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敦煌漢簡中的部分書簡作爲樣本,通過對斜向筆形設置參數進行微觀分析,僅從斜向筆形數量與字形體勢、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與方向以及波磔數量等方面,描述敦煌書簡書寫狀態,考察在敦煌漢簡中發生、發展的情况,進而闡述規律。認爲,斜向筆形的數量影響字形的横向取勢,進而反映程度的高低;斜向筆形起筆的順逆方式及數量、收筆的出鋒與不出鋒方式與數量,出鋒時上、中、下方向化及數量,波磔筆形的數量,都反映出漢字程度。漢字首先在日常應用性書寫中發生,并從用筆方法即筆法的改開始。在書寫的應用性與規範性之間不斷發展。

  • 标签: 敦煌隸書簡 斜向筆形 隸變
  • 简介:漢代簡牘墨迹爲研究漢代書法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東漢書迹曾以銘石書爲大宗,隨着近些年多批東漢簡牘的發現,人們把視角轉向東漢簡牘爲代表的手書墨迹,將同近期的簡牘手書墨迹與碑銘書迹進行對比,可能會有新的書史研究視點。本文以部分新出土東漢簡牘爲材料,比較分析東漢手書墨迹(簡牘)與碑刻書的相近處與相異處,以求從新的角度研究東漢書刻藝術特徵。

  • 标签: 東漢 簡牘 墨迹 碑刻 隸書
  • 简介:以苎麻织成布料,近数年来,在世界时装市场掀起了一股旋风,风糜半边地球。消匿了多年的苎麻市况,真有一腾飞天之势。曼谷时装追潮,向来也不甘寂寞,正在方兴未艾呢!消沉多年的农村粗布料,居然飞上枝头作凤凰,成为时装尖货,市场宠儿,来头之劲,所向披靡。明星贵妇,青年男女,老大思乡者,都争相购穿为快,饰为锦衣,高雅无比。有如广府俗谚云:“咸鱼翻生”是也!令人目眩,视为时装盛事,使人深感有世纪末情调。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致今俗世男女,道德心态

  • 标签: 令人目眩 使人 社会物质文明 沙溪 青年男女 钱贵
  • 简介:歷代書論及當代研究者多是從文字演化角度入手,通過字形的比較來分析者、時間、過程、分名析等本體論問題,而米芾則是以書法家的身份,從審美和技法的角度來看待'興'。米芾曰:'書至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米芾的主要依據是'古法'和'展促'。其'興論'的'古法'不是單純的魏晋傳統,而是具有'篆籀氣'的商周傳統。米芾認爲'展促'是與平淡、自然的風格相抵觸的,所以應該避免。書如何表現'古意',取法乎上,遠離'俗'仍然是當代書創作所面臨的課題。這或許是米芾'興論'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 标签: 隸興 隸書 米芾 古法 展促 篆籀氣
  • 简介:本文在具體分析古今人對'書'解讀的基礎上,從字源的角度切入討論,認爲'書'本應該是'隶書',所謂'書'即'徒之書'的説法當是東漢時期人們將''字取代'隶'字之後的一種誤解。'隶書'本就是'史書',也就是用筆寫的書,它是相對于銘刻之書的'篆書'而存在的一種簡便易用又有'輔佐'意味的書體。

  • 标签: 隸書 隶書 史書 佐書 名義 考辨
  • 简介:在日本書法專業的中國書法史課堂上,講授清代篆隷書的部分時,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人的介紹,必不可少,黄易則未列其中。在相關書籍如資料豐富的《圖解書道史》中,亦無黄易的隷書。在此種情况下,黄易的書并未在日本得到普遍的介紹與宣傳。因此,本文通過對黄易書“書畫册”“書册”作品進行分析論證,以期掌握黄易書風格的特徵,説明黄易作品對習者而言,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稱其爲“書教育之父”,亦不爲過。

  • 标签: 黄易 隸書 金石學 秋盦書畫册 李鐵橋
  • 简介:《降魔变》是《敦煌变集》中重要的一篇,後来我们在《敦煌变校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汇校汇注。然而,由於“原卷”第二段(胡适旧藏)真迹以往一直未见,所以有些很重要的文字没有机会核实,致使録文不能尽善尽美,实感遗憾。

