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陈祖涵 方泽鸿 王彦峰 叶啟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 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 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 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 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013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皮肤组织缺损后,伤口愈合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结果。瘢痕形成处可出现瘙痒、疼痛、挛缩、运动障碍,并影响患者外观。目前各种治疗方法存在患者依从性低、不良反应多、效果不明确等弊端。近年研究发现,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能够减缓机体多种纤维化进程,通过调节胶原代谢等多种途径抑制瘢痕形成。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瘢痕 甲壳素 壳聚糖 衍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葫芦巴碱对荷胆囊癌小鼠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胆囊癌细胞系SGC-996随机分为对照组、50 μmol/L组、150 μmol/L组,分别采用0、50、150 μmol/L葫芦巴碱处理细胞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3组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胆囊癌细胞系SGC-996建立异体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葫芦巴碱组,葫芦巴碱组小鼠经腹腔给予葫芦巴碱50 mg/kg,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治疗30 d,计算肿瘤体积和重量。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胆管癌细胞吸光度值(1.94±0.21)明显高于50 μmol/L葫芦巴碱组(1.6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50 μmol/L葫芦巴碱组细胞吸光度值(1.64±017)明显高于150 μmol/L葫芦巴碱组胆管癌细胞(1.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P<0.05)。对照组胆管癌细胞迁移数量[(138.44±12.09)个]明显高于50 μmol/L葫芦巴碱组细胞[(109.37±9.3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8,P<0.05)。50 μmol/L葫芦巴碱组细胞迁移数量[(109.37±9.33)个]明显高于150 μmol/L葫芦巴碱组胆管癌细胞[(79.36±7.8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1,P<0.05)。对照组胆管癌细胞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1.09±0.12、1.16±0.14)明显高于50 μmol/L葫芦巴碱组细胞(0.75±0.18、0.8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5、4.001,P<0.05)。50 μmol/L葫芦巴碱组细胞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0.75±0.18、0.80±0.12)明显高于150 μmol/L葫芦巴碱组(0.50±0.11、0.4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9、3.618,P<0.05)。模型组治疗30 d后小鼠肿瘤体积[(1 542.49±254.88) cm3]明显高于葫芦巴碱组[(1 127.38±142.29)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9,P<0.05)。模型组治疗30 d后小鼠肿瘤质量[(5.29±0.41) g]明显高于葫芦巴碱组[(2.71±0.3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1,P<0.05)。模型组治疗30 d后小鼠肿瘤组织MMP-3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2.39±0.14、1.52±0.16)明显高于葫芦巴碱组小鼠肿瘤组织(1.03±0.10、0.7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3.428,P<0.05)。结论葫芦巴碱可显著下调MMP-2和MMP-9,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达到抗肿瘤作用

  • 标签: 葫芦巴碱 胆管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处理联合芬太尼(FEN)对裸鼠胃癌模型AGS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6周龄SPF级BALB/c雄性裸鼠20只,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按照实验要求分为4组:对照组、HBO组、FEN组及HBO+FEN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饲养,HBO组每天0.20 MPa稳压吸氧60 min;FEN组给予10 mg/kg的FEN灌胃处理;HBO+FEN组首先0.20 MPa稳压吸氧60 min,再予以10 mg/kg的FEN灌胃处理。所有处理组都是隔天处理,共计处理21 d。停药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测量瘤体体积和体质量;TUNEL实验检测瘤体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凋亡及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处理21 d后,HBO+FEN组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O组和F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FEN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FEN组、HB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FEN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标志性凋亡蛋白Bax、Caspase-3、Cytochrome C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FEN组、HBO组比较均显著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FEN组移植瘤细胞p65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HBO组和FEN组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处理联用FEN可能通过调控裸鼠胃癌瘤组织中的NF-κB及p53信号通路促进AGS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高压氧 胃癌 细胞凋亡 AGS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特征。