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的解剖恒定标志 ,了解颈内动、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提高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病变、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率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015年 1月 ~2016年 3月,对 10具( 20侧)灌注新鲜尸头先行 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镜口内径路行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 图像上,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低密度三角形,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解剖发现,经口进路可以良好暴露翼内肌外侧至咽上缩肌的咽旁间隙区域。茎突及其附着的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在这一解剖路径中具有关键的解剖标识作用。在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的后方,咽上缩肌的外侧能清楚的暴露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 IX-XII对颅神经。 结论 内镜口内进路咽旁间隙解剖中咽上缩肌、茎突、茎突舌肌、茎突咽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颈内动脉位于咽上缩肌的外侧,靠近咽上缩肌内侧能够保护颈内动脉。

  • 标签: [ ]咽旁间隙 经口入路 内镜辅助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CSEA)不同的穿刺间隙麻醉效果,寻找 CSEA 合适的间隙。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 80 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 2 组,每组 40 例,其中 A 组采用 L2-3  间隙, B 组采用  L3-4间隙。两组均在 CSEA 下行剖宫产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起效时间、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同时麻醉期间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麻醉效果 B组显著优于 A组,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采用 CSEA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 L3-4 间隙,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麻醉效果理想。   关键词:腰 -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剖宫产手术   剖宫术的成功与否与临床麻醉质量息息相关,但是传统麻醉方式(如单纯使用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效果不理想,作用时间短、术后疼痛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随着腰硬联合麻醉( CSEA)广泛的在产科使用,克服了传统麻醉的诱导时间长、阻滞效果差等缺点的同时麻醉药品用量少。麻醉穿刺方式可以选择一点法和两点法,本院选取剖宫产妇患者共 80 例,随机将其分为 2组,分别在不同部位实施穿刺,从而探寻最佳麻醉穿刺间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4 月间 80 例需要行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A、 B两组,每组 40 例, ASA I~Ⅱ级。 A组采用 L2-3  间隙, B 组采用  L3-4间隙,两组患者年龄均在 22-32岁之间, A组平均 22.5岁, B组平均 23岁。术前经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检查均无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麻醉方法   全部患者在术前 30Min均肌注 0.5mg阿托品及 0.1g苯巴比妥钠,人室后同时监测一般生理指标(血压、心率学氧饱和度等)。    A组:穿刺部位选择 L2-3间隙,硬膜外麻醉后,向头端置入深度为 3cm管道;    B组::穿刺部位选择在 L3-4间隙,硬膜外腰麻后,向头端置管至脑脊液。   麻醉用药选择 0.75%布比卡因 2mL+10%葡萄糖液 1mL的混合液,镇痛药物选择浓度为为 0.2%的舒芬太尼,使用剂量为 10ml,负荷量为 9ml,背景剂量保 2ml/h。    1.3术中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麻醉效果、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不良症状的发生、新生儿出生 1min和 5min的 Apgar评分 [1]。麻醉效果评价标准效果显效:患者彻底麻醉、肌肉完全松弛,对于术中刺激无反应,可顺利进行剖宫手术。有效:患者对于术中刺激有些许反应,但不影响手术进行 [2]。无效:患 者对术中刺激反应明显,剖宫手术无法顺利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 t、 x2进行检验,以( ±s)记录计量资料,若 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麻醉效果评价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见表 1,但麻醉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例数, B组优于 A组( P<0.05),见表 2。两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 1min均大于 8分, 5min评分为 10分。   表 1  两组患者麻醉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护理流程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1年3月,止于2023年5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而后分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门诊患者病例数为88,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44;其中,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用于对照组,优化护理流程用于实验组,就2组护理管理效果展开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对门诊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护理流程,能够优化门诊提供护理流程,缩短候诊时间,优化护理质量。

  • 标签: 门诊护理管理 优化护理流程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优化对策。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血液检测的标本,选择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300例,对 300例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结果 对 300例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后,送检时间不当、溶血和凝血等情况是造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果 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技术必须熟练,同时还要及时地进行送检,提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不合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化护理流程在核医学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 2015年 1月~ 2017年 10月在我院核医学门诊接受治疗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采取优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 SAS及 SDS评分均得到明显降低( 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0%( P<0.05)。结论:对核医学门诊患者采取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优化护理流程 核医学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优化对策。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血液检测的标本,选择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300例,对 300例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结果 对 300例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后,送检时间不当、溶血和凝血等情况是造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果 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技术必须熟练,同时还要及时地进行送检,提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不合格
  • 简介:摘要: 目的 获得人载脂蛋白 A-I (apoA-I)重组蛋白原核表达的最佳条件。方法 研究由诱导温度、 IPTG终浓度、 IPTG诱导时间等对 apoA-I重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 SDS-PAGE验证各不同条件下获得目的蛋白条带为 29kd;结果显示重组大肠杆菌菌株的最佳条件为 32℃、 IPTG诱导浓度为 1.0mmol/L以及 IPTG诱导时间为 3h。结论 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出来 apoA-I,并筛选出 apoA-I原核表达的最优条件。

  • 标签: 载脂蛋白 A-I 原核表达 条件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偏瘫患者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方法开展治疗处置,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恢复状态的影响效果。 方法:择取 2015 年 6 月 -2016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 102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遵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次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 51 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处置,研究组患者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方法展开治疗处置,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接受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 NDS 指标、 ADL 指标,以及 FCA 指标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NDS 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所谓 ADL 指标和 FCA 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偏瘫患者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方法展开治疗处置,相较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开展治疗处置,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各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评分,优化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处置过程中整体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 标签: 偏瘫患者 针灸康复优化方法 生活活动能力指标 恢复效果 影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