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探讨其余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0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TBIL与TC、LDL-C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TBIL和HDL-C是高血压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LDL-C和TC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健康人群,TBIL是高血压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胆红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卒中的实验性研究中,发现胆红素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呈负相关,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尚无胆红素水平与卒中相关的临床数据。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内科的Perlstein等推测,较高的胆红素水平,也许能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并能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一项能代表美国普通人群的横截面调查———美国健康和营养检查(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在1999—2004年调查了胆红素与卒中的关系。在13214例具有卒中史、血清总胆红素检查和卒中危险因素资料的成人参试者中,453例报告有卒中史。其中138参试者报告发生了卒中不良预后,即由卒中引起的、长期的健康问题,或因卒中导致的残疾。校正人口学特征和卒中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危险度(OR值)和95%可信区间(CI)。校正多变量后,在所有参试者中,胆红素增加至1.71μmol/L(0.1mg/dl)水平,卒中发生的概率降低9%(OR:0.91;95%CI:0.86~0.96);在有卒中史的参试者中,卒中不良预后的概率降低10%(OR:0.90;95%CI:...

  • 标签: 卒中预后 水平卒中 胆红素水平
  • 简介:《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通读2010年第3期,内容很好,本人受益匪浅。但本期第166、175、178页的3位作者提出了不同的“减黄”标准,文中TBil水平分别为85、300、200μmol/L时施行胆道引流,其数值悬殊太大,读者可能无所适从。烦请编辑部给读者释疑。

  • 标签: 血清胆红素水平 标准 减黄 消化外科 TBIL 胆道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ALT、AST>40U/L的630例患者总胆红素水平的分析,探讨三项指标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ALT、AST测定方法为速率法、总胆红素测定方法为钒酸氧化法。结果在630例ALT、AST>40U/L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肝损伤的有571例,占90.6%,TBIL>30.0umol/L的有186例,其值131.0±86.3umol/L,占32.6%。ALT值为743.0±601.5U/L,AST值为743.0±601.5U/L。结论总胆红素结合ALT、AST观察能更好地反映肝损伤情况。

  • 标签: ALT AST 总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检测值。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急性脑梗死组,TBiL与PBG、TG呈负相关,DBiL与PBG、TG、TC、LDL-C呈负相关,IBiL与SBP、DBP、TG、TC、LDL-C呈负相关,TBiL、DBiL、IBiL与HDL-C均呈正相关。结论低胆红素血症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胆红素
  • 简介:摘要:血清胆红素一般多用于对肝功能以及黄疸进行评价,属于人体内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近些年来,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属于负相关的关系,本文就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清胆红素水平 冠心病 相关性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对肝硬度值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间隔1-33周分别检测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FS)肝硬度值,及血清ALT、AST、GGT、ALB、GLO和TBIL等。分析患者肝硬度值变化与年龄、肝功能变化幅度间的相关性,以及年龄、初始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度值变化速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ST、GGT、GLO、TBIL、DBIL的变化幅度,以及年龄均与肝硬度值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初始ALB、TBIL和DBIL水平,与肝硬度值变化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661,0.5225,0.5746;P<0.05)。结论炎症程度对肝脏硬度值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初始ALB越低,TBIL和DBIL水平越高,肝硬度值变化越快。

  • 标签: 瞬时弹性探测仪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黄疸新生儿接受降黄散熏蒸疗法对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降黄散熏蒸疗法,两组均持续治疗5d。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远远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水平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黄疸新生儿实施降黄散熏蒸疗法不仅能够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疗效,还可控制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降黄散 熏蒸疗法 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的484例健康受试者,排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胆红素异常和其他导致脑白质高信号的疾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比较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与胆红素的相关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其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评分中,分析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Fazekas视觉评分测量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结果轻度组患者年龄为(63.66±12.21)岁,重度组年龄为(78.37±10.36)岁,两组间比较[比值比(OR)=1.100,95%可信区间(CI):1.076~1.125,t=1.748, P<0.01];轻度组高血压患者183例(56.83%),重度组高血压患者为130例(80.25%),两组间比较(OR=1.907,95%CI:1.119~3.249,P<0.05)为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胆红素水平是脑白质高信号的危险因素,校正其他相关因素影响后,以最低四分位数胆红素水平Q1为参照,Q1中轻度组为88例(56.45%),重度组为34例(43.55%),Q2轻度组86例(70.97%),重度组34例(29.03%),两组间比较(OR=0.418,95%CI:0.220~0.792,P<0.01),Q3轻度组81例(71.77%),重度组40例(28.23%),两组间比较结果为(OR=0.504,95%CI:0.265~0.9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胆红素水平为脑白质高信号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白质高信号 胆红素 Fazek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及意义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6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尿素、血脂水平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胆红素、载脂蛋白、总胆红素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水平等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为冠心病患者开展这些方面的指标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胆红素 尿酸 血脂水平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血脂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12月进行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20例,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和有视网膜病变组(DR),每组6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NDR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高于DR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TG、TCH、LDL-C、HDL-C)的变化。DR组TG、TCH均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DR组HDL-C明显低于NDR组(P<0.01),但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NDR者,胆红素作为体内的生理性抗氧化剂,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保护性作用。DR的发生发展与血脂异常相关,检测血脂及治疗血脂异常对防止DR的发生发展有益。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胆红素 血脂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8例老年患者,其中228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60-86岁。其中128例为非冠心病患者,设其为对照组;260例为冠心病患者,设其为观察组,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TB及IB和与冠心病存在负相关(P<0.01);DB和冠心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胆红素指标普遍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一项应激保护反应,在此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则是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指标。

  • 标签: 冠心病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106例和健康体检者96例,设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组和正常对照(Normal)组,分别对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甘油三脂(TG)、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GB)进行检测,两组结果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CRF组血清TG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F组血清TBIL、DBIL、ALB和HG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F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减低,其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清胆红素 血红蛋白 白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1],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名,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粥样硬化 CRP 胆红素
  • 简介:摘要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DVT组的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IL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D-二聚体(DD)以及患肢周径差均呈负相关(P<0.05),而DBIL仅和DD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IL是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当TBIL诊断临界值为8.2 μmol/L时,诊断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0%和65%。TBIL在DVT患者中明显下降,通过动态监测TBIL对于诊断DVT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胆红素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小儿黄疸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黄疸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接收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且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黄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黄疸 胆红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住院的142例T1DM患儿为T1DM组,又根据病程分为新诊断组(此次入院初次诊断为T1DM)45例和病程稍长组(诊断为T1DM>1年)97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间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差异,计算各组总胆红素值>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T1DM组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T1DM组患儿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2.62±6.29) μmol/L、(2.46±1.27) μmol/L、(10.15±5.18) 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0.36±3.36) μmol/L、(1.94±1.00) μmol/L、(8.41±3.05)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总胆红素>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7.1%)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稍长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93±1.78)%]低于新诊断组[(10.94±2.68)%],而其非结合胆红素水平[(10.65±5.88) μmol/L]及其总胆红素浓度>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10.30%)均高于新诊断组[(9.06±3.00) μmol/L、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DM组总胆红素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218,P<0.05),但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胆红素在T1DM患儿发病初期及病程进展中的水平逐渐增高,推测血清胆红素可能作为临床判断T1DM患者体内抗氧化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1型糖尿病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