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的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两组均接受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将两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33.69±5.87)分和SDS评分(34.74±6.84)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 标签: 血小板采集 方法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去除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便携式血细胞采集仪对PCI术后患者施行床旁血小板单采去除术1次,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象、TEG 变化,探讨血液成分单采术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经1次单采血小板去除术,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高血黏度症状改善,治疗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单采血小板去除术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见效快、副作用小,是一种治疗血小板增多症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增多症 单采血小板去除术
  • 简介:治疗性单采可有效去除体内多余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或有害物质(如置换血浆去除其中的药物、外来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及炎性介质等),以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目的。本文介绍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去除血小板1例。

  • 标签: 输血疗法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去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 标签: 血小板 检查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器法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的检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343例血小板检验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检验的标本,采用仪器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并用手工计数法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复检,并分析仪器法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对策。结果仪器法检验血小板值<100×109/L的有297例,比手工计数血小板值<100×109/L减少了46例,当仪器检验血小板出现报警符号时,要采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血涂片染色进行检验观察。结论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对疾病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血小板减少样本的检验时,需要将仪器法和手工计数结合起来计算。

  • 标签: 仪器法 血小板计数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血站供应临床的仅有浓缩血小板产品,由于浓缩血小板的悬浮液采用供者的血浆,血浆中含有抗原、抗体、凝血酶、纤溶酶等异体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自身特异性抗原和HLAI类抗原均可引起同种免疫,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注不良反应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对血浆过敏、IgA缺乏的患者,由于患者血浆中有IgA抗体,当输入含有IgA的血小板时,往往发生严重的抗原抗体反应。

  • 标签: 血小板添加剂 血小板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活性。方法测定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结果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采集血小板方法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中。

  • 标签:
  • 简介:(1潍坊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山东潍坊261041;2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摘要目的通过此方法,探讨所制备的血小板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方法冲红后按下机器暂停键,将输入程序内的血小板调低20×109/L;将收集袋内冲红的血小板通过采集管路转移至离心杯进行再次分离,同时将原采血速度降低10~20ml/分钟后开始正常采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所得结果分别为4.7±0.28VS4.8±0.32,0.94±0.38VS0.95±0.31,2.71±0.15VS2.68±0.13,均为P﹥0.05。

  • 标签: 血小板 方法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市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与首次献血小板的献血者的计数有无差异。方法对2011年到2012年6月30日自愿来我站献血的1274例成分献血者的采前血小板计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将首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采前血小板计数与第三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第五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及第十次献血小板的采前计数进行比较后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次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采前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对身体健康也并无不利影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前血小板计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2.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22例,设定采集量3.0×1011/L,双剂量组31例,设定采集量6.0×1011/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2.86±2.39)×1011/L、(5.75±4.46)×1011/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11.64±21.27)×109/L]显著高于采集后[(135.73±20.94)×109/L](P<0.05);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70.26±37.25)×109/L]亦显著高于采集后[(141.39±39.28)×109/L](P<0.05).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35.0%±12.6%、47.9%±15.9%.采后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215.86±24.56)×10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260.32±38.71)×10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250×109/L),以减少采后血小板<100×109/L的献血者的概率,提高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水平.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献血者 血小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