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果说,《伪满洲国》是迟子建对宏大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冷静表述,那么,她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载于《收获》2005年第6期)则是对边疆弱小民族——鄂温克族的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对于提高鄂温克族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 标签: 额尔古纳 当代文学史 《伪满洲国》 鄂温克族 长篇小说 《收获》
  • 简介:1941年,欧洲战事正酣,整个英国沿海被德国潜艇包围得严严实实。一艘在北大西洋行驶的英国轮船遭到德军U型潜艇击沉。这不过是当时被德军无差别攻击的无数英国船只中的一艘。攻击导致所有人丧生,包括这艘船上的一名年轻人——36岁的罗伯特·拜伦(RobertByron)。罗伯特·拜伦何许人也?此名字很自然让人想起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乔治·拜伦(GeorgeByron),但两者生活的年代相差百年,是否有家族血缘关系

  • 标签: 阿姆河 帕米尔 船上 伊斯兰建筑 浪漫气质 尖塔
  • 简介: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提笔写下《额尔古纳》的每一个字,描述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昔日大兴安岭中这只游牧民族的繁荣与辉煌在相待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最终在人类的侵扰下被动的走入现代文明圈,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

  • 标签: 迟子建 悲天悯人 现代文明 萨满文化
  • 简介:对迟子建的尊敬来自10年前阅读她那部《向着白夜旅行》时的体验。作为一名东北人,确切地说是黑龙江人,那是我第一次透过文字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和风情。后来又陆续读到迟子建的其他作品,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理由公开我的地域属性。跟同样是黑龙江人的迟子建相比,我对黑龙江的陌生竟然犹如擦肩而过的路人。2006年10月,大兴安岭被纳入我的旅行计划。深入大兴安岭由伊图里开始,之后,我在莫尔道嘎见识了激流的纯净;在室韦与额尔古纳相对无语并住在了鄂温克妇女都日娜的家中,那是名副其实的额尔古纳;

  • 标签: 额尔古纳 林海 大兴安岭 迟子建 黑龙江 地域属性
  • 简介:《额尔古纳》授奖辞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

  • 标签: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 右岸 鄂温克族 作品 长篇小说
  • 简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是一部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小说。悲悯式的死亡叙事风格和偶然性的死亡情节设置使死亡不再冷酷与沉重,一系列死亡事件背后又都充盈着爱与希望。从审美追求和精神内蕴出发,迟子建以死亡为切入点,将鄂温克民族放在岁月的长河中,探知他们对生与死的价值判断,从而凸显死亡背后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美,也透露出其对鄂温克族的悲悯和惋惜。

  • 标签: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死亡书写
  • 简介:常有读者来信,说某部长篇不错,问我们为啥不选。“漏选”佳作,确是我们的遗憾,却不一定是我们的疏忽。有些作品,我们已经关注到了,也认为应推荐给读者,按常理,就应该选刊。但总有某种原因,让我们不便刊登,就只好忍痛割爱。没有和读者沟通,让读者以为我们视野和胸怀都狭窄,也是咎由自取。从2006年一期起,我们开设“本刊阅读”栏目,介绍当选未选篇目,一是表达我们的关注,供读者参考;二是陈述未选的理由,解读者疑惑。本期阅读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迟子建成名多年,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却异常沉静。在别人忙着把名气转化成市场和版税的时候,能够安静地关注东北乡村的命运,实属难得。仅就她对文学和生活的虔诚,就值得推荐,更何况我们的阅读感觉也颇为不错。未能选刊的原因是《额尔古纳》发表在《收获》上,本刊的很多读者已经阅读过了。

  • 标签: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 右岸 鄂温克 阅读 家族史
  • 简介:即使在名家长篇“大丰收”的二ОО五年,迟子建的《额尔古纳》依然是一部分量十足的佳作。

