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该例颈动脉致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及麻木。该患者颈部CT血管成像、颈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考虑为颈动脉,经常规内科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转至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中手术标本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颈动脉,术后并继续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患者病情改善良好,未再发生TIA。

  • 标签: 颈动脉蹼 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估颈动脉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因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进行头颈血管检查的患者中抽取经CT血管造影(CTA)诊断明确的颈动脉患者16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的声像图特点,测量颈动脉的长度及狭窄程度并与CTA结果对照。结果16例颈动脉患者中,超声诊断出11例,诊断符合率为68.8%。超声显示颈动脉长度为2.3~4.6 mm,平均3.5 mm;CTA显示颈动脉长度为2.2~4.8 mm,平均3.4 mm,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16例颈动脉均为轻度狭窄,超声诊断出的11例颈动脉亦均为轻度狭窄,符合率为100.0%。11例颈动脉患者中8例为等回声,3例为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处的血流缓慢或回流,1例血栓形成。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检测血栓。

  • 标签: 颈动脉蹼 颈动脉狭窄 超声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CW)的结构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º vs 73º,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º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结论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颈动脉蹼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的超声及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理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159例,术前行超声检查、主动脉弓上CTA,明确有无颈动脉以及是否合并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的位置、长度、厚度、伸入管腔的方向、回声、有无合并斑块或血栓等,与术前CTA检查结果对比。术后大体标本观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5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中22例经病理证实有颈动脉结构,HE染色为广泛的内膜肌纤维增生及黏液样变性,其中18例颈动脉底部合并斑块形成,4例合并血栓形成。术前超声诊断术侧存在颈动脉结构17例,5例误诊及漏诊,超声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77%(17/22),特异性为98%(135/137),准确性为75%。术前CTA诊断术侧颈动脉11例,11例误诊及漏诊,CTA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50%(11/22),特异性为97%(134/137),准确性为47%。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CTA,能更好地显示颈动脉结构及是否合并斑块或血栓形成。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蹼 粥样硬化斑块 血栓 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颈动脉(CW)是一种少见病,在临床上的漏诊率及误诊率极高。虽然已明确CW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CW的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文将报道一例CW的详细诊治过程,并就目前CW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颈动脉蹼 脑卒中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12月 31 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或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患者资料,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7(55±11)岁。按超声诊断颈动脉的正确与否分为超声漏诊误诊组(MD组,10例)和超声正确诊断组(CD组,32例)。MD组较CD组的颈动脉易合并斑块(100.00% 比12.50%)、局部血管重度狭窄(70.00% 比0)或闭塞(30.00% 比0)(均P<0.05),也更常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0.00% 比28.13%)和颈动脉其他部位斑块(100.00% 比37.50%)(均P<0.05)。此外,超声诊断颈动脉的准确率高于CTA(76.19% 比59.52%,P=0.039)。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蹼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的临床特点及其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例颈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PubMed、Embase、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自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录的关于颈动脉的文献报道(含208例颈动脉患者),分析颈动脉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及其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措施。结果211例颈动脉患者中男性68例(32.2%)、女性143例(67.8%),中位年龄48岁。148例患者被报道了有血管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43例(29.1%)、高脂血症19例(12.8%)、糖尿病14例(9.5%)、吸烟12例(8.1%)。89.8%(44/49)的颈动脉引起血管腔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在颈动脉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抗凝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11.1% vs. 49.3%);2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和54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别在平均12个月(1~60个月)和平均11个月(3~144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颈动脉是隐源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较高的颈动脉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是理想的二级预防措施。

  • 标签: 颈动脉蹼 缺血性脑卒中 文献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易损斑块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转流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86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使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与研究组(45例)。研究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转流术,对照组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两组术中阻断血流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转流管对术中脑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提示颈动脉通畅。研究组阻断血流时间为(4.0±1.0)min,短于对照组的(10.0±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2.22%),对照组出现小面积脑梗死3例(7.32%);术后1年复查两组均出现颈动脉再狭窄1例(2.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颈动脉转流术可缩短术中脑缺血时间,对脑组织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管转流术 阻断时间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和CEA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年龄(t=0.098,P=0.023)、饮酒情况(χ2=8.055,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A组合并不稳定斑块较多(χ2=4.392,P=0.038),CAS组合并较多双侧病变(χ2=9.673,P=0.038)。围手术期,CEA组应用甘露醇较多(χ2=78.614,P<0.001),CEA组切口/穿刺点并发症(χ2=5.158,P=0.035)、肺部感染(χ2=6.355,P=0.01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χ2=5.158,P=0.035)、颅外神经损伤(χ2=23.760,P<0.001)均多于CAS组,CAS组急性肾衰竭(χ2=10.393,P=0.001)较多。术后两组存活率及术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中位生存时间53.195个月(95%CI:52.040~54.350),CEA组中位生存时间54.492个月(95%CI:53.790~55.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CEA组含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病变,却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支持不稳定斑块患者应倾向于内膜剥脱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风险CEA组高于CAS组,CAS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伤口局部并发症方面显著优于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所以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1年10月-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