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超声造影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超声探查动脉及颈内动脉段,比较造影前、后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超声造影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闭塞,7例颈内动脉段狭窄.颈内动脉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超声造影可以提高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动脉狭窄,也可用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 标签: 造影剂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颅内动脉 狭窄 闭塞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对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27例大、巨大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血管内闭塞 载瘤动脉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非急性期动脉闭塞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而且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南推荐治疗方案。传统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内外动脉搭桥治疗以及微创介入血管内再通治疗等。近年来,随着显微吻合技术、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及材料学发展,非急性动脉闭塞的治疗成为了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现简要综述国内外有关非急性动脉闭塞的概念、药物治疗、内外动脉搭桥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 血管内介入 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或3)、症状性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组患者6例,直接取栓组13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性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6/6、12/13)、症状性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的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学筛选后的机械取栓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症状性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对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动脉慢性闭塞68例均分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予以介入开通治疗、保守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MoC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症状性动脉慢性闭塞行介入开通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采纳。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 介入开通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选择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后循环ASPECTS(posterior circulation ASPECTS,pc-ASPECTS)评分均为10分的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oCA)和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30例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前循环组)和23例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组)和53例无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时间定向力[对照组:5.00(5.00,10.00)分,前循环组:5.00(5.00,5.00)分,后循环组:5.00(5.00,5.00)分]、注意力[对照组:6.00(5.00,6.00)分,前循环组:5.00(4.00,6.00)分,后循环组:5.00(4.00,6.00)分]、词语辨析测验[对照组:70.00(60.00,82.00)分,前循环组:48.00(20.50,67.50)分,后循环组:53.50(33.25,75.25)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记忆[对照组:3.00(2.00,3.00)分,前循环组:2.00(1.00,3.00)分]、MMSE[对照组:29.00(28.00,30.00)分,前循环组:28.00(26.75,29.00)分]、简单数字计算[对照组:72.00(53.50,85.50)分,前循环组:53.50(37.00,73.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视空间执行功能[对照组:4.00(3.00,5.00)分,后循环组:3.00(2.00,4.00)分]、数字序列推理[对照组:74.50(51.50,83.00)分,后循环组:42.00(28.00,70.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测验评分[对照组:77.50(51.75,89.00)分,前循环组:56.50(34.00,72.50)分,后循环组:31.00(18.50,58.00)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可为临床对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早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和康复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BOT)在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评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5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1例)应用超选择BOT评估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闭塞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BOT后出现神经功能减退认定为阳性结果。依据造影结果计算闭塞动脉远端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采用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血流分级系统对侧支血流代偿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试验结果选择手术方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16例患者均无试验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试验结果为阳性,余13例为阴性。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为0.5~2.5(1.4±0.7)s。试验中侧支血流代偿ASITN/SIR分级不良4例(1级或2级,包括2例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良好12例(3级或4级)。3例阳性患者采用动脉瘤孤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例出现左上肢肌力下降;13例阴性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或开颅夹闭载瘤动脉,术后3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障碍。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0~6.0(4.6±1.2)个月,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结论超选择BOT是预测闭塞载瘤动脉耐受性的有效方式,初步应用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其客观评估价值仍需更多病例的积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球囊闭塞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段(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分(范围:8~18分)。其中2例患者行同期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行分期血管内治疗,即一期应用微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并球囊成形,使血流保持在脑血流灌注分级系统分级2b级及以上,随后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及自身纤溶系统溶解病变部位附壁血栓;二期于残余重度狭窄部位行支架植入术。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例同期血管内治疗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但1例术中出现血栓移位,1例出现拉栓后血管再次闭塞;分期治疗的7例患者中6例血管再通,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5.7分(范围:3~14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平均1.6分(范围:0~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0.9分(范围:0~2分),优于术前状态。结论分期血管内治疗是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椎动脉 血管内治疗 闭塞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动脉闭塞引起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相关疾病患者共90例,随机分对照观察两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动脉取栓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及出血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出血率较低(P<0.05)。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动脉闭塞引起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术,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出血率,改善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影响,临床可推广。

  • 标签: 颅内 大动脉闭塞 急性脑梗塞 动脉取栓治疗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结论症状性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亚急性 慢性 血管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动脉闭塞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配合整体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急性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为患者在围手术期配合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Solitaire AB支架 急性颅内动脉闭塞 围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明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重庆潼南 402660
  • 简介:蛛网膜下隙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传统的手术夹闭合介入栓塞治疗都是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栓塞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 标签: 腔内治疗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