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脂肪母细胞是一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复发倾向,临床易误诊.自2000年~2002年我们收治3例脂肪母细胞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脂肪瘤
  • 简介:纵隔神经母细胞是原发于纵隔的神经原性恶性肿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高。现将我们解放军总医院自1980年~2002年经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的3例纵隔神经母细胞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纵隔 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 病例报告 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伤与胶质在病因学上有无关系。方法报告一例脑外伤后原位发生胶质母细胞的患者,介绍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术中所见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病例完全符合文献中关于脑外伤后胶质的判定标准。结论脑外伤后发生胶质尽管少见,但是有可能的,脑外伤可能是在已有基因改变的情况下起到辅助致癌因素的作用。

  • 标签: 脑肿瘤 脑外伤 诊断
  • 简介:嗅神经母细胞(olfactoryneuroblastoma)又称嗅神经上皮,是由鼻腔嗅神经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并结合此例复习文献,就其发病情况、临床分期及治疗探讨如下: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治疗 肿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母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多位于第四脑室顶上的小脑蚓部,生长极为迅速,手术不易全切除.就诊时往往肿瘤巨大并有脑积水,手术风险大,治疗较困难.本文就其病因、病理、诊断与分期及综合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诊断 治疗学
  • 简介:Wilms亦称肾胚胎、肾母细胞,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少数成人甚至老年人亦可发生,但青春期发生本则罕见。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4岁,病例号47588。因“偏头痛”住内科行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增大,疑诊右肾肿瘤。于1989年11月6日转入外科。查体:血压13.3/8.0KPa。右肾区无扣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肾胚胎瘤 肾肿瘤 右肾区 肾上极 右肾下极
  • 简介:<正>病例1:男,6岁,住院号1650。1991年11中旬其家长发现患儿右眼红、疼伴视力下降。经当地抗炎治疗无好转,半月后到某医院臆断为“全眼球炎并前房积脓。”收住院使用大量抗生素,10天后症状加重,视力丧失,前房出血,因治疗无效,自动出院。回当地间断抗炎、止血2月无效。再回上述同一家医院眼科住院,诊断同上,治疗18天仍无效,建议作眼球摘除术,家属不同意而出院。回家未作特殊处理。1992年5月4日患儿眼球及前额部痛剧,来我院就诊,检查见患儿右眼视力丧失,眼部充血,眼球突出,运动受限,角巩缘周围可见多个小圆形蓝色隆起,角膜组织内全部为新生血管,前房大片积血,内眼无法窥清,眼压7.5/4=4.05kPa。追问病史,其母述起病初期瞳孔区有明显黄色反光,入院臆断:(1)视网膜母细胞?(2)继发性青光眼;(3)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球摘除术 前房出血 继发性青光眼 前房积血 视神经孔
  • 简介:患儿,男,7_岁,因右眼眶皮肤瘀斑3个月、进行性面色苍白1十月住院。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因右眼眶碰伤,右眼眶皮肤出现瘀斑,就诊于当地医院.接“眼眶外伤”住院治疗二个月,无明显好转。行眼部CT检查示:外伤后血块机化,继续以外伤处理。于入院前1个月,患儿出现进行性面色苍白.牙龈渗血。查骨髓象,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给予DOP,DOAP,2个疗程化疗及对症治疗,症状仍无明显好转,遂转我院治疗。查体:T36.8℃,神志清楚。

  • 标签: 眼眶 进行性 面色苍白 入院前 误诊分析 神经母细胞瘤
  • 简介:目的比较O-(氯乙酰-氨甲酰基)炯曲霉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株种植于裸鼠皮下,制备U-251胶质动物模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TNP-470组、BCNU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21天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大小,并测定移植CD105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CD105-MVD)。结果治疗后第21天①TNP-470组(576.10mm^3±114.29mm^3)及BCNU组移植体积(473.01mm^3±48.04mm^3)均明显小于(P〈0.01)对照组(1512.61mm^3±470.25mm^3);TNP-470组与BCNU组间移植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NP-470组与BCNU组抑率分别为(61.91%±6.29%)和(68.73%±9.65%),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TNP-470组移植CD105-MVD[(5.70±0.85)个/视野]显著低于(P〈0.05)BCNU组[(8.60±0.87)个/视野];两治疗组移植CD105-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0.05)。结论TNP-470和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的生长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生长 TNP-470 卡氮芥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母细胞的临床表现、CT、MRI、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肿瘤或结节全切除术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死亡2例.结论实体性血管母细胞仍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肿瘤,完整地切除肿瘤或结节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 标签: 脑血管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影像学
  • 简介:目的用显微技术切除儿童髓母细胞,砬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对34例儿童髓平细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全切2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为5.9%,获随该列,临床治愈24例,着状改善6例,5年生存率为50%。结论微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保证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大多数患儿,建议术后辅以放疗。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儿童
  • 简介:1病例报告男,27岁,右眼外突胀痛2mo余,无外伤及手术史.心、肺、肝、肾正常.左眼无改变.右眼视力手动/眼前,眼球高度外突,突出度28(105)16mm,眶压+++,眶周有压痛.右眼球各方向运动均明显受限,眼位向外下偏斜.睑球结膜稍充血,水肿.角膜透明,无KP.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眼球 眶周 手术史 左眼 压痛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放疗囊,对恶生胶质进行腔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的MRI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多位于小脑,可分为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3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转移、脑膜鉴别。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结节 MRI诊断 肿瘤 鉴别诊断 不典型
  • 简介: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嗅神经母细胞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普通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按Kadish分期:A期2例,B期5例,C期3例。组织学特征:细胞呈小圆形或卵圆形,被含有毛细血管的纤细结缔组织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巢状,片状结构.有典型的Homer-Wright、Fleener菊形团结构,细胞间可见胞质突起形成的嗜酸性纤维。本组9例中细胞NSE、S-100蛋白均阳性表迭。Vimentin、CK、LCA为阴性表达.结论本症状无特殊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嗅神经母细胞需要行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学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女,4岁,因耻骨前包块4d就诊。查体: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方见局部皮肤隆起,扪及-4cm×2cm×2cm大小包块,质地硬,无压痛,活动度差.腹肌紧张时肿块明显突出。CT检查见肿块位于腹壁软组织内,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密度不均匀。行耻骨联合上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腹直肌前鞘深面,腹直肌浅面,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予完整切除,见肿块呈球形,直径约4.0cm,包膜完整,质地较硬,剖开后观察呈黄白色,无液化、无囊性变、出血及坏死等。病理检查提示为耻骨联合上脂肪母细胞,S100(+)、CK(-)、EMA(-)。

  • 标签: 脂肪瘤:干细胞
  • 简介:  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是最常见的小儿颅外恶性肿瘤,在小儿所有肿瘤相关死亡中约15%由它所致[1].该肿瘤具有原发部位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和早期转移等临床特点,往往预后较差.一项欧洲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神经母细胞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9%[2].……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 Trk受体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 标签: 脑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家族性 V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