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成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摘要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传统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但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均存在一定的治疗缺陷,如自体移植存在供区并发症与来源有限等缺点,同种异体移植存在并发疾病传播和免疫排斥风险;而组织工程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因其可限制异体移植引发的疾病传播、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等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缺损的模式。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胫骨大段缺损效果。方法于2015年09月--2018年09月,对本院收治的12例胫骨大段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22个月的随访。骨折端愈合良好。轻微跛行患者1例,其他患者的行走情况无异常。结论胫骨大段缺损患者进行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标签: 胫骨大段骨缺损 双段骨组织牵拉再生技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牙槽缺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修复方法,才能到达口腔形态、功能、美观的修复,这是牙槽修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近年来牙槽缺损修复再生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有很多治疗缺损以及流失疾病的方法,包括被人们公认的“金标准”-自体移植,异体移植,支架材料复合生长因子等。依照组织工程的和基因治疗的“局部”治疗策略或者“系统性”增强修复策略正在被深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观察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起—2018年12月毕,对到我院选取6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以均匀分组作为原则将选取的患者分为1组、2组以及3组,各20例,1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实施治疗,2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3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结果相较于3组,牙槽嵴宽度增加值1、2组显著较差,且1差于2组(P<0.05);相较于3组,PES变化百分率1、2组显著较差(P<0.05)。结论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效果显著,有效增加了牙槽嵴宽度,同时提升了软组织美学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美学区口腔种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3-2022.3收治的牙源性颌囊肿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技术 颌骨囊肿刮治术 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再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而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细胞移植实现再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其原因可能是移植组织内部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在修复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基因层面阐释和分析单个细胞间的异质性,可对组织样本中不同细胞的信息进行测序。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基本流程以及与再生相关细胞类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希望从新的角度为再生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 标签: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 骨再生 成骨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挤压联合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挤压、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吸收的患者,采用挤压联合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种植 牙种植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上前牙种植修复患者,讨论实施引导再生技术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上前牙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3年9月--2016年9月,患者总计86例。在分组研究中,应用抽签的方法,将8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修复;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引导再生技术,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效果。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对照组患者基线水平为6.78±0.25;负重6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为7.25±0.92;负重12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为8.86±0.48。观察组患者的基线水平为6.80±0.23;负重6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为7.56±0.90;负重12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为8.76±0.5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上前牙种植修复患者,有效实施引导再生技术干预后,在修复效果上值得肯定,对患者积极作用突出,同时经过红色美学指数分析后,发现效果与常规技术没有明显差异,在可行性上值得肯定。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引导再生技术推广应用。

  • 标签: 引导 骨再生 技术 上前牙 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将探析牙种植术中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BR)的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实施于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共计纳入研究对象72例,均为需要行牙种植术的患者,已经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简单分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同时在牙种植术期间需使用GBR技术。本次研究中重点探析GBR技术实施期间的护理对策,需采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其中一组继续使用常规护理,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需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具体护理效果。结果:首先对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36例患者均种植成功,种植成功率100%,对照组中成功种植29例,种植成功率80.5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还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从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以上指标相对更优,(P<0.05)。结论:在GBR技术应用于牙种植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提高种植成功率。

  • 标签: 牙种植术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成功率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和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填入骨粉,行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和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种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移植在牙周下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0例(95颗患牙)牙周下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6个位点)和观察组(30例,49个位点),均进行常规翻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自体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GTR联合自体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术区同位点牙槽骨密度与缺损高度、牙周组织指标、龈沟液中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水平,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同位点牙槽骨密度较术前增加(P<0.05),缺损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24周两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较术前缩短(P<0.05),出血指数(B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GAL值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龈沟液中TGF-β、BMP-1水平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TR联合自体移植能有效促进牙周下缺损的修复和新生,患者术区牙龈美容形态良好。

  • 标签: 牙周骨下缺损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自体骨移植
  • 简介:摘要组织是神经系统重要的靶器官,神经元可整合机体内外环境因素从而调节的重建。神经系统在的正常代谢以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被认为在参与间充质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有丝分裂和(或)形成发挥重要作用。骨髓腔为各类调节因子提供发挥作用的生物环境,并且现有的研究已证实神经系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外周神经系统还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肽物质,如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瘦素(Leptin)以及5-羟色胺(5-HT)等,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并作用于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调节人体的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增殖分化,钙化及重吸收等生理作用,达到调节机体成与破之间的平衡。通过对相关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会对临床治疗成/破骨相关疾病,组织工程研究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相关神经肽物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肽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信号通路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胶原复合引导组织再生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索其对成样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PLGA及I型胶原制备一种双层结构的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接触角仪对其表面基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测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接种到复合膜上,通过流式细胞术、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红外光谱显示胶原被成功结合到PLGA表面,并且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特有的纤维网状特征性微结构,同时其表面亲水性大大改善。MTT及细胞周期检测也表明胶原改性后的复合膜上生长的细胞活力及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纯PLGA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膜很好地组合成了一个功能整体,结合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的优势。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复合膜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胶原 细胞增殖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性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mm离断性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区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样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缺损处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性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未见性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羟基磷灰石 支架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种植体周围缺损引导组织再生结合的生物力学。结论在种植体周围缺损中的引导组织再生中,两种异种移植材料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种植体周围缺损区引导组织再生后的早期,应谨慎选择临床负载方式。

  • 标签: 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离断修复对大鼠牵张成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运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组。B、C组先分别于右侧坐骨神经行离断修复术,待神经愈合到8、12周后,3组分别行右侧股骨截延长外固定术(Ilizarov术)建立牵张成模型。股骨截延长术(Ilizarov术)前及术后行肌电诱导仪(EMG)检测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术后每周行X线检查痂生成情况。矿化2、4、6周分别取材行四点弯曲实验和组织学染色检测牵张成区的再生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评估,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表通过GraphPad Prism 8.0绘制。结果A组在术前及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优于B、C组;矿化第2、4周,X线片示B组成优于A、C组;HE及Safranin O染色示B组局部毛细血管及软骨形成明显多于A、C组;免疫组化染色示B组牵张区骨桥蛋白(Opn)和钙素(Ocn)表达量高于A、C组;矿化第6周,四点弯曲实验示B组骨质量优于A、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延长组的牵张区再生较单纯延长组愈合良好,股骨延长过程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后其电生理改变呈周期性变化,该损伤在术后6周可逐渐恢复。

  • 标签: 神经修复 Ilizarov技术 肢体延长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