方法诱导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依据双膦酸盐种类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α-MEM培养基常规孵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唑来膦酸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1×10-4mol/L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组加入相同梯度浓度伊班膦酸。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比较细胞形成及黏附性;应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迁移性;采用骨基质培养检验细胞骨吸收性,并定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118.5±12.7)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酸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至(26.6±5.2)个,为其阈浓度;抑制效果优于同浓度伊班膦酸[(99.2±10.9)个,F=5.531,P<0.05]。而伊班膦酸到达1×10-5mol/L阈浓度才发挥有效抑制作用[(27.3±6.1)个]。与对照组附壁生长及跨膜细胞数[(131.7±15.3)、(111.6±13.5)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酸[(72.8±12.8)、(35.8±6.8)个]比同浓度伊班膦酸[(128.6±13.6)、(98.6±9.6)个]更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黏附与迁移性(F=2.638、3.976,P<0.05)。与对照组骨吸收陷窝数[(28.1±7.2)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酸[(5.8±2.6)个]比同浓度伊班膦酸[(26.9±6.6)个]抑制细胞骨吸收性更显著(F=3.215,P<0.05)。结论1×10-6mol/L唑来膦酸即发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而伊班膦酸阈浓度为1×10-5mol/L。

  • 标签: 破骨细胞 分化 唑来膦酸 伊班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2020年1-6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出临床分离的强产膜铜绿假单胞菌;用微量稀释法检测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四甲基氮盐(XTT)测定没食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和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筛选出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 共6株强产膜菌作为实验菌株。没食子酸对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的MIC分别为150 mg/L、150 mg/L、75 mg/L、150 mg/L、150 mg/L、150 mg/L。75 mg/L的没食子酸可明显抑制PA18菌株的早期黏附(t=3.766,P<0.05);150 mg/L的没食子酸均可明显抑制PA08、PA12、PA18、PA35、PA53、ATCC27853的早期黏附(t=4.562、3.787、6.769、11.29、5.719、7.251,均P<0.05);300 mg/L的没食子酸可明显抑制6 h时PA18菌株的黏附(t=6.012,P<0.05)。PA12、PA35、PA53的SMIC50为75 mg/L,PA08、PA18、ATCC27853的SMIC50为150 mg/L。结论没食子酸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早期黏附,影响其生物膜的形成。

  • 标签: 没食子酸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最小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锂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手术的1例患者的Tenon囊组织,剪成1 mm×1 mm×1 mm的组织块,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4代HTFs进行实验。将HTFs分为对照组和氯化锂处理组,对照组加入不含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氯化锂处理组加入含80 mmol/L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法标记偶联指数,评估GJIC功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TFs中Cx43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并呈单层放射状或涡旋状贴壁生长,细胞质vimentin染色呈阳性。细胞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细胞偶联指数为9.04±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Cx43荧光呈点状分布于细胞相连处的细胞膜上,氯化锂处理组Cx43染色明显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设为1,氯化锂处理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为1.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26,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1±0.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4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结论氯化锂可上调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并增强HTFs间GJIC功能,提示氯化锂增强GJIC的功能可能是其抑制HTFs增生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氯化锂 缝隙连接 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苏复宁洗液(SFN)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锥虫蓝拒染法观察2 mg/ml SFN作用不同时间(20、40、60、80、100 min)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8.0、12.0、18.0、27.0、40.5 μg/ml)SFN作用48 h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SFN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IC50 SFN分别处理T24细胞24、48、72 h,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采用接种T24细胞的方法分别制备裸鼠皮下和腹腔移植瘤模型(各30只),接种24 h后将两种动物模型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仅用0.9% NaCl注射液处理)、200 mg/kg SFN组、300 mg/kg SFN组、400 mg/kg SFN组、丝裂霉素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SFN组连续腹腔注射6 d,丝裂霉素组每5 d注射1次,共2次。