35)μg/L、(4.56±1.94)],且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的血清17水平[(9.11±4.32)pmol/L、(18.56±9.71)pmol/L]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77.1%(74/96)、45.7%(42/92)]均高于健康组[(2.46±0.73)pmol/L、15.0%(15/100)],且萎缩性胃炎组的血清17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PG-Ⅰ[(45.28±11.31)μg/L]、PGR(2.34±1.04)与17水平[(9.81±15.48)pmol/L]均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56.74±12.25)μg/L、(3.15±1.21)、(10.72±16.3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和17水平降低提示患者可能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此类患者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胃泌素 胃蛋白酶原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结核病是目前全球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外是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拥有双层脂质结构,在细胞间信息传递、机体免疫等生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外体能呈递表面抗原,激活多种细胞免疫因子,介导巨噬细胞杀伤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本综述旨在总结近几年结核病中的外研究进展,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的揭示及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外泌体 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疫苗
  • 简介:摘要外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携带核酸、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密切参与细胞与细胞、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在肝癌的诸多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以外在肝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耐药等方面的作用为切入点,就外作为肝癌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为今后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外泌体 肝癌 生物标志物 治疗
  • 简介: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见于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和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与神经功能转归不良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外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研究显示,不同细胞来源的外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文章对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神经保护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