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是较早进行劳动立法的国家之一,其解雇制度早在19世纪末的民法典中就已经首次出现,20世纪70年代最高法院在"日本食盐制造事件"和"高知放送事件"的判例中正式确立了解雇权滥用的法理,80年代又在"东芝柳町工场事件"和"日立医疗事件"的判例中进一步扩大了该法理的适用范围,并最终在2003年修改劳动基准法时在法律上被明文规定。

  • 标签: 解雇 日本劳动法 劳动合同 解雇权滥用的法理
  • 简介:德国作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社会法典》在其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解雇预防与企业的合理容纳"的规定在防止严重残疾人以及长期患病的雇员失业并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方面有着特别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解雇预防和企业的合理容纳程序的探讨,重点论述程序中涉及的参与决定、数据保护、解雇保护法上的结果以及损害赔偿。

  • 标签: 解雇预防 合理容纳 损害赔偿 数据保护
  • 简介:瑞典劳动法在世界劳动法中独树一帜,解雇制度是其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雇制度中所规定的解雇条件、解雇程序、违法解雇的救济措施及劳动法院对解雇案件的审理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 标签: 瑞典 劳动法 解雇制度
  • 简介:解雇制度对劳动者的就业权构成直接影响,法律对解雇权行使进行了必要的禁止和限制。承认并看重解雇权对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构成重大影响是两岸学者的共识。对劳动者提供解雇保护在两岸法律中既有相通性,也有各自的特点。解雇保护的预告期与补偿金制度是两岸都采用的,却各有自己的特色。追究雇主非法解雇的法律责任在解雇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劳动合同 解雇限制 解雇禁止
  • 简介:法国一八0四年民法,系基于政治上之个人主义及经济上之放任主义,故于契约自由之原则,十分拥护。民法第六条,谓:凡不违背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之契约,均可缔结。条文只说明反面之限制,未列举正面之条件,此民法规定之与刑法不相同者。近年民治思想发达,由人民直接选举议员,制定法律。故现在之法律,乃一大多数意思表示之综合。个人之利害关系,不及社会之利害关系为重要,而契约自由遂亦屡受限制矣。

  • 标签: 契约自由 个人主义 利害关系 善良风俗 公共秩序 民治思想
  • 简介:中国和德国在劳动合同立法体系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民法与劳动法的关系方面,德国劳动法将"劳动合同"视作民法中"雇佣合同",特殊类型劳动合同原则上仍然适用《民法典》的各项基本制度以及解释方法。与德国不同,中国劳动法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与民法相互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调整方法与解释方法,不能用民法的原则和方法来解释劳动合同。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中国劳动法研究往往并不引用《民法通则》以及后来的《合同法》的规定,而是更多地去从国家政策、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甚至是政府部门的文件中去寻找依据。本文以2007年6月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和2008年9月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为基础,结合地方法规以及各级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指导意见与判例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各级政府和法院在实践中是如何对正常解雇中的劳动者提供法律保护的。

  • 标签: 正常解雇 经济补偿 救济程序
  • 简介:通过对设立责任限制基金和享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结合学术界对该问题的思考,对中国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本质在于有关涉案债权性质的审查范围上。建议法院在审查设立责任限制基金时,对涉案债权性质,应只按《海商法》第208条对其"非限制性"进行审查。

  • 标签: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 限制性债权 非限制性债权
  • 简介:私募制度发源于美国,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融资手段,被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目前中国的私募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私募的监管制度尚在形成期。从美国SEC的私募监管制度和中国现行的部分涉及私募监管的法律法规入手,就私募转售这一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当前中国,对私募转售环节欠缺相关规制,使得在私募发行环节所设定的一系列限制条件可能在转售环节被突破。为此,应当对私募发行后的转售对象及其人数予以限制,同时对私募份额在公开与私下转售时的持有期限予以规定,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

  • 标签: 私募 转售 受让人资格 持有期限
  • 简介:我国《继承法》承认遗嘱自由,同时为了限制遗嘱自由,防止损害享有'必要遗产份额'的法定继承人权益的情况发生,专门规定了必继份(必留份)制度,但该制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应当更新立法理念,根据变化了的国情适时修改我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加大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力度,建立特留份制度,以解决遗嘱自由与保护继承人权利的冲突与矛盾。

  • 标签: 遗嘱自由 限制 必继份 特留份 扣减权
  • 简介: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对于威慑犯罪、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树立法律权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在立法上采取了限制死刑适用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一贯坚持少用和慎用死刑,尤其是修订后的刑法和刑诉法更加严格地规定了死刑的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死刑规格和特殊的法律...