每周测量皮下移植瘤裸鼠移植瘤体积,4周后解剖,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统计腹腔移植瘤模型裸鼠存活时间,并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锥虫蓝拒染实验结果显示,2 mg/ml SFN作用20、40、60、80、100 min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17.83±1.56)%、(48.95±1.34)%、(67.46±1.44)%、(75.48±2.12)%、(89.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213.264,P<0.01)。MTT实验结果表明,SFN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的IC50值为(14.36±0.35)μg/ml。14.36 μg/ml SFN处理24、48、72 h后,T24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5±0.9)%、(50.6±0.7)%、(7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044.206,P<0.01)。裸鼠接种T24细胞4周后,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瘤体积和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瘤体积:(0.925±0.136)cm3、(0.833±0.171)cm3、(0.652±0.117)cm3、(0.482±0.120)cm3比(1.231±0.210)cm3,瘤质量:(1.56±0.20)g、(1.42±0.21)g、(1.19±0.22)g、(0.97±0.16)g比(1.98±0.3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153,P<0.01;F=17.325,P<0.01);其中400 mg/kg SFN组瘤体积和瘤质量与丝裂霉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8,P=0.069;t=1.739,P=0.09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分别为20.94%、28.28%、39.66%、51.1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腹腔荷瘤裸鼠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32.7±3.2)d、(34.0±4.5)d、(34.3±2.3)d、(35.3±2.0)d比(21.7±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0.76%、56.90%、58.42%、63.04%。结论SFN能够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对其荷瘤裸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苏复宁洗液 细胞增殖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银离子对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中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频率的影响。方法将pUCINT及pACINAD两种重组质粒依次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命名为HS2。实验组分别使用含0.3 μg/ml、0.6 μg/ml和0.8 μg/ml银离子LB液体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LB液体培养基,银离子通过硝酸银提供,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 h。菌株培养完成后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发生重组反应的整合子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拷贝数,二者比值即为整合频率。同时通过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分析整合频率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菌株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qPCR测定的对照组HS2菌株的整合频率为1.79×10-5(1.44×10-5,3.13×10-5),实验组中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为2.07×10-5(1.49×10-5,2.67×10-5),0.6 μg/ml银离子组为2.25×10-6(1.47×10-6,4.54×10-6),0.8 μg/ml银离子组为1.69×10-6(0.22×10-6,3.08×10-6)。实验组中0.6 μg/ml银离子组与0.8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测定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且质谱分析得出经银离子作用的菌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存在抑制作用

  • 标签: 整合子 整合频率 银离子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肿瘤抑素T42肽对人肝癌干细胞(LCSCs)恶性表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利用免疫磁珠法富集CD133+肝癌干细胞LCSCs。实验共分3组:正常组、T42肽(40 mmol/L)处理组和5-氟尿嘧啶(40 mmol/L)处理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处理后第1、2、3、4天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细胞处理后第14天的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LCSCs处理24 h后的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组LCSCs处理48 h后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个不同处理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含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Caspase-3)、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42肽、5-氟尿嘧啶处理组LCSCs的克隆形成率[(41.67±8.26)%、(52.03±10.35)%]、细胞迁移数[(97.17±13.73)、(111.51±8.60)个]和细胞侵袭数[(79.02±7.87)、(86.03±6.54)个]显著低于对照组[(98.67±7.37)%、(185.67±12.88)个、(139.83±18.32)个],凋亡率[(13.21±0.38)%、(9.0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4.0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13、8.991;11.513、11.732;7.472、6.781;41.503、23.412,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42肽、5-氟尿嘧啶通过增加bax和Cl-Caspase-3,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来诱导LCSCs凋亡,通过上调E-cadherin同时下调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来调节LCSCs的迁移和侵袭。