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肠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了解和认知,避免误诊。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K细胞肠病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电话随访患者。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岁及28岁,患者均因体检入院,无明显胃肠道症状,内镜示例1胃体部可见黏膜微隆起及少量充血、糜烂,例2直肠黏膜可见充血糜烂。显微镜下观察2例病灶均较局限,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较多淋巴样细胞浸润,例2可见浸润至黏膜肌层,例1病变区黏膜内腺体减少,腺腔略受挤压变形,2例均未见浸润或破坏腺体现象;淋巴样细胞具有不典型性,胞体中等-偏大,胞质中等-略丰富,嗜酸性或透亮,例2少数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颗粒;2例核均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例1可见少量坏死;2例均未见血管中心性生长及破坏现象。免疫表型:不典型淋巴样细胞表达CD56、颗粒酶B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1,2例CD3均可见部分细胞胞质阳性,例2 CD4可见部分细胞弱阳性,CD5、CD8、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及B细胞标志物(CD20、CD79α)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60%及30%。2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CR基因重排均呈多克隆性重排。随访:2例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生存良好。结论NK细胞肠病罕见,生物学行为类似于良性肿瘤,偶可复发;组织学及免疫表型易与NK/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混淆,结合内镜特点、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多克隆性重排及良好的预后,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导致过度治疗。

  • 标签: 胃肠疾病 杀伤细胞,天然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累及胃肠道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9月诊断的1例肠道活检的AITL,复习临床特点,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BIOMED2法)及二代测序检测1 166个基因,并复习总结文献中报道的AITL累及胃肠道的特征。结果患者女,53岁,肠镜示回盲部至直肠多发结节状、息肉样隆起;HE示典型AITL的形态,肿瘤主要浸润黏膜固有层,局部侵及黏膜下层,未见固有腺体侵犯及黏膜表面溃疡;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T系标志物(CD3、CD4、CD5)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PD-1及CXCL13),CD21示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增生紊乱,Ki-67阳性指数约40%;EBER原位杂交见散在细胞阳性;二代测序检测发现3组融合基因:EIF4E3-FOXP1、RP11-434C1.1-ETV6、RP11-380O24.1-SRGAP3。随访2个月,患者化疗1个疗程后因肠出血死亡。结论胃肠道部位AITL罕见,常为淋巴结AITL累及所致,患者预后差,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淋巴结AITL相似,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基因检测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韦氏环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wPTCL-TFH)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特点,并与结内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nPTCL-TFH)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诊断的wPTCL-TFH 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BIOMED2法)情况,并用Sanger测序法检测IDH2R172基因突变情况,最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2.5岁(年龄范围30~75岁),临床均无发热及皮疹,PET-CT/CT均表现为韦氏环部位黏膜增厚或肿块伴多发淋巴结肿大,5/7例处于进展期(Ⅲ/Ⅳ期);光镜下特征性的表现为黏膜内单一的小-中等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缺乏多形性炎性细胞背景及滤泡外滤泡树突细胞网(FDC网)的增生,5例可见胞质透明T细胞;多数黏膜表面伴有溃疡(6例)及局部-广泛的黏膜内腺体消失(7例);2例见上皮样组织细胞构成的肉芽肿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4及2种或2种以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PD-1(8/8)、bcl-6(8/8)、CXCL13(7/8)及CD10(1/8);6例CD30阳性;4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8例TCR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6例IDH2R172基因均未见突变。1例患者在随访18个月时死亡,其余7例存活(随访时间3~10个月不等)。结论wPTCL-TFH少见,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nPTCL-TFH相似,与AITL有部分重叠;有必要将其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鉴别出来;综合临床、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病理学,临床 基因 韦氏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皮肤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cENKTCL-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所有确诊为pcENKTCL-NT病例1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结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男女比为1.0∶1.1,年龄29~86岁,中位年龄59.3岁,患者均因皮肤病变入院就诊。皮损表现,可表现皮肤溃疡,散在片状红丘疹,局部伴有水疱;可呈质硬的结节状肿块,部分呈融合性片状红斑;可表现为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结节,部分皮损类圆形破溃。皮损分布,下肢8例,胸部4例(1例合并上肢病变),躯干2例,颈部1例。多数患者对DDGP联合治疗方案(顺铂、地塞米松、吉西他滨、培门冬酶)敏感。组织学上,多数病变表现肿瘤细胞侵犯表皮,可见皮肤附属器累及,真皮浸润,呈弥漫分布,并有血管及管周破坏,部分可见皮下脂肪组织累及。细胞形态学上,多数为小~中淋巴细胞混合,部分为大细胞、混合细胞或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所有病例瘤细胞表达标记CD3、CD3ε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1(TIA-1),不表达CD20及CD8,绝大部分病例表达CD56及颗粒酶B,多数病例不表达CD5,Ki-67阳性指数50%~90%,原位杂交所有病例均检出EB病毒阳性,部分CD56阴性病例发现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15例患者(随访5~45个月),其中1例失访,5例患者确诊后于5~13个月内死亡,死亡占比5/14,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8.6个月。