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前人相关论文的分析和各类文化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了中德姓氏来源的对比问题,并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德姓氏来源具有相同(如来源于地名、职业等)、相似(如统治者的赐姓等)和相异(如是否有宗教的影响等)的部分,说明文化具有相通性和差异性。这种异同可以作为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为对外汉语教学使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且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辅助性等原则。

  • 标签: 中德 姓氏来源 对比 对外汉语
  • 简介:文章认为,北京话中“给”可以介引客体成分,成为处置标记。其来源可能有两个:一个来源于介词“给(为、替)”,当“给”后的成分不局限于受益者的时候,后面动词的受事就有可能占据“给”后的位置,从而使“给”的功能发生转化;另一个来源于表示使役的“给”,当“给”后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充当后面动词短语的施事性语义角色时,“给”就有表示处置的可能。在“给”的语法化过程中,“给”因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相关位置词语语义性质的变化,导致“给”功能扩展,成为处置标记。

  • 标签: 处置 介词 受益者 受事 使役
  • 简介:<正>现代汉语里的借词主要来源于欧美的语言,其中以英语为最多。这些借词的外来身分是容易辨认的。有些借词的直接来源可能一时难以确定。例如,“咖啡”究竟来源于英语还是法语?“木乃伊”是否直接从阿拉伯语借来的?但这些词确实是外来词则并无疑问。唯有一批数量不小的来源于日语的汉字词,究竟算不算现代汉语里的日语借词却一直难以确定。要讨论汉字词算不算借词的问题,当然首先要对借词的标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这一点上,目前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用汉语作为构词材料去翻译一个外来语词的概念(如“代沟”←英语generation(代)gap(裂缝)或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而创造出来的意译词(如“飞机”、“电话”)都不能算借词。借词须是词的意义和读音都来自另一种语言。当然,经过本民族语言的改造,借词同原词在语音上有时距离是相当远的。例如,“的确良”[ti

  • 标签: 汉字词 日语汉字 日语读音 现代汉语 原词 日语借词
  • 简介:"草马"之"草"的语义来源是什么?唐朝颜师古认为因牝马"牧于草"而得.近有学者则谓"取义于槽",盖因雌性动物生殖器官形似槽而得.此说依据不足,似难成立.马类雌性动物谓之"草",主要源于古人对雌性动物的轻贱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形成的.

  • 标签: 草马 语义来源
  • 简介:汉语“尤最”副词的对立来源陈伟武大家都承认,副词是个复杂的词类,因而曾经围绕副词的虚实归属、副词能否修饰名词、程度副词能否修饰动词等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是从副词的句法地位和组合能力着眼的,本文则想从来源性质这个层面来探讨汉语的“尤最”副词。“尤...

  • 标签: 《汇释》 现代汉语 程度副词 “生” “都” 《西厢记》
  • 简介:《系词》一文所揭示的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是”的变化轨迹不真实,故其结论“系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不可信。笔者认为,古汉语中的判断动词不是从别的什么词“发展”来的,而是随着人们语言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

  • 标签: 古汉语 判断动词 来源
  • 简介:“家”在唐代就已经发展出了定语性领属标记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状语标记、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用法。而它的这些用法都源于处所名词“家”。“家”的语法化过程是句法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结构助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处所主义”。同时,“HOME”义语素演化为定语标记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倾向。

  • 标签: 结构助词 处所主义 语法化
  • 简介:在回顾国内外偏误来源分类的基础上,考察当下偏误来源研究的得失,为偏误来源重新分类。首先分出语言学和教育学两大来源;其次,前者的下位类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泛化,后者则分为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大类内部的下位分类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两大类之间则是交叉关系;再次,自发性偏误和诱发性偏误是对教育学来源的另一个角度的分类,因此它们与语际/语内迁移之间也是交叉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需要的角度进行考察,不必做貌似全面的空泛议论。

  • 标签: 中介语 偏误来源 分类
  • 简介:“S+V起来+AP/VP”构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 标签: “S+V起来+AP/VP”构式 中动句 扩展
  • 简介:山西南部方言(汾河片)有一个“X去”,一般构成“X+去+VP/AP”结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性词语,如“走去”“老去”“清明去”。“X去”可理解为“X时”,X为形容词时也可以理解为“X形了”或“X形以后”。近代汉语中“X去”和“X时”能够互文为义。山西南部方言的“X去”应是近代汉语的沿用与发展。“X去”中“去”已经虚化,其虚化轨迹应是由“空间趋向”变为“时问趋向”。

  • 标签: X去 助词 语法化
  • 简介:中国古代汉民族对北方边地、西域各民族以及来自这些地方的物产均称“胡”。后来词义扩大,国外以及来自国外的物产也称“胡”。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深入,其他民族的物产也逐渐传人中国,于是形成了一系列冠以“胡”字的“胡”词族事物。

  • 标签: 词族 食物 胡人 避讳 汉民族 词义扩大
  • 简介:汉语方言语法中普遍存在着代词回指现象,回指代词与前置的受事名词形成共指关系。文章对方言这种回指现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并由此出发探讨处置式的生成机制和语法特性。这对于汉语历时和共时语法系统的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 标签: 方言 处置式 普通话 代词回指 古代汉语
  • 简介:近代汉语中表示"全然"意义的副词"通身""通深",是方言色彩较浓因而稍显特殊的副词。关于其来源和形成,冯春田、魏红在《明清山东方言的几个语法问题》及别的大作中认定"来源于名词‘通身’",是名词"通身""语法化的结果"。①笔者觉得冯、魏大作推论多于实证,结论令人生疑,故撰此文以向二位及语言学界同仁请教。表示"全然"义的"通身"见于《醒世姻缘传》中。

  • 标签: 语气副词 近代汉语 《醒世姻缘传》 山东方言 语法问题 语法化
  • 简介:上古汉语的“之”既可以作为‘往’义动词,也町以用作指示代词,两种用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考察显示,甲骨文中的“之”经历了“‘往’义动词〉过去的(时间)〉远指代词”这一语法化过程。这一削断得到甲骨卜辞语言内部、汉语史上“往、去”的平行演变、香港粤语“今”以及非洲乍得语的一些证据的支持。

  • 标签: '往’义动词 远指代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 简介:否定性警告构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式,是原有构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式单个构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式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语首含数语是指语首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俩、仨”等数成分的叙述性语言单位,多为熟语中的俗语。《汉语戏谑语词典》共收语首含数语466条,包括惯用语、歇后语、隐喻和成语等不同类型。语首含数语主要源于历史典故或传说、诗文语句、化用或类推现成语以及百科提炼。语首含数语结构上具有构式性,表达上具有曲言性。语首含数语需要依赖文化语境进行解读,可以通过谐音解读、喻义解读和俗成解读方式以及综合解读方式进行识解。

  • 标签: 语首含数语 类型 来源 特色 解读
  • 简介:文章认为,从唐代到清代,“一般”由数量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语义演变路径为“一种〉同样〉普通”,此后在谓语位置上“一般”又经历了语法化,能参与到“X(如/似/像)Y一般”比拟式中,充当比拟助词。考察“一般”的语法化过程可以发现,“x如Y一般”类比拟式是由“xY一般”式添加像义动词“如/似/像”而来,而非由“X如Y”类比拟式添加助词“一般”而来。

  • 标签: 一般 词汇化 语法化 平比句 比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