结论T42肽具有抑制LCSCs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 标签: 肝癌 干细胞 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胃肠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效果及复发抑制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80例肠胃疾病病人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病人选择常规西医药治疗,实验组则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中医柴胡舒肝散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复发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也优于参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待细胞生长贴壁率达80%以上进行消化传代,选取状态良好的细胞进行实验。给予5 mg/L脂多糖(LPS)刺激制备ARDS细胞模型(LPS组);并将75 mol/L携带线粒体融合蛋白2腺病毒载体(Adv-Mfn2)转染到HELF中(Adv-Mfn2+LPS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培养)和空载腺病毒载体(Adv-vector)+LPS组作为对照。采用磺基罗丹明B(SRB)法观察各组细胞培养0、12、24、36、48 h的增殖情况;Hoechst 33342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Bcl-2和caspase-3的基因表达。结果经LPS刺激12~48 h,LPS组细胞增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而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2 h:(10.75±1.51)%比(0.73±1.22)%,24 h:(20.09±1.71)%比(1.15±1.12)%,36 h:(20.58±1.55)%比(1.20±1.12)%,48 h:(21.30±1.51)%比(1.23±1.10)%,均P<0.01〕;LPS组与Adv-vector+LPS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而Adv-Mfn2+LPS组过表达Mfn2后12、24、36、48 h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93±1.14)%、(10.52±1.24)%、(10.72±1.30)%、(10.91±1.20)%,均较LPS组明显降低(均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核大小不一,部分细胞核碎裂或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LPS组和Adv-vector+LPS组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仅出现个别凋亡细胞;而Adv-Mfn2+LPS组过表达Mfn2后,凋亡细胞较LPS组增多。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给予LPS刺激后,LPS组Bcl-2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Bcl-2蛋白(Bcl-2/GAPDH):0.68±0.01比0.29±0.01,Bcl-2 mRNA(2-ΔΔCT):2.23±0.34比1.00±0.00,均P<0.01〕,而caspase-3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37±0.02比0.66±0.02,caspase-3 mRNA(2-ΔΔCT):0.31±0.05比1.00±0.00,均P<0.01〕;与LPS组比较,Adv-Mfn2+LPS组过表达Mfn2蛋白后,Bcl-2表达明显下调〔Bcl-2蛋白(Bcl-2/GAPDH):0.46±0.01比0.68±0.01,Bcl-2 mRNA(2-ΔΔCT):1.45±0.14比2.23±0.34,均P<0.01〕,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54±0.02比0.37±0.02,caspase-3 mRNA(2-ΔΔCT):0.88±0.10比0.31±0.05,均P<0.01〕。结论Mfn2蛋白参与ARDS肺纤维化,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抑制细胞增殖途径有关。

  • 标签: 脂多糖 线粒体融合蛋白2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结肠癌HIC/S和人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系进行复苏,以3×105/孔的密度进行培养,用浓度为0、3.0、6.0、12.0 μmol/L的2 ml Oxy处理,在处理后24、48、72 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用相位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处理后24 h的形态变化;经0、3.0、6.0、12.0 μmol/L的2 ml Oxy处理LOVO细胞系48 h后,Transwell法分析各组细胞系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和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结果Oxy处理24、48、72 h以后,结肠癌细胞LOVO和HIC/S的活力随着Oxy浓度的升高而下降(F=4.983,P<0.01),各时间点均在Oxy浓度为12.0 μmol/L时活力抑制最显著(F=4.074,P<0.05),且经过浓度为6.0 μmol/L的Oxy处理24 h以后,细胞形态开始改变并收缩呈圆形。同时,Oxy在浓度为6.0 μmol/L(t=1.386,P<0.01;t=2.984,P<0.01)及12.0 μmol/L(t=9.852,P<0.001;t=10.371,P<0.001)干预组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随着Oxy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F=4.376,P<0.05)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F=6.268,P<0.01);LOVO细胞中VEGF(F=5.768,P<0.05),VEGFR2(F=6.432,P<0.05),p-PI3K(F=4.845,P<0.05),p-Akt(F=5.436,P<0.0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随着Oxy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结论Oxy通过抑制VEGF/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结肠癌 增殖 迁移 抑制
