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第一起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是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截止2007年12月31日,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51起反倾销调查,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6起保障措施调查,1个国家提起1起337调查,2个国家和地区提起2起反规避调查,1个国家提起1起反补贴调查。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达到61起,涉及32种商品。

  • 标签: 贸易救济措施 中国农产品 反倾销调查 国外 反补贴调查 中国出口
  • 简介:随着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蓬勃发展,各区域贸易协定成员之间的争端也愈来愈多。“用尽当地救济原则”作为国际法上属地管辖权的体现曾一度成为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但在目前区域合作的新背景下,该原则应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在海外投资中已不再单纯地吸引海外投资,更多面临的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问题。基于这一新的现实问题,“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区域贸易协定的争端解决中应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应考虑在国家主权、区域贸易合作、多边贸易合作、既往国际习惯法多方规则的博弈中取得平衡,并在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新发展中取得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 标签: 用尽当地救济 卡尔沃 华盛顿公约 TPP TRIP ICSID
  • 简介:一、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现状贸易救济措施是指一国(地区)的政府或主管当局,应本国企业申请或者必要时自主决定,针对外国(地区)的企业或政府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或者在公平贸易行为下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的事实,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维护本国利益之需要,对外国进口产品采取措施或对本国企业实施救济的行为。WTO允许其成员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其中保障措施包括专门针对中国产品设置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和对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

  • 标签: 贸易救济措施 影响及对策 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 不公平贸易行为 特殊保障措施 本国产业
  • 简介:作为中国最大的境外投资BOT项目,密松水电开发项目被搁置不仅使中国投资蒙受巨额损失,也给中缅双边经贸合作造成了巨大影响。停滞数年的项目至今仍无有效解决方案,说明中国政府和企业以传统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国际投资争端,即政治外交和友好协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中方应尽量弱化搁置项目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诉诸法律手段,善用国际法律规则,尽快启动法律程序,追究缅甸政府的违约行为和违反条约项下公平公正待遇的法律责任。

  • 标签: 中国境外投资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 缅甸 密松
  • 简介: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原则上及于诉讼当事人,客观范围原则上及于判决主文。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开展团体诉讼的特点,其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应扩张至利益受损的消费者,以及其他有诉权的组织或团体;而客观范围应扩张至裁判理由部分。如果仅对消费者团体公益诉讼既判力作理论的扩张解释,仍无法满足司法实践需求,我国有必要完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消费者团体诉讼机制,以弥合制度设计、理论解释同实践需求间的差距。

  • 标签: 消费者 公益诉讼 公共利益 团体诉讼 既判力
  • 简介:“条约救济风险”是指投资争议发生以后,投资者通过BIT、FTA或其他条约中的“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条款”以及其他实体性条款,向一个中立的、不隶属于任何国家的机构寻求救济的可能性。中东欧16国均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中国一中东欧国家的投资条约救济情况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对中东欧16国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条约救济风险的深度理解和对该区域更为扎实的评估。中国企业在中东欧16国的投资普遍具有中度风险,匈牙利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国家、黑山是风险最高的国家、捷克是我国未来修订BIT需重点参考的国家。

  • 标签: “一带一路”倡议 双边投资协定 投资仲裁 中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