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2020年8月6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罕见肝巨大吻合血管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女性,59岁,主因"查体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查腹部增强CT及普美显增强核磁提示肝Ⅳ、Ⅷ段富血供肿物,考虑血管肉瘤可能。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吻合血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疣血管(verrucous 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平均年龄9.7岁,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7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缓慢生长,部分可见红斑疣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皮损上沿至臀部,向下至足背及脚趾,呈暗红色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坚硬,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偶见乳头状增生,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8例复发。结论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需长期随诊。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海绵血管是女性生殖道非常罕见的肿瘤,可能引起临床医师在诊断上的混淆,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文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海绵血管性息肉,本例通过宫颈内口突入阴道,表现为宫颈息肉并引起阴道出血。本例提示宫颈病变可能并不一定来源于宫颈,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要多加注意,避免混淆和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预后及安全性。结果:20例中8例经CT检查确诊其中显微外科手术9例,常规手术6例,开放定向手术5例,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损害2例,无死亡。结论:颅内海绵血管可通过CT或MRI平扫或增强扫描诊,并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 治疗方式 显微外科
  • 作者: 符海秋 符小花 陈志晔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海口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口 57020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515
  • 简介:摘要脾血管是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随着仪器的进步,脾血管的检出率日益提升,但其诊断精度仍有待提升,增强MR、超声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在病灶鉴别方面具有优势。脾血管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手段一直存在争议,既往只有开腹脾切除术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保脾"、"微创"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出现了脾部分切除术、脾血管消融术等新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段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就脾血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血管是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随着仪器的进步,脾血管的检出率日益提升,但其诊断精度仍有待提升,增强MR、超声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在病灶鉴别方面具有优势。脾血管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手段一直存在争议,既往只有开腹脾切除术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保脾"、"微创"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出现了脾部分切除术、脾血管消融术等新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段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就脾血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气管内毛细血管患者。患者女,61岁,入院前2年发现气管内结节,入院前6个月CT提示结节较前增大,因胸部增强CT示病灶明显强化,考虑出血风险极高,未行支气管镜下活检及治疗,介入血管外科造影示供应血管纤细,未能行介入栓塞治疗。入院前1个月出现咯血、呼吸困难,CT提示气管内结节逐渐增大。后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成功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毛细血管。为气管内毛细血管的治疗提供了经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肋骨血管患者,即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介绍并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肋骨血管的认识。该病为肋骨的血管病变,其进展相对较缓慢,虽然在影像学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并非只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影像学表现在该病的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易与恶性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混淆。因该病极易误诊,所以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考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7例视盘毛细血管,总结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继发改变及病变内血流情况。结果7例患者超声均可测及视盘前占位性病变。病变大小:基底径(5.39±1.90)mm×(4.79±1.28)mm,高度(3.61±1.37)mm。病变形态:5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病变回声强弱:3例病变内部为中回声,4例病变内部为高回声。内回声均匀:5例内回声均匀,2例内回声不均匀。继发改变:6例存在继发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混浊,1例伴有其他部位的视网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有病例均可在病变内部测及血流信号,呈树枝、条状或斑点,血流频谱为动脉-静脉相伴行的血流频谱。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和随访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毛细血管瘤 视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性血管(infantile hemangioma,IH)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2013—202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IH确诊病例52例,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PIK3CA、GNAQ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2例IH女患儿37例,男患儿15例,发病部位有四肢、躯体和头颈部。病变外观均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形态学上,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生长,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密集成片,呈卵圆形或上皮样形态,血管腔不明显,可见细胞凋亡;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较稀疏,呈纤细梭形或扁平血管腔可见,多量脂肪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CD15及其他内皮相关标志物;PIK3CA、GNAQ基因均未见突变。结论IH是发生于婴幼儿较常见的血管源性良性肿瘤,形态学以分叶状结构生长,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微血管腔形成为主,增殖期需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先天性血管等鉴别,消退期需与脉管畸形等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立性肺毛细血管(SPCH)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这类肿瘤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大多为稳定的磨玻璃结节,与早期的肺腺癌易混淆。手术切除以后,常规HE染色中,这类疾病可仅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与局限性肺不张相似,因此可能会被诊断为例如慢性炎症改变在内的非特异性感染,造成误诊漏诊。现报道1例以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的罕见病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