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静脉性缺血性卒中综合征。据2005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报道,成年人群CV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导致CVT发生有关。目前,我国的CVT发病率以及男女比例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 标签: 脑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资料 年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 CVT 成年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36例心脏术后混合静脉饱和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6例病人分别于心脏术后半小时(Ⅰ组)及术后6~8h(Ⅱ组),分别测定动脉PH值、氧分压(PaO2)、饱和度(SaO2)和混合静脉pHv值、氧分压(PvO2)、饱和度(SvO2)及计算出利用率(O2ER)。并按SvO2均数分为≤65%(A组,n=11)、>65%(B组,n=25)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在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数。结果:心脏术后病人的耗明显增加,SvO2与O2ER呈明显的负相关,A组术后低心排、心律失常、低氧症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和B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SvO2是衡量心脏术后病人组织供需平衡的良好指标。心脏术后早期SvO2水平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心脏手术 氧耗 氧利用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静脉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同时采集静脉及末梢进行八项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种血液样本血常规结果差异。结果静脉中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P<0.01)。静脉与末梢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时应尽可能采集静脉,以更好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排除环境干扰,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
  • 简介:根据检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具有实用性检测的设计方法.用Lambert-Beer定律推导出适于检测的经验公式%ScO2=A+B(D1/D2)+C(D1/D2)2.采用了双CPU分块设计并创新设计了背景噪声消除电路.传感器的设计考虑了消除颅外组织影响和穿透深度的矛盾关系,选择了合理的发射和接收器件的间距,设计的装置选用了ANOLOGDEVICE公司的ADUC812单片机作为核心.结果表明,这是一款集成了多种接口有较高性价比的8位单片机,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经人体初步实验,证明了设计科学、有效.整机采用双CPU模块化设计,有效地发挥了CPU控制、运算功能,明显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

  • 标签: 脑血氧 近红外光 传感器 检测 设计
  • 简介:  1病例简介  患者女,65岁,主因右上肢麻木1周入院.在急诊行颈椎X线检查见颈椎退行性改变,头颅CT检查见左侧侧脑室前角处类圆形高密度影.……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与末梢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门诊体检者为检测对象,采用真空采血法采血,每10人一批,静脉取自肘静脉,末梢采自左手无名指内侧面,采血完成后及时颠倒混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WBC、RBC、HGB与PLT,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末梢的WBC、RBC和HGB平均值均高于静脉平均值,PLT平均值低于静脉平均值。结论采用末梢做血常规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采用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做血常规检测时应选用静脉最佳。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静脉与末梢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同时采集静脉与末梢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测,分别记为静脉组与末梢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同时反复抽血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静脉与末梢末梢的红细胞(RBC)、平均血红蛋白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测定结果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组内两次测量结果分析,静脉组无较大差异(p>0.05),而末梢组则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相对于末梢而言,采集静脉进行血细胞检测的稳定性更佳,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细胞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血糖检验中末梢静脉的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在二院进行血糖检测的138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血糖监测,分别采用末梢的检验和静脉的检验,观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末梢的检测结果比静脉的检测数值稍低,但是差异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静脉检测会出现较多的低血糖现象,两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的血糖检验较为方便,而且安全性高,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要选择静脉的血糖检验。

  • 标签: 血糖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9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后乳酸(Lac)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含量差比值(Pcv-aCO2/Ca-cvO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收集复苏前及复苏6 h桡动脉和上腔静脉气分析结果,计算Pcv-aCO2/Ca-cvO2比值。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临床治疗情况、6 h乳酸清除率(LCR)、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以及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指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①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更高〔APACHEⅡ评分(分):23.96±4.31比17.70±3.92,SOFA评分(分):12.74±2.80比9.23±2.43,均P<0.01〕,机械通气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更高〔机械通气:85.2%(23/27)比50.0%(35/70),CRRT:51.9%(14/27)比25.7%(18/70),均P<0.05〕,6 h补液量更多(L:2.92±0.24比2.63±0.25,P<0.01),6 h LCR更低〔(11.61±7.76)%比(27.67±13.71)%,P<0.01〕,ICU住院时间更短(d:6.37±2.70比7.67±2.31,P<0.05)。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复苏前平均动脉压(MA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52.63±4.35比55.74±3.01,P<0.01〕,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更高〔Lac(mmol/L):7.13±1.75比5.22±1.36,Pcv-aCO2/Ca-cvO2比值:1.67±0.29比1.48±0.22,均P<0.01〕;死亡组复苏6 h MAP仍显著低于存活组(mmHg:62.59±4.80比66.71±3.91,P<0.01),而中心静脉压(CVP)、Lac、Pcv-aCO2及Pcv-aCO2/Ca-cvO2比值明显高于存活组〔CVP(mmHg):10.74±1.40比8.80±0.75,Lac(mmol/L):6.36±1.86比3.90±1.95,Pcv-aCO2(mmHg):7.59±2.02比4.34±1.37,Pcv-aCO2/Ca-cvO2比值:1.87±0.51比1.03±0.27,均P<0.01〕。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前及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复苏前Lac:相对危险度(RR)=1.434,95%可信区间(95%CI)为1.070~1.922,P=0.016;复苏6 h Lac:RR=1.564,95%CI为1.202~2.035,P=0.001;复苏前Pcv-aCO2/Ca-cvO2比值:RR=2.828,95%CI为1.108~4.207,P=0.038;复苏6 h Pcv-aCO2/Ca-cvO2比值:RR=4.386,95%CI为2.842~5.730,P=0.000〕。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复苏6 h 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95%CI为0.762~0.914)和0.905(95%CI为0.828~0.955),二者联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大于Lac〔AUC(95%CI):0.976(0.923~0.996)比0.849(0.762~0.914),Z=3.354,P=0.001〕,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8.89%。结论Lac和Pcv-aCO2/Ca-cvO2比值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采用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监护中应用混合静脉饱和度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接收的54例心脏术后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半小时分为研究组,术后6小时为对照组,分别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同时参考患者不同混合静脉饱和度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统计比较研究,研究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其监护的过程中,积极应用混合静脉饱和度监测,有着十分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监测 心脏手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和末梢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静脉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及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脉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末梢静脉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志愿者,将9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根据血液采集部位分成对照组(末梢)和观察组(静脉),45例/组。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WBC、BC、RHb以及PLT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别较大(P<0.05),两组MXD的数据相近(P>0.05);观察组即刻、1h、3h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组内分别进行比较相差不大(P>0.05),采血6h后的MXD和PLT同即刻、1h、3h的数据相比差别明显(P<0.05)。结论选用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比末梢更好,但需注意在采血后3h内对样本进行检验。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结果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30-01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末梢静脉血糖检验对比效果。方法以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门诊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空腹、餐后2h、餐后8h三个不同时段对90例患者取末梢静脉进行血糖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时段末梢血糖检验结果与静脉血糖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末梢静脉血糖检验都能准确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情况进行反映,但相对于静脉,末梢检验更为便捷,有助于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静脉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静脉,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与末梢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静脉,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静脉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的稳定性低于静脉,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进行检查。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