  • 作者: 郑莉娟 曲蕴慧 李晟磊 袁铨 齐宇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市儿童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5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20级,郑州 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郑州45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39-5p(miR-139-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获得的75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标本。实验分2组:ESCC(n=75)和正常食管组织(n=75)。采用GEO数据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39-5p的表达。将miR-139-5p抑制剂、miR-139-5p模拟物、阴性对照、对照siRNA、T盒转录因子1(TBX1) siRNA、pcDNA3.1和pcDNA3.1-TBX1转染ESCC Eca109和TE1细胞,用qRT-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miR-139-5p和TBX1的表达水平,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Transwell小室检测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39-5p与TBX1的相互作用,qRT-PCR、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BX1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miR-139-5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1.17±0.43比5.16±3.62,P<0.001)。Log-rank检验发现,高miR-139-5p表达水平的ESCC患者(n=43)生存率显著高于低miR-139-5p水平的ESCC患者生存率(n=32)(67.44%比25.00%,P=0.005)。ESCC细胞中miR-139-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均P<0.001)。miR-139-5p高表达的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阴性对照(NC)转染的Eca109和TE1细胞(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miR-139-5p能结合致TBX1的3′-非翻译区。miR-139-5p模拟物或抑制剂分别抑制或促进Eca109和TE1细胞TBX1蛋白表达(均P<0.05)。TBX1下调显著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TBX1的过表达显著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均P<0.05)。此外,pcDNA3.1-TBX1能部分逆转miR-139-5p介导的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均P<0.05),而TBX1 siRNA能部分逆转miR-139-5p抑制剂介导的侵袭能力的增强(均P<0.05)。结论miR-139-5p通过靶向TBX1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139-5p 预后 肿瘤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抗乙肝病毒(HBV)的体内效果和毒性。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C57BL/6 (H-2b)小鼠,通过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法建立HBV体内复制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处理;模型组,仅注射HBV复制质粒;HDAC11低、中、高剂量组,在注射HBV复制质粒的同时分别给予2.5、5.0、10.0 μg/只小鼠剂量的HDAC11过表达质粒。于注射后第1、4、7、10、14天采集小鼠眼眶静脉血,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组织中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给药后第1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65.99±50.35)比(238.69±31.99) IU/ml,t=3.498,P<0.01],[(89.92±34.55)比(238.69±31.99) IU/ml,t=8.937,P<0.01],[(26.56±19.45)比(238.69±31.99) IU/ml,t=16.027,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仍显著低于模型组[(164.86±67.99)比(242.78±20.42) IU/ml,t=3.104,P<0.01],[(70.78±44.76)比(242.78±20.42) IU/ml,t=9.889,P<0.01]。给药后第1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e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4.43±1.62)比(12.05±5.90),t=3.523,P<0.01],[(1.91±1.11)比(12.05±5.90),t=4.778,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4.64±2.60)×103比(3.11±1.63)×104 IU/ml,t=3.197,P<0.05],[(2.08±1.27)×103比(3.11±1.63)×104 IU/ml,t=3.541,P<0.05],[(3.41±2.30)×103比(3.11±1.63)×104 IU/ml,t=3.354,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水平显著降低。给药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动物体重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HDAC11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HBV复制的效果,且毒性较低。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乙肝病毒 表观遗传学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枸橼酸钠(Na3Cit)对高磷诱导的慢性肾脏病(CKD)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OVAS)钙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寻找既能抗凝又能改善CKD血管钙化(VC)的药物。方法在高磷及不同浓度Na3Cit条件下培养MOVAS 14 d,通过茜素红染色和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检测细胞钙沉积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细胞表型转化;annexin 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a3Cit能明显抑制高磷诱导的CKD MOVAS钙化,高浓度Na3Cit抑制效果更好。Na3Cit能够通过形成枸橼酸钙螯合物抑制钙磷的沉积从而抑制钙化。Na3Cit还能抑制高磷条件下ALP的活性及上调平滑肌细胞标示物SM22-α的表达,从而阻止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表型的分化,同时能减小高磷诱导的细胞凋亡来抑制钙化。结论Na3Cit能有效减少高磷诱导的MOVAS钙化。作为血液抗凝剂的Na3Cit有可能在临床中发挥抗VC的作用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血管钙化 高磷 枸橼酸钠