  • 标签: 死刑适用 适用死刑 被告人 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案件 死刑立即执行
  • 简介:因女性自身生理特点和社会角色之影响,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简称"三期")女职工遭用人单位违法解雇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女职工选择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除支付法定赔偿金,亦应赔偿女职工之生育保险待遇损失和"三期"内工资待遇损失。这符合我国立法赔偿可得利益损失之精神以及我国劳动法之立法宗旨。实务中司法机关因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排除《劳动法》而直接适用《劳动合同法》之规定,以不符合实际履行原则为由,否定上述两项损失之赔偿,其合理性存在质疑。对工资待遇损失之赔偿,应符合可预见性规则,按照一般哺乳期工资标准认定。

  • 标签: “三期”女职工 法定赔偿金 生育保险待遇 工资待遇
  • 简介:(2013年经第八次修订,于2013年8月7日公布)第一编限制竞争行为第一章限制竞争的协议、决议及协同行为第一条禁止限制竞争协议禁止以阻碍、限制或扭曲竞争为目的或者产生阻碍、限制或扭曲竞争后果的企业间协议、企业联合组织的决议以及协同行为。第二条协议的豁免(1)企业间的协议、企业联合组织的决议以及协同行为不适用第一条,如果协议、决议和协同行为有利于改善商品的生产或销售,或者有利于促进技术或经济进步,同时,消费者能够适当地分享由此获得的利益,而且:

  • 标签: 反限制 德国反 限制竞争法
  • 简介:死刑问题的争论决定着死刑的未来走向,无论是保留论或者是废止论都有自己的依据。作者在反思死刑存废观念的基础上,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限制并逐步废止死刑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进行创造性揭示,并对死刑的司法限制进行了全面探讨。

  • 标签: 死刑存废 观念 根据 刑事一体化 限制
  • 简介:同时履行抗辩在《合同法》上虽已有规定,但在概念及构成要件上却语焉不详,这直接造成司法适用上的无序。从法理上言,主给付义务构成对待给付而有同时履行抗辩之适用,从给付义务得否主张应视其与合同目的是否密切。为此,司法实务应慎重适用同时履行抗辩而不应扩大其适用范围。同时,应对《合同法》第66条之后段予以修正。

  • 标签: 同时履行抗辩 主给付义务 从给付义务
  • 简介: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在崇尚法治的今天,笔者以为,从某种角度说,“时间也是法律”,尤其是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的时间,作为一个公民,理应去遵守,一方面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了解遵守这些法律明文规定,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大有帮助。那么我国法律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的有关时间都有哪些规定呢?

  • 标签: 公民 法律条文 人身权利 法治社会 国法 财产权利
  • 简介:<正>关于法律系统的主流观念。涉及到它的组织化的和/或职业性的活动。在法律系统内并不进行作业的人是作为"委托人"出现的,因而主要的问题就变成了法律系统如何为其委托人服务。对得到更优质服务的要求激起了对法律系统的批评。显然,这种要求从未得到充分的实现,因为法律系统看来似乎抵制和抗拒一切改进其服务的努力。处理问题的官僚主义的和职业性的方法,不

  • 标签: 法律系统 法律学说 自我复制 自我指涉 闭合性 发挥作用
  • 简介:<正>一、预备犯处罚范围问题的提出(一)从423个案例看预备犯规定在司法实践的适用我国现行刑法总则中确定了普遍处罚预备犯的原则,意味着刑法分则规定的所有犯罪的预备行为在理论上是可罚的。但是由于特定的犯罪如过失犯等并不存在犯罪预备阶段则另当别论了。刑法学者们从理论出发抛开其认为的过失犯、间接故意犯罪

  • 标签: 处罚范围 法益 刑法分则 犯罪预备 刑法总则 实行行为
  • 简介: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被犯罪裹挟的风险。有效惩罚和预防犯罪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前科就业限制通过立法的方式设定制度性排斥,将有前科的公民挑拣出来在就业中予以区别对待、限制或剥夺,以期实现预防犯罪,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对有前科公民就业权的立法限制形成的制度性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梗阻了有前科公民的权利保障与权利实现。这种限制应当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遵循比例原则,接受目的正当性、手段适当性、必要性以及目的手段之间的均衡性检验。在限制程度、限制范围和限制方式上结合犯罪行为及犯罪人进行个案化、类别化判断,对前科就业限制进行规制,厘清国家权力在前科就业限制上的权力边界。

  • 标签: 前科就业限制 就业权 公民权利 比例原则
  • 简介:TRIPS协议第48条规定,如果滥用了知识产权执法的民事或行政程序,以致给被指控为侵权之人带来损害,则应由前者向后者支付赔偿金。我国学者郑成思先生在讲解这一条文时,例举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著作权纠纷案。该书作者曾被人指控抄袭了他人的作品,法院经过艰苦的调查、取证及专家论证,最后否认了侵权的存在。法院的判决对作者是

  • 标签: TRIPS协议 诉权滥用 知识产权 诉讼担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