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确定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蛛网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00名拟实施分娩镇痛初产妇,按蛛网Rop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op1.0mg(R。)组、1.5mg(R2)组、2.2mg(Rj)组及3.3mg(R4)组,每组25名。有效镇痛的标准为蛛网注射Rop10min内产妇宫缩时VAS评分0~2cm。运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建立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蛛网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并计算Rop的E%及E%。结果: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为:Probit(Z)=-1.00478±5.67816(10g剂量);Rop蛛网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95%可信区间:1.31~1.70mg),ED。为2.93mg(95%可信区间:2.42~4.16mg)。结论:Rop蛛网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ED95为2.93mg。

  • 标签: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隙 分娩镇痛 剂量 效应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蛛网阻滞用于踝部手术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患侧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蛛网阻滞(B组)。观察两组阻滞平面及临床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麻醉后5min,A组感觉阻滞范围为患肢L1-L3,B组感觉阻滞范围为T10以下。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成功率均为100.0%,术后48h随访无神经损伤并发症。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30min内SBP、DB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10、20、30min时的SBP分别为(128.67±8.33)、(121.03士8.17)、(129.96±7.91)mmHg(1mmHg=0.133kPa),DBP分别为(71.21±5.75)、(70。03±4.11)、(82.85±4.22)mmHg,显著低于麻醉前[SBP、DBP分别为(148.15±7.71)、(85.03±5.96)mmHg](P〈0.01),与A组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可用于患者踝部手术的麻醉,可达到蛛网阻滞相同的效果,且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蛛网阻滞更轻的优势。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蛛网膜下腔
  • 简介:自发性蛛网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主要由于脑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所致的综合症候群。由于起病急,病情重,易复发出血,绝对卧床时间长,死亡率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 标签: 蛛网膜下隙出血 心理干预 HEMORRHAGE 出血性脑卒中 脑动脉瘤破裂 常见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蛛网阻滞麻醉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减少蛛网阻滞麻醉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蛛网阻滞麻醉病人术中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通过对易出现的并发症的护理干扰,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阻滞和舒芬太尼用于髋部骨折患者蛛网阻滞前摆放体位时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髋部骨折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静脉给药,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摆放体位时的镇静、镇痛评分以及血压、心率情况。结果两组摆放体位时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OAA/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在摆放体位时MAP、HR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和舒芬太尼用于髋部骨折患者蛛网阻滞前摆放体位时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有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优先选择股神经阻滞

  • 标签: 髋部骨折 蛛网膜下隙阻滞 摆放体位 股神经阻滞 舒芬太尼 镇痛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0.67%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阻滞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妇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罗哌卡因组(R组):1%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液1mL;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液1mL。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用针刺法测定痛觉减退平面和痛觉消失平面,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向头延伸时间和镇痛向尾延伸时间和镇痛持续总时间,用Bromage分级评定运动阻滞效果。测定和记录时间为麻醉开始前,注药后0、2.5、5、7.5、10、15、20、25、30min,术后随访记录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48h内)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结果两组镇痛时间,镇痛向尾延伸时间R〈B(P〈0.01),镇痛向头延伸时间R〉B(P〈0.05)。结论0.67%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阻滞用于妇科手术血流动力学变化小,安全有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隙阻滞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 例关节镜行左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植骨术患者,因蛛网阻滞导致脊髓损伤,通过仔细分析原因和积极诊断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阻滞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和总结脑动脉瘤性蛛网出血在基层医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CT血管造影(CTA)脑血管三维重建发现61例共64枚动脉瘤。4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0例共33枚。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转院治疗3例。其余19例动脉瘤患者予以保守治疗。结果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愈18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死而死亡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患者中死亡2例。转院治疗3例随访死亡1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随访死亡8例。结论脑动脉瘤性蛛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选择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脉瘤性蛛网出血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蛛网腔-硬膜外联合麻醉与蛛网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本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摘取时间为2019年8月-2022年8月,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90例,给予蛛网阻滞治疗)和观察组(90例,给予蛛网腔-硬膜外联合麻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及麻醉前、麻醉后10min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脉动压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相关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 剖宫产术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处于蛛网阻滞前摆放体位时的髋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和静脉给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髋部骨折患者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 P< 0.05)。结论 对处于蛛网阻滞前摆放体位时的髋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可以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蛛网膜下隙阻滞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加强对蛛网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和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指导,对于提高蛛网腔出血的治愈率,减少和预防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健康指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蛛网腔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脑出血,消除因脑水肿、高颅内压引起的血管痉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例放弃死亡,39例患者出院。结论蛛网腔出血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减轻脑水肿,提高治愈率,防治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腔出血内科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蛛网腔出血患者42例内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1例重度脑积水分转入脑外科手术引流治疗;死亡1例,余40例病情稳定后出院,住院时间15~60天,平均30天。结论减少出血后死亡及再出血,使损害的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 标签: 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 出血 临床
  • 简介:蛛网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一旦发生蛛网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院抢救治疗。在转送病人时需注意:(1)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2)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3)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处理。(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6)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7)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措施。本病不论是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一定要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