  • 标签: 《降魔变文》 中国 文学研究 《敦煌变文集》 古体小说
  • 简介:徐珙爲唐代大書法家徐浩的侄子,以書見長。因書法界歷來對唐多有微詞,故于徐珙其人其書自然關注甚少。在現存的唐代書碑刻中,徐珙的作品數量較多、書寫年代跨度長、書寫水準高、保存完好,筆者從徐珙身世考辯入手,通過其銘石書法作品本體,剖析其書藝術成就,得出兩點結論:第一,徐珙是唐代被埋没的一位功力深厚、富有創新精神的書大家,其仕途的低落、銘石書法活動的長期中斷是導致其書名被掩的直接原因;第二,由于書法界長期以來對唐代書的偏見,以至于對新出土的徐珙銘石書法作品視而不見,研究者無幾。筆者以爲,在書法創作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應重新審視唐,取其正大氣象,去其楷法,融以篆籀,必能開拓當代書創作新格局。

  • 标签: 徐珙 隸書 唐代隸書
  • 简介:在梁啓超的政治、學術生涯中,書法雖爲餘事,但他'終日孜孜,而無勞倦',視書法爲一項事業或人生'不失爲第一等的娱樂'。他最擅長的書體是從六朝碑版和墓志中化出的楷書和行楷,然而真正痛下功夫却是從漢魏書切入的,他于書有着特殊的情結。本文從《雙濤閣日記》所見習情况、書碑帖收藏及題跋情况、彩箋中的書世界、書碑帖臨摹與創作這四個方面闡述梁啓超獨特的書情緣,並通過豐富的實例揭示出梁啓超書風格的特徵。身處風云幻的近代中國,梁啓超遊情翰墨,醉心漢魏碑刻,'靠臨帖來鎮定自己','伏案習魏晋六朝人書,以寄托其鬱悒不平之氣'。無疑書法已成爲梁啓超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 标签: 飲冰室主人 隸書情結 風格
  • 简介:從孝宗到寧宗,是南宋學術與政治糾葛甚驟的年代。除大儒名宦捲入旋渦外,一般官僚及道學追隨者也受到程度不一的波及。本文以孫應時及其學友在慶元黨禁前後的遭遇爲題,透過個案考察,探討他們面對此一情境所採取的應對態度,期有助於瞭解他們個人仕宦生涯,並提供學界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南宋的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 标签: 世變 前後 友禁
  • 简介:明朝是近世第一個以大一統形式"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漢族王朝,重構華夏正統的背景下,對元朝稱以胡虜、胡元等,易於理解,但爲何用"勝國",就顯得特殊。本文論證以"勝國"代稱前朝,是從元代開端,最初的"勝國"於《春秋》中本意爲"絶其社稷,有其土地";《周禮》中爲"亡國",並非專指前朝,到了明代晚期的字典中,已定義爲"爲吾所勝(亡)之國",顯示"勝國"之用在元代經歷了意義上的微妙化。姚燧頻繁地使用"勝國"專稱宋朝,是詞彙擴散與定型的關鍵人物;黄溍則强調元滅勝國(宋),其不殺之仁與大一統之功,凌駕誅征得國之不義;歐陽玄於《進三史表》的語境中,獨稱宋爲勝國,在三史並立,争爲正統的特殊情況下,承載了士人真正的意念。入明與修《元史》的元代遺士,延續師(5的"勝國"運用,改以專稱元朝,在二十幾年後以國家立場明言元承宋統,徹底解決元修三史應繼誰爲正統的争議,明以元爲勝國,定位的正是宋元明的統序。明中晚期,勝國於易代之際所發揮的正統意義漸漸淡去,胡元、夷狄、胡虜等更符合時代氣氛,直到滿人入主中國,"勝國"於華夷鼎革之中再度浮現。

  • 标签: 勝國 華夷相代 正統 滅人之國
  • 简介:本文通過對唐宋關于懷素文獻的考察,發現唐宋之間關于懷素的記載和描述有着重大化,唐代熱衷于對草書家癲狂激情狀態、書寫中迅疾的時間感的迷戀,以及擬物象形草書風格的描述。而宋代文獻中,大多對于懷素的評價不高,但黄庭堅是個例外,黄庭堅闡述了懷素具體的筆法特徵:'屋漏痕''折釵股',以此可上溯到顔真卿、張旭乃至王羲之和索靖,確立了黄庭堅在這個師承傳授譜系中的地位。黄庭堅進一步認爲,他本人與張旭、懷素正是數百年來唯一懂得這種筆法者。黄庭堅的這種復古創新觀念,受到歐陽修文藝觀影響,而他的書法、尤其是草書,正實踐了他的草書觀。

