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新的纯化方案.方法以牛心为材料,通过凝胶过滤层析,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快速分离纯化出脂肪结合蛋白.结果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纯度及特异性均良好.并用其免疫大耳白兔获得抗脂肪结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结论该纯化方案可作为一般蛋白的纯化战略.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多克隆抗体 Western杂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调脂肪结合蛋白5(FABP5)对皮肤细胞放射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构建下调FABP5的慢病毒载体,将慢病毒感染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并检测转染效率。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下调FABP5组、单纯照射组、下调FABP5+照射组。予6 MV X射线照射后,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PARP1、γ-H2AX、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下调FABP5的HaCaT细胞,从RNA水平(t=25.14,P<0.05)和蛋白水平(t=20.06,P<0.05)验证均达到下调FABP5的目的。下调FABP5组细胞增殖(t=3.55、5.88、3.18,P<0.05)、迁移能力(t=15.44,P<0.05)显著减弱,其放射增敏比为0.782。下调FABP5+照射组细胞凋亡率较单纯照射组显著减少[(9.82±1.45)% vs.(22.05±6.71)%,t=3.08,P<0.05]。下调FABP5+照射组细胞的PARP1和γ-H2AX蛋白水平分别为0.04±0.04、0.11±0.06和0.26±0.11、0.22±0.07,均低于单纯照射组的0.21±0.10、0.52±0.22和0.57±0.06、0.43±0.02(t=2.83、3.07、4.50、5.33,P<0.05),而p-AKT蛋白水平高于单纯照射组(t=-16.24~3.02,P<0.05)。结论下调FABP5抑制皮肤细胞增殖、迁移,增强放射抵抗性,减少辐射诱导皮肤细胞凋亡和DNA损伤。这可能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来抑制皮肤细胞放射敏感性,为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护提供一种新思路。

  • 标签: 皮肤 脂肪酸结合蛋白5 放射敏感性 辐射防护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及时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成为ACS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脂肪结合蛋白(H-FABP)可做为ACS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本文对H-FABP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肪脂肪结合蛋白(adipos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表皮型脂肪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FABP)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OSAHS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数值将实验组分为轻度组(5次/h ≤AHI<15次/h)和中重度组(AHI≥15次/h)。测量两组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血清A-FABP及E-FABP等相关数值,测量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AHI、血清A-FABP及E-FABP数值。结果①A-FABP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脂(TG)、AHI、E-FABP呈正相关(P均<0.05),与LSaO2呈负相关(P<0.05);②E-FABP与年龄、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P均<0.05);③轻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FABP、E-FABP、AHI均降低(P均<0.05);④中重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FABP、AHI均降低(P均<0.05)。结论OSAHS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并且OSAHS病情越重,血清A-FABP水平越高;OSAHS患者AHI、血清A-FABP水平在通过有效治疗后均降低。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患者有很高的病死率,是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了降低其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对HF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发现脂肪结合蛋白(H-FABP)可在心肌损伤时迅速释放到血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通过对100例不同程度HF患者血清中H-FABP检测,了解其在不同程度HF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酥面包、黄油面包、奶油蛋糕、油炸薯条……这些甜蜜可口的美味,对人们总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于是端一杯咖啡、品几块甜点,然后优哉游哉地读书、看电视,就成了许多人内心向往的时尚生活方式,然而这也使他们成为了反式脂肪摄入的高危人群。

  • 标签: 反式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炸薯条 营养成分 时尚生活方式 奶油蛋糕
  • 简介:我刊曾在2007年第3期上介绍过反式脂肪的危害,但几年来发现,身边的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反式脂肪(它们又被称为植物末、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起酥油、精炼或精制植物油等),很多人还把富含反式脂肪的食品当成有营养的好东西给病人、孕妇及儿童吃。为提高大众对健康食品的认识,我们再次刊登反式脂肪的资料,希望更多人能远离有害食品。

  • 标签: 反式脂肪酸 精制植物油 健康食品 有害食品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化学发光法原理,初步建立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在安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依据 CLSI EP 文件对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干扰进行评估并与朗道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方法学比对。 结果: 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 5% ;在 1.87ng/ml ~ 146.47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方程为 y=0.9751x-0.4516, R 2 =0.9993 ;临床样本平均回收率为 95.2% ; 500mg/dL 血红蛋白、 500mg/dL 甘油三酯、 30mg/dL 胆红素对于 H-FABP 检测无干扰;与朗道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方法学比较,回归方程为: y=1.0018x-0.0863 , R 2 = 0.9881 ,两者相关性较好。 结论 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型脂肪结合蛋白,结果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与进口朗道试剂相关性好,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化学发光法 方法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结合蛋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健康者20例,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肪细胞型脂肪结合蛋白,按血糖波动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差值<6mmol/L),B组(差值≧6mmol/L),比较各组脂肪细胞型脂肪结合蛋白水平。结果血糖波动越大,脂肪细胞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越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脂肪细胞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相关,可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糖波动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症再灌注后心肌脂肪结合蛋白水平及其对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急诊连续收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196例,分为五组稳定心绞痛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干预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2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30例、急诊溶栓开通组38例。测量入院或干预后120分钟内的血清脂肪结合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其浓度。结果五个研究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与溶栓后未开通组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与急诊溶栓开通组的脂肪结合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诊断准确率为84.44%。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的再通,心肌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脂肪结合蛋白明显增高;以脂肪结合蛋白为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准确性较好,有望成为判断再通的临床指标。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再灌注 心肌梗死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具有高心脏特异性并主要含于心肌细胞胞浆中的可溶性低分子蛋白,当心肌缺血性损伤出现后,H-FABP可于胸痛发作后1-3小时被发现,6-8小时达峰值且血浆水平在24-30小时内恢复正常。众多研究表明,H-FABP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等传统心脏标记物检测时间窗更短,特异性更高,敏感性更强,其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敏感指标,具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AMI患者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心肌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取52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出现症状之后,分别在0-2h以及2-4h对这些患者进行静脉血采血,然后分别对心肌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钙蛋白(CTNI)进行检测。另外设置对照组,从体检健康的人群中随机选出50人,对其同样的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相比于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钙蛋白(CTNI),对于患者H-FABP的检测,其特异性、准确性以及灵敏度都出现了水平显著较高的现象,(P<0.0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加符合要求。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过程中,检测心肌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其特异性、准确性以及灵敏度均比较好,具备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肌梗死 诊断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