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把这部二十多年前曾与上海话剧人擦肩而过的作品称之为上海话剧舞台近年来少见的真诚、严谨之作毫不为过。全剧制作精到,几乎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细细的打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认真的推敲.舞美、服装、灯光.绝不敷衍但也绝不滥用.总是恰到好处.各方面的“度”都把握得极佳。在一些辅助环节也表现得出人意料.比如群体歌舞场面,觉得比最近的作为专业音乐剧的《马路天使》还要专业.顺畅而优美。

  • 标签: 《浮士德》 真诚 严谨 诗剧 《马路天使》 话剧舞台
  • 简介:<正>20世纪对于中国诗剧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伴随着新诗的出现和西方话剧的传入,中国诗剧在对旧传统进行继承、反叛、颠覆的同时又走向新的整合,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踏上了现代旅程。较之古典时期的诗歌、戏曲,“五四”以来中国诗剧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形式、

  • 标签: 中国现代诗 思想倾向 穆旦 民族主义文学 个性解放 棠棣之花
  • 简介:<正>《西厢记》自诞生以来,被公认是一部优秀的抒情诗剧。萧伯纳曾说:'《西厢记》是最优美的诗剧,和我们中古诗剧一样,只有十三世纪的中国才能创造得出来。'张庚明确指出:'从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抒情诗剧。在语言的运用上,《西厢记》则堪称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徐扶明也指出:'它(指《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优美的洋溢着反封建精神的古典诗剧。'

  • 标签: 西厢记 老夫人 莺莺 意象性 审美特征 张生
  • 简介:雄浑壮美的历史诗剧《屈原》程致中五幕历史剧《屈原》把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悲剧集中在楚怀王十六年暮春的一天加以表现,地点集中在楚国郢都,布下桔园、楚宫内廷、城郊和东皇太乙庙四景,从而高度概括地写出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悲剧精神,把抗日战争后期反侵略、反投降、...

  • 标签: 屈原悲剧 历史诗 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 屈原精神 抒情独白
  • 简介:《旧约圣经》是用古希伯来文写的。我们把希伯来语和汉语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古希伯来语比汉语更具体、更生动、更富于形象化。例如我们说某处的土地很肥沃,就说那里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古希伯来语却说那是"流奶与蜜之地"。土地竟会流出奶和蜜

  • 标签: 希伯来语 约伯 希腊史诗 上帝 圣经 十九世纪
  • 简介:王尔德创作的《莎乐美》对莎乐美形象进行了根本的改变。诗剧对海派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引发其关于一系列文学主题的思索,如关于“恶之花”形象从潘金莲到莎乐美的现代转型,与男性阉割焦虑的主题;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两性战争的主题;关于性爱与死亡的主题。

  • 标签: 恶之花 阉割焦虑 两性战争 死亡
  • 简介:内容摘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故宫博物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以展卷人(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在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奇妙际遇,进入到了王希孟的世界。在这种时空交错当中,让展卷人仿佛目睹了希孟在绘制画作时的各种宝贵时光,通过七个篇章纲目——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当中。

  • 标签: 意象,古典美学,只此青绿,
  • 简介:一来龙去脉20多年前.上海人艺就计划演出歌德的也是世界的经典名剧《浮士德》.并且佐临先生当时就决定请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徐晓钟先生来导演这部名剧。22年前(1986年)佐临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过:”这次在港开会虽无暇详谈,但进一步相识、甚快。《浮士德》已决定为人艺明后年剧目,由徐晓钟导演。届时有赖你的力量正多,先此道谢!……”为了演出《浮士德》,1987年黄老专门叫我去人艺给有关同志讲一讲《浮士德》,

  • 标签: 《浮士德》 演出本 真美 舞台 诗剧 中央戏剧学院
  • 简介: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血与火的熔炼,不断碰撞、交融、演变成一幅壮美画卷,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冽却醉人。2018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

  • 标签: 农村剧 史诗剧 张天顺 陕西文化产业 普通人
  • 简介:本文探讨穆旦诗歌与西方文化经典文本《圣经》的关系.文章认为穆旦所关注的现代文明的文化危机与救赎企图和《圣经》的基本语境是相通的,因此,《圣经》作为文化原型在穆旦诗歌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现代生活中神的放逐显示出来的精神贫困,受难的现代意义以及上帝在穆旦诗歌中的内涵及其功能.《圣经》话语对穆旦诗歌的精神结构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穆旦 诗歌 《圣经》 诗剧 文化原型 受难
  • 简介:旨在探讨《野人》戏剧样式在新时期话剧舞台的探索意义,分析其文本对主题的苍白表现,进而探讨剧作者“完全的戏剧”理论的负面效应,肯定戏剧文学的优良传统对戏剧实践仍具有意义,给当下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以启迪。

  • 标签: 史诗剧 史诗性 完全的戏剧 戏剧文学
  • 简介:布莱希特假设,幻觉戏剧本身即是作为纪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史诗剧场的间离效果能够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观众从戏剧与意识形态的幻觉中分离出来。阿尔托认为,流行的所谓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不过是现代文明伪善与迷幻的舞台形式,残酷戏剧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打破这一弥漫整个社会的幻梦,引起疗救。布鲁克试图在反抗流行戏剧与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结合阿尔托与布莱希特,不仅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可以分享的意识形态批判基点,还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共同指向的现代戏剧作为人的集体精神仪式的创造方向。戏剧是一种打破现代文明意识形态幻象的精神仪式,它以美学解放的方式超越意识形态霸权,给人一种精神再生的机会。

  • 标签: 史诗剧场 残酷戏剧 意识形态 幻象
  • 简介:现在有的剧名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长治市歌舞团创排的歌舞剧《日子·谷子·两口子》,剧名长,而且内容跳跃性很大,三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没看之前想像不出来到底会有怎样的舞台呈现。因为对民俗特别感兴趣,该剧打民俗歌舞剧的牌到是吸引了我,想看看该剧到底要表现哪些民俗。无论展现什么民俗,我知道一个地方的民俗真切地反响着一个地方人的灵魂。2017年9月22日,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观看了这部歌舞剧,满台生辉,着实惊艳,令人赏心悦

  • 标签: 中的民族魂 日子谷子 歌舞诗剧
  • 简介: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在知识的传授之余,让学生对诗意有更深刻的理解,本论文探讨了古诗文教学的策略,从读诗文、说诗意、演诗剧和画诗境四个方面展开,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品味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实践和总结,本文提出了一些对古诗文教学有指导意义的策略和方法。

  • 标签: 古诗文教学 诗意理解 教学策略
  • 简介:1940年代,中国文坛上先后出现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经常在两刊发表作品的作家有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唐湜、唐祈,围绕两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上述九人为主的作家群。到了1980年代,有的评论家称其为'九叶诗派',还有的称其为'’中国新诗’派'。虽然他们在40年代没有明确打出结社组团的旗号,艺术个性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诗学追求和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相似或相近的艺术风格,以九人为核心,外围还有部分作家与他们的艺术风格相似。他们的诗歌创作和评论近年受到高度评价,其中还有一项引人瞩目却又被忽视的艺术成就——现代诗剧创作。他们笔下现代诗剧的体裁审美范式表现为'诗的戏剧化',结构审美范式体现为情感结构,语言风格审美范式展现为复义——相反相成。通过对他们现代诗剧审美范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积极学习、响应和引进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主张。在'诗的戏剧化'理论影响下,他们的现代诗剧创作既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又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同时承继了中国传统诗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结合了中国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为中国新诗和现代诗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九叶派 现代诗剧 体裁 结构 相反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