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儿女性,生后46min,因全身发绀,反应差30min于2010年1月12日收入院.病史采集:患儿系G1P1,胎龄为34孕周,因中央型前置胎盘、阴道流血行剖宫产术娩出,Apgar评分1-5-10min分别为7-4-4分,出生体重为2100g,羊水清,约30mL.入院查体:HR为(30~40)次/rain,R为10次/min,一般情况差,刺激反应差、无哭声,全身发绀,以面部、四肢为重,伴呻吟,见明显吸气性三凹征及点头样呼吸,双肺呼吸音低,心、腹(一).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中央型前置胎盘 APGAR评分 气胸 入院查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无创正压通气患者连续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入院的100例COPD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两组均进行3个疗程的干预。通过比较患者入院前和出院前1天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前,两组SGRQ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前1天,观察组SGR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观察组更低(对照组20.00%vs观察组4.00%)(P<0.05)。结论:穴位贴敷在COPD无创正压通气患者连续性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临床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穴位贴敷 COPD 无创正压通气 连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撤机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75例重度NRDS早产儿(以下简称为受试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IPAP组(n=37)与CPAP组(n=38),分别于有创机械通气(MV)撤机后,采取经鼻BIPAP/CPAP治疗。对2组受试儿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经鼻BIPAP/CPAP治疗疗效,采用成组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ETYY-2020202),受试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2组受试儿的研究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受试儿入院时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NRDS Ⅲ/Ⅳ级及剖宫产术娩出受试儿所占比例,以及母亲有羊水浑浊、胎膜早破及产前使用激素病史的受试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IPAP/CPAP疗效比较:BIPAP组受试儿撤机失败率、BIPAP治疗时间及撤机后2 d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13.5%、(5.0±0.6) d、(39.5±3.5)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低于或少于CPAP组的34.2%、(6.4±1.0) d、(54.8±4.3) mmH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5,t=2.970、P=0.019,t=16.873、P<0.001);BIPAP组受试儿撤机即刻及撤机后2 d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65.4±5.8) mmHg、(83.0±6.9) mmHg,均显著高于CPAP组的(54.4±8.1) mmHg、(80.2±4.0) mmH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15、P<0.001,t=2.157、P=0.017)。③短期预后指标比较:BIPAP组受试儿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生率为16.2%,显著低于CPAP组的39.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24)。2组受试儿住院时间,腹胀/鼻中隔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MV撤机后,采取BIPAP,将有助于重度NRDS早产儿撤机成功,是有效的肺保护策略。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通气机撤除法 拔管成功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持续正压通气 婴儿,早产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OSAHS患者76例为研究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连续正压通气治疗;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记录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相关睡眠障碍指标的变化;另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痰诱导物中炎性因子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分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觉醒时间明显缩短,觉醒次数及浅睡眠均明显减少,微觉醒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深睡眠及快速动眼(REM)均明显增加(P〈0.01);而治疗前后患者睡眠效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腿动指数、平均心率及最大心率均明显降低(P〈0.01);而平均动脉氧饱和度、最小动脉氧饱和度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痰诱导物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清丙二醛(MAD)及硫氧还蛋白-1(TRX-1)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痰诱导物中IL-6、TNF-α水平及及血清MAD、TRX-1水平均明显降低,虽仍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虽仍低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治疗OSAHS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相关睡眠障碍指标,并明显抑制患者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疗效显著。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连续正压通气 睡眠质量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时血压的动态变化,探讨无创正压通气(PAP)治疗对OSA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的睡眠障碍患者。受试者完成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动态脉搏传导时间的血压监测,并于次日压力滴定行PAP治疗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PAP治疗前后OSA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OSA受试者,伴夜间血压升高的受试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无夜间血压升高的受试者;PAP治疗后OSA患者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平均收缩压[125.50(24.00) 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124.00(21.75) mmHg]显著下降(Z=-2.926,P=0.003)。PAP治疗后患者峰值血压[182.00(55.00) mmHg]较治疗前[158.00(31.50) mmHg]显著下降(Z=-5.387,P<0.001)。且PAP治疗后OSA患者收缩压增高的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PAP治疗可以稳定OSA患者夜间血压的异常波动,降低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平均收缩压,降低重度OSA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与收缩压峰值呈正相关,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与舒张压峰值呈正相关。且PAP降低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动态血压监测 脉搏传导时间法
  • 简介:所谓无创通气(noninvasiveventilation)指通气支持系经鼻罩或口鼻罩而非气管插管获得。现有资料已肯定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价值.但其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cardiogenicpulmonaryedemaACPE)及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仍有争议。目前认为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PPV)能缓解呼吸困难,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呼吸肌作功,减少气管插管,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有利的影响,且可保持正常吞咽、咳嗽、进食及语言功能,维持吸入气体的温暖及湿润而有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1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运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威胁生

  • 标签: 创正压 正压通气 治疗心力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当代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慢性呼吸衰竭及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运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并综述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有关高流量氧疗及NPPV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现状、疗效及安全防护是本年度的研究热点。研究多属于回顾性分析和小样本研究,支持高流量氧疗和NPPV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初始治疗,降低插管率,但需要特别警惕延误插管的风险。在NPPV治疗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方面,验证了利用膈肌增厚分数和食道压摆动值预测治疗结局可靠性。也有学者探讨NPPV在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及NPPV在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运动中的动态过度肺充气的作用。此外,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和交流增强工具对NPPV方法学优化方面的探讨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回顾性分析105例SARS患者使用NIPPV治疗的情况,包括适应证、参数调节、疗效和副作用观察,以及进行NIPPV治疗期间医务人员的感染率。结果:使用NIPPV者共24例,死亡5例。使用NIPPV最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气肿,共出现4例,发生率为16.7%。治疗过程中无1例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提示NIPPV是治疗重症SARS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合理的使用NIPPV

  • 标签: 副作用观察 临床观察 参数调节 气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选择68例进行此次研究,共分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各39例。结果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等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提示观察组有显著降低(P<0.05),对比两组氧暴露时间、上机时间均提示观察组显著缩短(P<0.05)。对比两组治愈率及病死率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相仿,但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有助于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几率,降低患儿氧暴露时间以及上机时间,故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 标签: 无创经鼻正压通气 常规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6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出生的65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分组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组别名称为观察组(33例,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对照组(32例,常规机械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H值、PO2水平显著较高,PCO2、FiO2水平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确切,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效果高且安全性理想。

  • 标签: []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 呼吸机 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过程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的成效。方法以288例2011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加药物疗法)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了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每组人数分别为140例和148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死亡率、气管插管率、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对于慢阻肺疾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气管插管率,同时缩短住院的时间。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慢阻肺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哮喘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患有重症哮喘的患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15例和无创组1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无创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常规组和无创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结果无创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无创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无创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今后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创 重症 哮喘 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改善和纠正缺氧、CO2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通过比较进一步证明无创正压通气能够及时纠正患者缺氧、CO2潴留,改善呼吸功能。

  • 标签: 慢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几年也开始用于治疗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所致低氧血症用普通给氧效果不好者,国内外儿科界逐步应用CPAP大多取得满意效果。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了NCPAP与传统CPAP的比较,NCPAP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护理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以推进CPAP的临床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标签: 儿童 鼻塞式 正压通气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临床将不经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操作,经鼻面罩连接患者与呼吸机,从而辅助患者通气的一种人工通气方法称之为NPPV(无创正压通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将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中,之后该项技术又逐渐被应用于慢阻肺、严重胸廓畸形等多个疾病与科室中。本文主要对NPPV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临床护理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儿分为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正压通气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氧暴露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能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无创经鼻正压通气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