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药源性出血性疾病1药物相关性血管性紫癜许多药物可通过几种途径改变血管壁的通透性引起紫癜.如通过免疫机制,产生特异性抗血管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或通过对血管壁的直接损伤等.表现为四肢瘀点或瘀斑,罕见其他部位出血.停药后,紫癜大多很快消退,但应避免再用此种药物.

  • 标签: 药源性血液病 紫癜 免疫复合物 药源性出血性疾病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儿科近年来血液的成分输血分析,了解儿科成分输血是否存在合理性。方法分析儿科2000-2005年血液年度用血情况、成分输血的比例。结果儿科血液用血量为红细胞用量最多呈逐年上升,全血、血小板用量较少。结论儿科血液成分输血率平均7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2004-2005年成分输血率89.97%,接近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的比例。

  • 标签: 儿科血液病 成分输血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流程管理用于血液化疗患者PICC置管进行风险范防,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对PICC置管操作流程再造,比较流程再造前后两组PICC置管病例的护理质量、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流程再造后护理质量考核、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比流程再造前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进行两组病例PICC置管并发症比较,流程再造后明显比流程再造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程管理对控制PICC置管风险防范、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PICC 护理管理 血液病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1991.1至1992.1我们对33例恶性血液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急性白血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7例,淋巴瘤11例。发现在恶性血液中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不同疾病之间亦有差别。其异常主要表现在高切变速率下全血粘度下降,全血还原粘度上升,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内HbF含量增加,红细胞在外加切应力下变形性减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等。在逐项分析影响血液流变学多种参数后,可以看出,红细胞压积减低是使血液粘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除红细胞压积外,在恶性血液中仍包含着诸多使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血浆因素中如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成分因素中如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内HbF升高,使细胞内粘度增加。白细胞,特别在急性白血,尽管其“计数”变化不大,但是其分化程度低,变形性差,对血液流变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材料提示,对于呈现“低粘”的恶性血液,特别是急性白血,应进一步对流变学的各个参数逐项分析,因为其中潜伏着诸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这对我们观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肺水肿、栓塞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血液流变学 全血粘度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恶性血液患者化疗后的院外护理指导对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在对住院期间的患者进行过健康指导的前提下,采取(1)对其出院后进行电话跟踪指导;(2)预约门诊随访时间。结果恶性血液患者化疗后的院外护理指导下,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顺利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按时接受再次化疗,提高了恶性血液病人的缓解率,改善了生活质量。结论院外护理指导维护了患者的健康,预防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恶性血液 化疗 院外护理指导
  • 简介:自噬是近年来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是真核细胞受饥饿、低氧和药物处理等代谢压力下,通过自身降解,获得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其与恶性血液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自噬与恶性血液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模糊及矛盾的问题.适宜的治疗方法,应当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因此在探讨自噬在恶性血液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选择靶向的自噬相关治疗策略亦尤为重要.本文对自噬的发生发展、自噬与恶性血液的关系以及自噬在恶性血液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标签: 自噬 恶性血液病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自体外周围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人采取护理措施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例恶性血液患者进行研究,均符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指征。分析治疗期间采取护理措施产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消化道出血,2例发热,4例胃肠道反应。出院后均恢复良好,有1例半年后复发。结论对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恶性血液患者采取护理措施,能保障移植顺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化疗后血小板输注治疗的70例恶性血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30)。比较两组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类型,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合并糖尿,是否合并高血压,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输注后总胆红素,将差异信息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影响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BMI、血型、是否使用血小板升高药物、是否合并糖尿、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结论: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很多,包括使用抗生素、不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种、血小板输注次数≥5次。临床医生应该注意这些因素。

  • 标签: ​血液病化疗病人 血小板输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化疗后血小板输注治疗的70例恶性血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30)。比较两组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类型,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合并糖尿,是否合并高血压,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输注后总胆红素,将差异信息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影响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BMI、血型、是否使用血小板升高药物、是否合并糖尿、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结论: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很多,包括使用抗生素、不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种、血小板输注次数≥5次。临床医生应该注意这些因素。

  • 标签: ​血液病化疗病人 血小板输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83年~2004年内科治疗无效的6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16年,平均4.7年,其中随访半年以上者48例。结果术前全部患者均有出血症状,血小板平均24×109/L,术后1、3、5、7天血小板平均值分别上升为110×109/L、202×109/L、251×109/L和246×109/L,其中血小板一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51例,占80.9%;术后2个月时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者45例,治愈率73.8%,显效率13.1%,总有效率为86.9%。对39例手术有效的病例长期随访,发现7例复发,复发率17.9%。结论儿童组疗效略好于成人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病程长短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及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观察患者术后骨髓像的改变可能是预测ITP远期疗效的指标之一。

  • 标签: Purpura thrombocytopenic idiopathic Splenectomy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儿童抵抗力、免疫力低,是血液疾病的高发期。儿童容易患的血液种类较多,常见类型有白血、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的血液治疗过程中,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年龄小,护理存在一定困难。家长由于孩子病情,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本文就儿童血液如何进行优质护理进行了探索,以 70例在本院治疗的儿童进行分组,分为基础护理组和参照优质护理组,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优质护理组儿童血液治疗并发症少,情绪恢复好,产生纠纷数量少,对儿童血液治疗有一定帮助作用。

  • 标签: 血液病 医患纠纷 输血 并发症 感染
  • 简介:摘要对血液监护病房患者实施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对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液病 重症监护病房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日,相声表演艺术家笑林永远地停止了“播音”,时间定格在他的59岁。有报道称笑林因败血症去世,但也有媒体指出,其实笑林在数月前查出患自血,因病情突然加重,再没能出院。

  • 标签: 血液病 表演艺术家 败血症
  • 简介:近年来,有关肝炎并发血液的报道日益增多,为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血液的关系,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1月住院病人中5例肝炎合并血液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例报告 并发血液病 肝炎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