  • 简介:[摘 要]:为了探究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本实验选取浓度为4、8、16、30和40 μmol/mL的红景天苷,依次为SAL-1、SAL-2、SAL-3、SAL-4和SAL-5组,设对照组(CG)不加药。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SKOV3,CCK-8法检测SKOV3细胞增值的抑制率,qRT-PCR法检测SKOV3细胞PTEN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各实验组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红景天苷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之增高,红景天苷显著促进SKOV3细胞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的增值,显著促进SKOV3细胞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红景天苷可能是通过调节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发挥其作用

  • 标签: []红景天苷 卵巢癌细胞 PTEN
  • 作者: 王蕾 黄耿 叶志华 姜卫东 柯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15期
  • 机构: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超声影像科 435000 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石 435000,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435000 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石 43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6893-5p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iR-6893-5p在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PC-3、C4-2B、LNCaP)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的表达。选择miR-6893-5p表达最低的细胞系,分别感染携带无意义序列的重组慢病毒(NC组)和携带miR-6893-5p序列的重组慢病毒(miR-6893-5p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和划痕实验观察两组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验证miR-6893-5p的靶基因。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靶基因的表达。结果miR-6893-5p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低于RWPE-1细胞(P<0.05),LNCaP细胞中miR-6893-5p的表达最低(P<0.01)。与NC组相比,miR-6893-5p上调可明显抑制LNCaP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P<0.05)。双荧光素酶检测证实miR-6893-5p可与S100钙结合蛋白A16(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6,S100A16)靶向结合(P<0.01)。NC组和miR-6893-5p组LNCaP细胞中S100A1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07)和(0.22±0.06),与NC组相比,miR-6893-5p能够抑制LNCaP细胞中S100A16的表达(P<0.01)。结论miR-6893-5p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和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负向调控S100A16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前列腺癌 miR-6893-5p S100钙结合蛋白A16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iMSC-Exo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旋转超滤法提取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iMSC)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体外培养大鼠AM细胞株NR838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在AM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脂多糖/三磷酸腺苷(LPS/ATP)组AM经500 μg/L的LPS刺激23 h后再加入5 mmol/L的ATP刺激1 h诱导细胞焦亡;iMSC-Exos组将100 mg/L iMSC-Exos与NR8383细胞共孵育3 h后再给予LPS和ATP刺激。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细胞毒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凋亡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提取的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圆形囊泡,Western blotting显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CD9呈阳性表达,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检测显示粒子平均直径130 nm,提示外泌体提取成功,能被AM吞噬。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刺激后,细胞活性下降〔(0.56±0.05)%比(1.06±0.07)%,P<0.01〕,坏死物质LDH释放增加(U/L:1 218.86±22.73比188.30±1.61,P<0.01),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β(ng/L):958.91±32.78比194.63±5.14,IL-18(ng/L):870.89±21.86比288.85±24.48,均P<0.01〕,细胞凋亡率〔(55.35±6.19)%比(12.01±1.32)%,P<0.01〕及caspase-1表达均升高(荧光强度:41.06±3.65比2.80±0.54,P<0.01),提示LPS联合ATP可成功诱导细胞焦亡。与LPS/ATP组相比,给予iMSC-Exos预处理后,AM活性增加〔(0.81±0.05)%比(0.56±0.05)%,P<0.01〕,LDH释放减少(U/L:535.05±42.55比1 218.86±22.73,P<0.01),炎性因子分泌减少〔IL-1β(ng/L):381.82±19.50比958.91±32.78,IL-18(ng/L):533.77±31.54比870.89±21.86,均P<0.01〕,细胞凋亡率〔(19.74±2.96)%比(55.35±6.19)%,P<0.01〕和caspase-1表达均下降(荧光强度:12.16±1.31比41.06±3.65,P<0.01),同时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水平受到显著抑制〔NLRP3蛋白(NLRP3/β-actin):0.62±0.06比1.89±0.11,活化的caspase-1蛋白(cleaved caspase-1/β-actin):0.42±0.07比1.22±0.17,GSDMD蛋白(GSDMD/β-actin):0.57±0.05比1.22±0.05,均P<0.01〕。结论iMSC-Exos抑制了LPS/ATP诱导的AM焦亡和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途径有关,提示iMSC-Exos能抑制AM焦亡,发挥抗炎效应。

