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慢性失眠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睡眠干预,观察组采取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在睡眠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为(9.52±1.91)分、对照组为(14.39±2.32)分,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干预当中,采用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的干预方法,能够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更为显著的提升,干预效果十分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于焦虑症失眠症状的疗效。方法通过在院内张贴海报,睡眠中心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招募有失眠症状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治疗组接受CBT-I治疗,对照组接受失眠相关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16例与对照组17例完成研究。治疗组接受CBT-I干预后的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接受干预后的睡眠效率与深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I既能明显改善焦虑症患者的失眠症状,也能改善其焦虑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对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在慢性失眠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较高,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改善情况更为理想,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抗抑郁药物对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且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衢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6例)及对照组(n=44例)。联合组采用针灸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次数、在床时间及睡眠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治愈率(28.26%)、显效率(54.35%)、总有效率(95.65%)均高于对照组的11.36%(χ2=4.013,P=0.045)、31.82%(χ2=4.649,P=0.031)、79.55%(χ2=5.438,P=0.020);联合组HAMA评分[(13.05±2.19)分]、ISI评分[(13.01±3.03)分]、入睡潜伏期[(28.03±7.50)min]及入睡后觉醒次数[(1.36±0.91)次]低于对照组[(14.92±3.04)分,t=1.803,P=0.040]、[(15.02±3.22)分,t=3.201,P=0.031]、[(36.15±7.87)min,t=3.186,P=0.033]及[(1.94±1.05)次,t=3.254,P=0.027];联合组睡眠效率[(83.28±5. 41)%]高于对照组[(79.56±5.20)%,t=2.278,P=0.043]。结论针灸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失眠症在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的治疗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心理诊疗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存在慢性失眠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办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250例,将心理诊疗科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在前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对2组不同治疗办法后取得的治疗效果展开说明。结果:治疗后得出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得分按更低水平呈现(P<0.05)。结论:认知疗法结合安眠药物用于慢性失眠症的疗效较为显著,能从根本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基于电话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PsycINFO、TheCochraneLibrary(2015年7期)、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基于电话的CBT治疗失眠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共3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结束时,与等待组相比,基于电话的CBT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更短[MD=–30.31,95%CI(–40.41,–20.22),P〈0.00001]、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MD=–15.59,95%CI(–24.09,–7.09),P=0.0003]、睡眠效率更高[MD=11.02,95%CI(7.87,14.18),P〈0.0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睡眠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3.45,95%CI(–37.01,63.92),P=0.60]。结论基于电话的CBT对失眠症具有较好疗效,是失眠症治疗的有效手段。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予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放松训练对失眠症患者的失眠程度与精神状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54例。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均分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而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放松训练。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的失眠程度进行评分;在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SAS、SDS评分,以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结果: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失眠程度AIS评分、精神状态SAS、SDS评分均有降低,实验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即实验组的失眠程度与精神状态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放松训练对失眠症患者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失眠症状,还能显著改善其精神状态,值得在失眠症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航空机务人员失眠症效果。方法针对陆航某团17例患有失眠症的航空机务人员发放了有关失眠情况的调查问卷。治疗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失眠人员睡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之后进行有关失眠的卫生宣教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4周后,再次采用PSQI对机务人员睡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以便评估治疗效果。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周后,17名机务人员均主诉睡眠情况得到改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6个成分分均下降,PSQI总分也显著下降(P<0.01)。催眠药物成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航空机务人员的睡眠多个侧面均得到良好改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航空机务人员睡眠状况,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