  • 标签: 懷素 草書 筆法 黄庭堅 復古
  • 简介:伶人所謂喜神廟和老郎廟都是戲神廟,'老郎神'係由現實中的話本藝人神格化爲戲神,前後經歷過三次重要的化。第一次轉爲二郎神;第二次轉爲唐玄宗,在唐玄宗符號下隱藏的是易代之際,伶工對崇禎父子的同情和深沉的故國之思;第三次轉爲翼宿星君。秦腔莊王會即老郎會,不可據字面曲解,以1807年爲界,分秦腔爲前後兩期。

  • 标签: 老郎 老郎廟 喜神廟 莊王會 秦腔 二黄
  • 简介:中國佛造像印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的産物,歷來印譜中鮮有著録。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和敦煌文獻的發現,爲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疆地區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將其産生時間追溯至魏晋時期。敦煌戒牒文獻,爲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證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獻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印中的佛造像印以及近現代篆刻藝術類佛造像印。不同時期的佛造像印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也發揮着不一樣的功用。它們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適應性正是長期以來佛造像印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佛造像印 發軔 功能 形制演變
  • 简介:《古今樂録》《歌録》《荀氏録》等著作,在中古音樂史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古的樂録類文獻,從整體上來講,仍是被忽視的一類.本文以此類文獻爲研究對象,將按編纂時間分爲唐前與唐代兩部分,對體例、特徵、分類以及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等各方面分别進行討論,試圖勾勒其在中古的系統化編撰、發展過程,並揭示出其在音樂史、文學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文獻 演變 獻編
  • 简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中的核心人物,從東晋以至當代,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與重塑。經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與真實的形象産生了偏離與形。人們一方面通過對王羲之相關文獻有意識地增删、編排、詮釋,重塑王羲之的個人形象,對王羲之的政治、道德形象進行建構,並建立起王羲之與碑學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集字、翻刻等方式複製王羲之書法,在複製過程中,出現形,重塑出與王羲之本來風格近似但又並不相同的新的形態和風格,歷代書家對這種形多持接受態度。形後的風格因傳播的廣泛而影響着學書者有關王羲之書法形態觀念的建立,影響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進程。

  • 标签: 王羲之 書法 形象 變形 重塑
  • 简介:中國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絕對全能之神。在這樣的世界裏,歷史和史學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過歷史記載和敍述,史學說明並論證着關於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認同等各項基本理念,也驗證着君主統治的正當性。漢代獨尊儒術後,史學的功能有所化,但仍注重記録和傳承,並越來越帶有守先待後的含義。歷史撰述的體制化帶來相應的約束,爲野史和傳說留下了發展的空間。不間斷的正史、相對隨意的野史,以及伸縮靈動的民間傳說,共同構成了今天的"歷史知識"。這一切都因19世紀西方對中國的入侵而改,不僅史學的社會地位摇擺不定,學校和公衆所關注的歷史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歷史言說。

  • 标签: 中國史學 中國歷史 歷史記載 歷史意義 歷史表述 經史關係
  • 简介:學界現階段對北宋熙寧時期的研究已努力超越以往多用法與反法、新黨與舊黨、消極與積極等歸類、評判式的討論範式。若着眼於熙寧時期王安石對中書、樞密院、三司等重要機構政務所進行的整頓,把研究目光投射到當時的日常政務處理當中,可觀察到此期在"革"主旋律下對既有日常政務的處理狀況,進而瞭解此時神宗君臣積極推行新法的同時,也着意於强化政府處理政務效能,二者在理政方式上具有共性。神宗君臣通過特殊人事渠道推展政務,使新法推行與既有政務逐漸統合起來。經歷熙寧時期政務運作的調整,"舊日常"向着元豐時期"新日常"轉化,從而更加全面地呈現熙寧時期理政的特點。

  • 标签: 北宋熙寧 日常政務運行 宋神宗 王安石
  • 简介:居延出土的"元始元年八月辛丑"簡證明終西漢之世未設司部,它由公孫述始創,數年後爲光武效法。武、昭朝初置司校尉時便賦予其"察七郡"的京畿糾察官性格,在西漢中晚期聚焦於兩類群體:其一是學界熟知的身居京師的貴戚、公卿;其二是弘農、三河二千石,後者反映出當時存在由司和部刺史主掌的十四個對全體郡國守相的監察組。另外,全國性"詔所名捕"制度暗示,成、哀朝可能存在十三刺史部與七郡共十四個州級治安區。這些都是公孫述、光武選擇該官"領一州"的淵源,在京畿設州牧的做法則承自王莽。東漢的司校尉兼具"察七郡"和"部七郡"雙重性格,刺史性格的後者分擔了對七郡吏民的監察,反向突出前者對貴戚公卿的糾察,這是該官在東漢中晚期政治地位驟升的制度原因。

  • 标签: 刺史部 京畿 新莽 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