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由于易侵犯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导致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不高。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率仅为20%;联合侵犯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率达46%。由于肝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尤其对严重淤胆的患者,常温下阻断肝门时间更为受限。为提高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我们创用了低温灌注门静脉延长阻断门静脉主干时间,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并进行人造血管架桥重建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侵犯门静脉 肝外胆管癌 门静脉主干 低温灌注 胰头癌 肠系膜上静脉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0%。门静脉系统侵犯是胰腺癌远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根治性手术是此类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有效手段。我中心依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以重建门静脉系统为目的的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的分型标准,并针对不同分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在临床开展同种异体血管置换的手术,本文就我们的相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资料,男性30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35~81岁,平均年龄61.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手术治疗。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28.8%。截止随访结束,共65例(98.5%,65/66)患者获得随访。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3%、30.4%、23.4%,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RR=1.871,95%CI:1.123~3.117)和静脉侵犯全层(RR=1.713,95%CI:1.072~2.736)是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糖类抗原19-9水平越高,静脉侵犯深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远期预后较差,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和静脉侵犯全层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血管侵犯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胰腺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15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95例,女性61例,年龄(65.7±8.2)岁。所有入组患者按3∶2的比例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患者术前增强CT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后,构建5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并与常规影像特征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比较。结果94例患者纳入训练集,62例纳入验证集。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手术探查证实的PV-SMV侵犯病例分别为30例(31.9%)和25例(40.3%)。基于10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5个机器学习模型中,LASSO回归模型的AUC优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K近邻和朴素贝叶斯4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影像特征的诊断效能比较,LASSO回归模型在验证集中诊断PV-SMV侵犯具有更高的AUC(0.920比0.752)和更好的灵敏度(92.0%比8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实现胰腺癌PV-SMV侵犯的术前预测,LASSO回归模型较常规影像特征的诊断效能更高。

  • 标签: 胰腺肿瘤 机器学习 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8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患者测定门静脉压力梯度及其对普萘洛尔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术后第3天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基线压力平均为(15.1±11.2)mmHg。对普萘洛尔有反应者15例,剂量增至100 mg/d仍无反应者13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降压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存在量效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 成因分析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症(portaihypertension)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肝脏门静脉系血流受阻,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脾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呕血、黑粪等症状。门静脉压力多高达2.94~4.9kPa,当门静脉压力高于3.43kPa时,常可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若不予处理,死亡率高达25%~70%。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行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保守治疗,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高,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很好临床疗效。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49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门静脉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6例,血管置换组3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2.0%),发生并发症12例(24.5%)。血管置换组的静脉侵犯长度大于端端吻合组[(3.2±0.9)cm vs (2.3±0.7)cm,P=0.002],两组患者之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置换组和端端吻合组的术后半年、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7%、49.8%、29.5%和75.0%、43.8%、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采用异体血管进行门静脉系统切除后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脉系统 血管侵犯 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49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门静脉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6例,血管置换组3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2.0%),发生并发症12例(24.5%)。血管置换组的静脉侵犯长度大于端端吻合组[(3.2±0.9)cm vs (2.3±0.7)cm,P=0.002],两组患者之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置换组和端端吻合组的术后半年、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7%、49.8%、29.5%和75.0%、43.8%、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采用异体血管进行门静脉系统切除后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脉系统 血管侵犯 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6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归为门静脉系统侵犯组。依据肿瘤部位选择具体手术方式,依据静脉侵犯的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血管重建方式,分析患者术中和围手术期情况。选取同期129例无门静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依据肿瘤部位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55例,全胰十二指肠根治术8例,胰体尾癌根治术3例。依据静脉侵犯的类型和部位行异体血管置换术43例,血管区段切除后端端吻合术16例,血管楔形切除后直接缝合7例。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28.8%),其中生化瘘6例(9.1%),腹腔感染5例(7.6%),腹腔出血3例(4.5%),胃排空延迟3例(4.5%),C级胰瘘合并腹腔出血1例(1.5%),胆瘘1例(1.5%)。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20.8±9.7)d。6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8.5%。门静脉系统侵犯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22个月,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3.3%、30.4%、23.4%和73.1%、45.8%、40.1%(P=0.006)。结论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对此类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可以根据静脉侵犯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静脉重建方式。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转移 肿瘤,血管组织 血管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癌栓与血栓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变解剖部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癌栓组)和1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5mm厚度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行3D重建。观察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及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比较癌栓和血栓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的密度差异。结果癌栓组中,CT平扫12例呈低密度并血管增粗,6例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癌栓均呈不均匀强化、15例可见滋养血管影,门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9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均呈低密度;18例门静脉癌栓均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仅6例累及门静脉主干。血栓组中,CT平扫3例呈等密度,3例呈低密度,6例呈稍高密度;CT增强扫描血栓均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血栓部位无对比剂充盈;12例中,11例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6例血栓延伸至左叶或/和右叶门静脉分支。门静脉癌栓和血栓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癌栓密度明显高于血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癌栓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的概率明显高于血栓,而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概率明显高于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结合MSCT平扫及3D重建技术,能客观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影像特点及其累及范围,�

  • 标签: 门静脉 门静脉癌栓 门静脉血栓 诊断 肝硬化 肝癌
  • 简介:摘要2021年10月召开的Baveno Ⅶ共识会的主题是"门静脉高压的个体化治疗"。主要讨论了9个主题,包括:把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作为诊断金标准;非侵入性方法诊断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和临床有意义的门静脉高压;病因治疗和非病因治疗对肝硬化的影响;预防首次失代偿;急性静脉曲张出血;预防进一步失代偿;以及内脏静脉血栓和其他肝脏血管病。本文对上述主题的推荐进行编译汇总,把国际上门静脉高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此形成的共识意见呈现给读者。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代偿进展期慢性肝病 门静脉血栓 肝脏血管病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最佳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DSA或临床最终证实的CTPV患者的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进行三种层厚及间隔重建,A组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mm;B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0.625mm;C组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并且应用3D后处理软件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血管成像。结果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独立盲法阅片后认为三组重建层厚及间隔图像中B组为最佳选择的比率分别为92%与96%。MIP图像后处理均清楚显示CTPV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率100%。VR成像显示率48%。本组全部病例均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全部显示侧支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进行层厚1.25mm,间隔0.625mm的重建,并结合多种3D后处理技术(MPR、MIP、VRT)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CTPV的总体改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侧支静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9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行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其中5只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相点门静脉压力和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95%(38/40)的大鼠存活。结扎侧肝叶进行性萎缩,非结扎侧肝叶占全肝质量的比例随时问推移而增加,12h内增加较缓慢,仅为10.75%;而1~5d则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达到27.57%;7~28d达到平台期,缓慢增加到32.37%。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1.8)etnH2O(1cmH2O=0.098kPa);结扎后立即升高,12h达到高峰(15.8±2.7)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P〈0.05);1~28d由(13.6±2.3)cmH2O逐渐下降为(9.3±2.0)CmH2O。术前大鼠PCNA阳性细胞计数为7%±3%,术后12h至3d由14%4-5%上升至21%4-6%,第5天达到高峰为26%±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大鼠肝脏和术后各时相点大鼠未结扎侧肝脏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大鼠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d呈正相关(r=0.913,0.896,0.908,P〈0.05),在术后14d时相点呈负相关(r=-0.926,P〈0.05)。结论大鼠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质量;肝再生以肝细胞增殖加速为主,而非肝细胞凋亡减少;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再生 门静脉分支 结扎 凋亡 大鼠
  • 简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最早于1895年报道,发生率为13.4%~35.4%,多由脾静脉血栓蔓延所致,脾静脉PVT发生率高达91%,PVT病死率约为4.8%,主要死因为肠绞窄坏死和合并致死性消化道大出血。

  • 标签: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术 脾静脉血栓 诊治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手术术前后护理要点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120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护理包括术前予以心理护理,预防出血,保护肝功能,密切监测水、电解质、腹围的变化,注意补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体位与活动,加强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论门脉高压症手术,术前后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手术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