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介入开通 颈内动脉眼段闭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治愈率显著高于开颅夹闭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适合用于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患者,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 标签: 颈内动脉 临界闭塞的狭窄 接近闭塞 不全闭塞 闭塞前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均在颈内动脉起始至床突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均在颈内动脉起始至床突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的长期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0名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结果据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情况进行统计,患者的视力改善效果理想,复发概率是13.33%。结论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的长期预后效果理想,患者的视力改善状况较好,复发概率低。

  • 标签: Enterprise支架 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再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标签: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影像评估 神经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开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6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作为对象,均对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开通,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累计8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76%,并发症均获得有效治疗,且随访至今患者支架在位良好、血流通畅。结论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治疗开通的效果良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内治疗开通 颈内动脉 慢性闭塞
  • 简介:一、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脑组织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常表现为无症状认知损害。即使采用最佳药物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卒中和认知损害风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再通治疗能降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但能否改善认知功能还存在争议。文章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其及对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脑缺血 认知障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管重建术 支架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浅动脉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 切割球囊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D对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我院2004年~2013年TCD诊断的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诊治的病例。结果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增厚29例,颈动脉见斑块16例。6例经颈椎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均具有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及频谱特征。5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结论TCD检查对于诊断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在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血流参数上有很高的特异性,对指导预防及早期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TCD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频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闭塞后行闭塞支架成形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颈内动脉。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行支架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