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主要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一部分子宫肌瘤的病人以及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病人,对于中枢性性早熟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的常用治疗药物。

  • 标签: 皮下 脓肿 亮柄瑞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组配型股骨用于全髋翻修的长期疗效,分析髋关节翻修术后残留的不等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随访武汉市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髋关节翻修,同一术者使用带棘非组配型股骨假体的病例。共62例,男16例,女46例。复查双侧髋关节正侧位片,并进行Harris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异(LLD)的情况。我们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LLD分为髋臼侧,股骨侧,关节间隙3个部分,并分别记录。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数值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3组之间数值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8.5±8.76)岁,随访(117.1±21.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40.7±38.6,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4.2±27.6)分。术前患肢短缩(1.89±0.94) cm,术后患肢短缩(0.56±0.46) cm,LLD术后明显缩小(P<0.01)。根据术前患者肢体长度差异来源,将患者分为髋臼侧组(A组,10例,16.1%),股骨侧组(F组,38例,61.3%)和混合组(C组,14例,22.6%)。3组之间术前肢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0.45±0.42) cm术后肢体长度差异明显低于A组(0.67±0.43) cm和C组(0.79±0.50) cm(P<0.05)。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前患者存在的LLD可以分为髋臼侧组,股骨侧组和混合组3种不同类型,髋臼假体重建位置对翻修术后LLD影响更大。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生物假体 下肢 股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假体治疗股骨干极限瘤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股骨干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6.9岁(11~61岁);术前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骨肿瘤类型: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膜骨肉瘤1例。术前利用CT/MRI图像融合技术明确手术边界、设计导板和假体,并进行手术模拟。8例患者均在肿瘤切除术后接受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重建术。利用断层融合成像技术评估骨整合情况,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骨肿瘤学预后。采用1993年美国骨肿瘤协会(MSTS)下肢功能评分系统和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36~50个月(平均42.8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丝线固定,末次随访时骨折获愈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肿瘤局部复发、肺部转移及死亡。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整合,下肢基本等长。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深部感染及假体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16.2°±9.1°),较术前(98.8°±10.9°)显著改善;MSTS下肢功能评分为(26.2±2.1)分,较术前[(21.6±1.8)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假体重建术是股骨干瘤性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通过精细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严格的随访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 标签: 假体和植入物 股骨肿瘤 骨缺损 3D打印技术 多孔结构
  • 作者: 段续东 王坤正 李树锋 孙华强 石志伟 顾言阁 殷鲁旭 张业勇 杨佩 周建生 闫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外科专业2018级,济南 25001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外科学 山东省风湿免疫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西安 71000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外科学 山东省风湿免疫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外科专业2018级,济南 25001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蚌埠 233004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结论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下肢不等长 带刻度股骨髓腔锉 旋转中心 股骨大转子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