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陕甘红军干部学校,是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党政军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培育下创办的,它伴随着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建立,并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逐步得到壮大,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亮点,为陕甘红军部队和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标签: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红军干部学校 刘志丹 习仲勋
  • 简介:谢子长对创建陕甘根据地有着独特贡献。他早年投笔从戎,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党员;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被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领导的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创建西北工农红军的新时期;他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秘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策反工作,为建立、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探索。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 标签: 谢子长 陕甘边根据地 贡献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当南方各根据地相继失守以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创立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并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原因很多,重要一条是以习仲勋为代表的根据地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改革,敢于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央指示精神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成功地开展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陕甘边根据地 习仲勋 土地改革
  • 简介:摘 要: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道路、社会政治的发展,以及使之成为中国革命伟大长征的落脚点、伟大抗战的出发点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渭华起义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
  • 简介: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地领导人和广大军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并总结党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团结、发动、组织群众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当前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 标签: 陕甘边 群众工作 基本经验
  • 简介:陕甘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昭示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陕甘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陕甘革命根据地建军建政的历史表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必然关系,是人民军队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 标签: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历史研究
  • 简介: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甘,与陕甘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迅速投入到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取得了劳山战役的胜利,为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甘起到了先导作用。这一战略行动不仅增强了陕甘的革命力量,使两支红军部队得到了整合,同时,为党中央将祖国的西北建成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作出了贡献。文章还就红二十五军与陕甘"肃反"的关系谈了一些看法。

  • 标签: 红二十五军 陕甘边根据地 历史贡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们采访组在兰州军区报社袁编辑陪同下,驱车160公里来到当年红军胜利会师的甘肃省会宁县。站在县城附近高高的桃花山顶,远眺经过改革开放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会宁城,仿佛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红军胜利会师的盛大欢庆场景。实现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甘,是中共中央

  • 标签: 三军会师 陕甘三军
  • 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33年冬到1935年春,南梁曾是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前辈

  • 标签: 堡垒南梁 红色堡垒 苏区红色
  • 简介:<正>一九二七年我党发动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之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三五年初先后建立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陕甘(包括关中)、陕北(包括神府)两块革命根据地。陕北和陕甘两块根据地幅员达到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广大地区;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域扩大到陕北、陇东一带的三十余县。在当时,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苏

  • 标签: 陕北 陕甘宁边区 工农民主政权 渭华起义 革命根据地 中国北方
  • 简介: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一周年之际,陕甘两地合作日渐深入。陕西、甘肃两省文物局与天水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协议。陕西与甘肃将在天水建设两省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科研基地。

  • 标签: 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保护 科研基地 经济区 天水 市政府
  • 简介:在人们研究、收藏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习称民国时期中国陶瓷时,关注的是景德镇产各种仿古瓷、新品种瓷及名家名作如“珠山八友”瓷。这一时期有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瓷器迄今还鲜为人知,那就是陕甘宁边区生产的独具风格的瓷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瓷器 文化传统 形制 文物考古
  • 简介: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 标签: 红军 长征 北上抗日
  • 简介:利用陕甘宁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冬季日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陕甘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451℃/10a,1980年后冬季气温增加更加明显。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0%/10a,各站点的暖冬发生频率在22%-33%之间。陕甘宁地区区域性暖冬事件发生共16次(年),其中区域强暖冬事件共5次(年),暖冬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暖冬现象存在2a、4a短时间以及9a、15a长时间振荡周期。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造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暖冬 陕甘宁 大气环流 ENSO事件
  • 简介:中国工人阶级的旗帜——赵占魁中共七大候补代表。1896年生,山西省定襄县张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2岁开始干活,先后在太原铜元厂提炼部、太原兵工厂、同蒲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做苦工。1938年初,流亡到西安,参加泾阳县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学习。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转入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工人学校学习,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中国工人阶级 中国共产党 1939年 中共七大 家庭出身
  • 简介:同治八年(1869年)陕西回民起义军因口粮尽绝,遂由陇东董志原退至宁夏境内,左宗棠指挥清军进剿。自四月二十四日至九月十四日,宁夏马化龙(即文中马朝清)及陕西回民陈林、马正和、白彦虎等向左宗棠呈词七起,情词凄楚,左宗棠有批语,咄咄逼人。现将马化龙等人七起呈词和左宗棠的批语一并刊出,以供研究使用。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原件存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由中央民族学院马寿千教授辑录提供。

  • 标签: 军门 职员 陕甘回民起义 提督 难民 白彦虎
  • 简介:陕甘宁青方言论集》是青海师范大学张成材教授研究西北方言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对自己的母语商州方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对工作地青海方言所进行的一些开拓性的探索,也包括对甘肃、宁夏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和对汉语进行的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共收文章60多篇。2016年8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振兴、胡安顺二位教授作序。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陕甘宁 言论 青海师范大学 西北方言 商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