结论pcENKTCL-NT少见,但侵袭性强,预后差,皮损表现及组织病理形态相对多样,诊断中应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病毒原位杂交,必要时结合分子遗传学检测,同时注意与其他相似病变进行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 标签: 皮肤肿瘤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EB病毒(EBV)阳性结内T/NK细胞淋巴瘤(TNK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确诊为EBV阳性结内TNKL的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7例EBV阳性结内TNKL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41~75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位于淋巴结。B症状常见(5/7)但骨髓累及少见(1/7),6例处于Ⅲ/Ⅳ期。(2)6例提示为T细胞起源的病例均表现为单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阴性, 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单克隆性表达;只有1例提示为NK细胞起源的病例表现为多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阳性,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多克隆性表达。所有病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记,但CD4/CD8表达存在异质性。EBV感染模式均为弥漫阳性,阳性细胞数>100个/HPF。(3)7例中有6例化疗,1例未经治疗。随访时间3~48个月,5例死于本病。结论EBV阳性结内TNKL是一组好发于老年人原发于淋巴结内且具有侵袭性临床病程的淋巴瘤,起源于T/NK细胞且表达细胞毒性标记,应与其他EBV阳性的T/NK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别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疱疹病毒4型, 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2法),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43~82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4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 5例;临床表现最多见乏力、疲倦(9/19)及B症状(11/19),多数(16/18)患者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8例临床均处于进展期;血清M蛋白:IgM型15例、IgG及IgA型各1例、无分泌型2例;17例(17/18)骨髓受累及。形态学分为典型组(9例)及不典型组(10例),典型组淋巴结结构保留,以浆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或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合增生,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增生及滤泡植入;不典型组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5例)、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6例)、FDC网增生和(或)滤泡植入(6例)、边缘带细胞分化(4例)及弥漫性淀粉样变性(1例),两组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9例)、结外脂肪组织浸润(19例)及间质条带状硬化(9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性B细胞均表达CD20、CD79α,肿瘤性浆细胞均表达CD38、CD138及MUM1,8例(8/8)轻链限制,7例中5例表达IgM、2例分别表达IgG及IgA,4例CD23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10%~30%;两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18/18)MYD88 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11例存活,8例死亡,5年存活率21.1%。结论n-LPL/WM少见,临床分期常较高,形态学易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混淆,结合临床表现、血清M蛋白值、免疫组织化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及MYD88 L265P突变检测等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n-LPL/W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yclin D1免疫组织化学阴性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确诊为Cyclin D1阴性MCL的病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收集到MCL共212例,其中Cyclin D1阴性的MCL共5例(5/212,2.4%)。临床特征方面,5例Cyclin D1阴性MCL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4岁(年龄范围59~70岁)。病变部位均位于淋巴结。5例均无B症状,4例可见骨髓累及(4/5)。病理学特征方面,4例为经典型,1例为多形性变型。5例Cyclin D1均阴性(有阳性对照且重复2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但均表达SOX11(5/5),4例CD5阳性(4/5),5例均不表达CD10和bcl-6,1例弱表达CD23(1/5)。分子遗传学改变方面,经FISH检测3例见CCND1易位,1例见CCND2易位,5例均未见CCND3易位。结论Cyclin D1阴性MCL非常少见,需综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综合诊断,有时与其他小细胞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困难。常规开展CCND1/CCND2/CCND3基因易位检测,并结合SOX11表达是此类少见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淋巴瘤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在11~18岁,中位年龄14岁。2例诊断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组织学形态谱系较广,可以是小、中、大的细胞,局部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4例表达CD3,1例表达缺失;4例CD5表达缺失,1例未缺失;2例同时表达ALK及CD30;1例表达CD56及EB病毒编码的RNA阳性;5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志物T细胞胞质内抗原1及颗粒酶B;3例Ki-67阳性指数>50%。2例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PCNSTCL较为少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病例更为罕见,其形态学较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及TCR重排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