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话语的语用义早已引起语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词的语用义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词这一层面有无语用义尚存在颇多的争议。词语语用义的认知是词语语用义生成机理的一方面,探索词语语用义的生成机理是对词汇语用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的系统界定的前提。

  • 标签: 词语语用义 认知理据 话语
  • 简介: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语义学认为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是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任意搭配。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成语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一种思维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体验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成语的意义是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的。

  • 标签: 英语成语 理据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 简介:主位结构是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篇章的连贯起重要作用。对主位的界定、分类、复合小句中主位的分析、主位推进模式等存在的分歧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并以一篇科技英语新闻广播为例,对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和参照点理论对其进行认知方面的阐释。

  • 标签: 主位界定 复合小句 主位推进模式 突显理论 参照点理论
  • 简介:摘要:拟声词是指模仿自然声音(包括动物和人类的叫声、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等)的词语。在世界的声音中,动物王国中有知觉的生物的声音无疑占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准确生动地描绘这些声音,人们在汉语和法语中创造了大量与动物叫声有关的拟声词。本文将从动物拟声词入手,重点从词汇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拟声动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关键词:法语拟声词;认知;探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英语成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语义学认为其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具有语义上的非组合性和结构上的固定性,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这两种特征都具有相对性,并非绝对不变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英语成语是概念性的,是一种思维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经验来理解英语成语,是以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普遍知识为的。

  • 标签: 英语成语 基本特征 认知理据
  • 简介: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 标签: 德语 认知理据 识解
  • 简介:传统的言语行为范畴化研究较为关注施事性言语行为的上一层范畴,即各种施事性言语行为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一步归入到不同的类别中,但是没有注意到施事性言语行为的下义层次———命题性言语行为。为了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弥补Searle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中存在的缺陷,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把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的施事性言语行为属于基本层次的范畴,并对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命题性言语行为进行了甄别。

  • 标签: 言语行为类别 范畴化认知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定义
  • 简介:当说话人把参照点移向自身以外的其它指示坐标系,构建事体,话语所突显的往往是他人(或非当下自我)的“主观印记”,即话语的主观性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移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主观性移位的认知、典型语言表达形式及文体效果。笔者提出,以意象投射为基础,以概念参照点的自由移动为操作机制,表征者可以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参数,对被表征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前景化处理。正是因为主观性移位的认知操作基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有认知现实性和普遍性,所以其相应的语言表征在真实语篇中能够达到预期的诗学效果,引起读者的心理认同。

  • 标签: 主观性位移 视角化 认知诗学
  • 简介: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即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本文对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从心理扫描模式的转换、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共同作用、象似原则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共同作用三个侧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英语语法隐喻所具有的语篇简洁功能、语篇衔接与展开功能以及语篇客观化功能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英语语法隐喻 认知理据 语篇功能
  • 简介:“兔狲”并非外来词。“兔狲”得名理也不是“捕食鼠兔的猞猁类动物”,而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类动物”,命名由来与“马猞猁”“羊猞猁”相同。

  • 标签: 兔狲 兔儿狲 语素 理据
  • 简介:对语言的研究如果从古希腊的“本质论”和“规定论”的论争算起,到本世纪,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研究基本是从属于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一词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释,皎然”的句子。《南齐书·礼志上》:“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则融玄之言得其义矣。”这两个“”都是“论据”、“道理之所在”的意思。

  • 标签: 理据 语言 本质论 古希腊 训诂学 南北朝
  • 简介: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言语行为习惯,运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式、语法规则和能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词汇和句型,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使用者表达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和世界观.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因此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该语言反映的基本成分.“”作为事物现象所以得名的道理和依据,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论证关系.Ulmann(1962)认为,词的性主要有三类:1.语音;2.形态;3.语义理.汪榕培老师将词源作为一个补充,张维友老师提出了词汇具有文化.基于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遵循着约定俗成的法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的形成,无不记载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政治模式、经济文化信息,文化认知既建立在词的形态结构上,或叫词外(郭佳).因为词与语法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的,且英语的句法结构反映出英美人思维的客观性和理性;文化认知还建立在词的语用功能上,词义的变化因文化模式、民族情绪、群体特征等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方式实现.因此,词汇学课堂应成为创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场所.

  • 标签: 文化理据 文化模型 文化价值观 隐喻
  • 简介:从文献上看,国内外众多学者曾开展过语言学习者语感的生成及其培养有关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将外语学得理论运用到外语语感培养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从教学语法的认知入手,从教学语法对英语语感能力提升的动态关系出发,结合外语教学中的学得特征对英语语感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未来的英语教学仍需确立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使英语语感在体验目的语句法组合模式以及言语运用过程中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 标签: 教学语法 认知理据 英语语感 动态交互
  • 简介: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辞格或者简单的交际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思维的方式。对拈连这一修辞格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足够的例证阐释,提出传统的拈连辞格不仅是表面的词语超常搭配,更是以一事物来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认知途径,即拈连的本质是隐喻性的。汉英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模式决定了两种拈连隐喻的趋同性,而中西方民族的文化模型又衍生出跨语言拈连隐喻的差异性。

  • 标签: 拈连隐喻 认知理据 文化模型 言语交际行为
  • 简介: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名量词的构建。作者将象似性的原则之一——隐喻象似性进一步划分为类比象似、转喻象似和联想象似。文章通过列举并分析大量的实例证明:大部分名量词的构建都以这三类象似性为,为解释名量词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象似性 隐喻象似 名量词 汉英对比
  • 简介:在进行单元设计之前,为了捕捉教育目标与当下儿童之间的落差,就得记述“教师的意图”与“儿童的实态”。“教师的意图”从“教学内容”“指导概略”“儿童面貌”三点加以描述。亦即,指导怎样的内容;展开怎样的问题解决活动;作为结果,

  • 标签: 单元设计 理据 课题 教学内容 教育目标 儿童
  • 简介:词的是指用某个词来称呼某种事物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就是某一语素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是指词语的可释性。词的是否存在,即词的音义结合关系有理性和无理性的问题,是一个让古今中外,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甚至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图洛斯篇》中就记载着以克拉图洛斯为代表的“本质论”与赫尔摩根为代表的“规定论”的争论。“本质论”主张名称和事物之间(即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必然的,认为一切事物只有一个正确的、根据其本质生出发的名称,不是一些人约定怎样称谓就怎样称谓的。

  • 标签: 词的理据 汉语 音义结合 本质论 语言学家 事物
  • 简介:<正>中国的文字聚音形义于一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可见一斑。仅从造字的方法来说,最本质的还是象形,虽然几经简化,象形的意义已经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迹。从造字的目的来说,还是表意为主,因此,不管音、形、义,识字最主要的还是记形知义,依形识义。不过,大部分人对汉字的认识仅限于此。实际上汉字还有诸多的特性,其中对识字教学有着直接重大指导意义的

  • 标签: 识字教学 有度 音形 识字方法 识字能力 学生认知水平
  • 简介:《汉语词典》(王艾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词典》)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探求汉语的工具书,它对5000多条词语的进行了阐释。由于许多词语产生的年代久远,它初创时的构词已经湮灭无闻,或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记忆的便利而为某些词语附会上人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流俗词源”的混淆,使的考察异常复杂,这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以一人之力,想把这5000个词条考察清楚,一定非常困难,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考求不精之处。本文试就笔者阅读中发现的同题作些考订.

  • 标签: 《汉语理据词典》 汉语理据 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