  • 标签: 额尔古纳 迟子建 长篇
  • 简介:《额尔古纳》讲述了中国北方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夫人的人生经历,在短短百年的历史中描绘一个部族从兴旺走向衰败的过程,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小说中蕴含着深邃丰富的人文主义和自然生命理性,体现了生命的张扬,透析出自然神性的情怀。

  • 标签: 《额尔古纳河右岸》 原始主义 母性 意象
  • 简介:《额尔古纳》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自发表以来,便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持续关注。作品中比喻修辞数量可观,既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也是该小说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值得研究。通过分析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深化对该小说以及迟式其他作品的理解。

  • 标签: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比喻修辞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 简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 标签: 额尔古纳河 历史叙述 笔法 传奇 故事
  • 简介:《额尔古纳》是著名作家迟子建一部描述东北鄂温克族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者以温情的笔调,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一古老民族的兴衰历程。本文将阐述现代文明进程对鄂温克族生存带来的种种影响,并探讨在这种影响下,古老民族的未来生存问题。

  • 标签: 鄂温克 现代性 隐忧
  • 简介: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是构成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在小说《额尔古纳》中,迟子建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迟子建在叙述中穷尽其力的诗意的表达,追求诗意空间的构建,使小说的艺术重心随之转移,作品自始至终弥漫这一种挥之不去的诗意,迟子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渗入小说文本中实现了这种诗意化的叙述。

  • 标签: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诗化 叙事艺术
  • 简介:小朋友们。请根据下面的文字排列出图片的正确顺序,把你的答案写下来寄给我们,前均名来信的小读者将获得神秘的小礼物!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由于民族和历史传统的原因,中国大地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塞内和塞外的二分格局。这个二分格局不仅在地理地貌、农作物产、民族风土以及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它们的相互差异,也在语言、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化观念上显示出两者的区别。历史上,塞内与塞外一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频密交流。它们的纠缠、交织和融合,在华夏历史进程中构成一个壮观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

  • 标签: 河右 额尔古纳 地理地貌 迟子建 历史进程 鄂温克人
  • 简介:《额尔古纳》记录了鄂温克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小到鱼皮制衣、桦皮制桶,大到萨满跳神、人与动物共享生命。这实际上是东北少数民族共有的民俗文化背景的反映,也是小说艺术价值所在。本文从民俗学和文化学角度比对了小说和满族说部相通的民俗现象和生活方式,得出了文学的真实在于文化的真实这一结论。

  • 标签: 女萨满 女真丧仪 生命一体化
  • 简介:一叶白承认,自己见到盂爷的第一眼,心里有一种迷路的感觉。又不是走着路,却觉得丢了方向,这就有些特别。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右岸》
  • 简介:《尘埃落定》与《额尔古纳》都是民族文化意蕴厚重的优秀长篇小说。二者同样选择了独特的“边缘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都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但其阅读效应则呈现为压迫、惊悚感与虔诚、悲悯感的鲜明差异。二者都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及其命运的反映,但创作主体的文化和情感取向则迥然不同:对藏族土司文化,阿来在其落后、腐朽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予以根本否定;对鄂温克族狩猎文化,迟子建在其本真、纯粹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给予温情眷顾和肯定。

  • 标签: 民族小说 叙事视角 魔幻色彩 族群文化生态
  • 简介:我爸爸排行第三,名达三,字仲廉,性至孝,曾任职于南京电信局。因奶奶呼唤:“我金子不要,银子不要,就要阿三回家来。”因此爸爸于1946年回到了吴江泾与完婚,改行农业。但原本脚轻手健的奶奶突然病了,瘫痪在床,当时爸爸见状,束手无策,大家也无所适从,当时奶奶只想着叫呆在上海的三媳妇来服侍,因为她特别喜欢这个媳妇。三媳妇就是我,外公姓郑,名崇燎,东钱湖殷家湾人。为上海久大机器厂老板,外婆屡产屡夭,惟留得妈这一胎,赛如掌珠,故名曰:赛珠。妈音容和蔼,

  • 标签: 牧牛 书信 近二十年 二十四孝 丈夫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