  • 标签: 外泌体 细胞焦亡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光啉(PSD-007)光动力疗法(PD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50只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单纯PSD-007组(B组)、单纯光照组(C组)、局部注射PSD-007+光照组(D组)、腹腔注射PSD-007+光照组(E组),每组10只。治疗7 d后,测量各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并计算肿瘤抑制率;HE染色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LC3、Beclin 1 mRNA表达。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B组、C组、D组和E组荷人鼻咽癌裸鼠瘤体质量分别为(2.05±0.18)g、(2.02±0.20)g、(2.04±0.15)g、(0.43±0.11)g、(0.94±0.12)g,肿瘤体积分别为(1.11±0.13)cm3、(1.18±0.16)cm3、(1.13±0.14)cm3、(0.51±0.07)cm3、(0.65±0.10)cm3,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749,P<0.001;F=62.418,P<0.001);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E组相比,D组裸鼠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均显著降低(P<0.001;P=0.023)。B组、C组、D组、E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07±0.11)%、(0.55±0.06)%、(79.11±0.06)%、(54.05±0.0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987,P<0.001),与B组、C组和E组相比,D组抑瘤效果最明显(均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均出现较大肿瘤坏死区,坏死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残留肿瘤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胞核固缩明显;D组肿瘤坏死程度高于E组。5组裸鼠瘤体中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06、1.00±0.05、1.01±0.05、0.23±0.02、0.48±0.04,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06、0.65±0.05、0.64±0.05、0.06±0.02、0.17±0.02,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6、1.01±0.06、1.01±0.06、0.30±0.02、0.45±0.04,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85±0.05、0.83±0.05、0.83±0.06、0.22±0.02、0.41±0.04,Becl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06、0.64±0.05、0.64±0.06、1.67±0.07、1.02±0.05,LC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29、0.92±0.25、1.02±0.26、3.76±0.28、2.38±0.28,Beclin 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1±0.40、1.19±0.29、1.16±0.24、6.84±0.54、2.94±0.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90.160,P<0.001;F=160.014,P<0.001;F=160.183,P<0.001;F=119.964,P<0.001;F=186.257,P<0.001;F=211.089,P<0.001;F=374.835,P<0.001),与A组、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裸鼠瘤体中PI3K、p-Akt/Akt和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降低,LC3 mRNA相对表达量、Beclin 1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均P<0.001);与D组相比,E组裸鼠瘤体中PI3K、p-Akt/Akt和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 Ⅱ/LC3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升高,而Becl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LC3、Beclin 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结论PSD-007 PD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PSD-007 PDT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促进自噬有关;局部注射PSD-007 PDT效果更显著。

  • 标签: 鼻咽肿瘤 光化学疗法 磷酸肌醇3-激酶 癌光啉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载银二氧化钛(Ag-TiO2)和Ag-TiO2抗菌涂层气管导管(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检测Ag-TiO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制备Ag-TiO2涂层ETT,按浓度梯度分为Ag-TiO2 11 mg/L组、8 mg/L组、5 mg/L组、2 mg/L组和空白组,分别浸渍于1.0×109 cfu/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通过检测ETT上细菌菌落数及BF的含量,确定抗菌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形成的影响。结果Ag-T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MIC为10 mg/L;Ag-TiO2涂层ETT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5 mg/L、8 mg/L、11 mg/L组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0.176±0.004、0.147±0.002、0.094±0.002比0.267±0.045,均P<0.05),Ag-TiO2涂层浓度为2、5、8、11 mg/L的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11 mg/L的ETT抗BF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4%、34.1%、44.9%、64.8%。结论Ag-TiO2和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载银二氧化钛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