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创伤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创伤 110例,起止时间是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按照入院编号分成 2个小组:对照组 55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 55例,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 2组的护理数据。结果:试验组患者 VTE和 DVT发生率分别为 3.6%、 1.8%,低于对照组的 16.4%、 12.7%;且 PT、 APTT、 TT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针对骨科老年创伤,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并减少 VTE发生,值得应用。

  • 标签: 骨科创伤 VTE 预见性护理 凝血四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病例选取2017年7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创伤已经成为了目前4 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往往具有伤情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临床抢救难度大,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1]。且是拉低我国平均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急诊外科是各类急性创伤的首诊科室,严重创伤伤情复杂进展迅速,临床救治困难,死亡率较高,是临床救治的难点。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创伤死亡,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一2020年8月在急诊外科死亡的127份病例的致死原因,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 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6 月所收治的 92 例骨科创伤为研究对象,将术后未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每组人数均为 46 例。对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分析 。 结果 对照组患者自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过血栓史例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制动时间均显著少于观察组患者,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经过不同治疗后, 综合手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92.3% ,显著高于机械药物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61.5% ,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 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分为自身因素(如自身患有 高血压、糖尿病、有血栓史)与手术因素(手术时间、制动时间),因此,在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治疗过程中,应采用综合手术治疗方式,不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骨科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急诊外科创伤的护理效果。 方法: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 92 例患者,按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急诊外科创伤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 46 例的抢救成功率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 P<0.05 )。 观察组的急诊室停留时间 、专科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入院 - 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 P<0.05 )。 结论: 急诊外科创伤实施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外科 创伤 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019年收治的7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护理风险管理时间段进行分组,对照组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施行护理的患者,观察组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施行护理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事故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科室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风险护理 创伤骨科 风险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60例创伤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80例)和观察组( 80例);对照组患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外固定架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项症状缓解时间等。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中,外固定架治疗较传统治疗方法有效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各项症状恢复更快,安全性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固定架 创伤骨科 出血量 肿胀 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 78例急诊创伤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 ,参照组39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 39例采用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存活率,研究组更高,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创伤实施预见性创伤护理,可提高存活率,预防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预见性创伤护理 急诊创伤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烧伤患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2—1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201例烧伤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特质应对问卷(T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化版大五人格问卷(BFI-44)进行调查。结果本组烧伤患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9.29±14.5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及他人关系、自我转变2个维度得分高于女性(P<0.05);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人格特征中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4种人格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神经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外支持、开放性人格、积极应对是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整后R2=0.460,F=57.798,P<0.001)。结论烧伤患存在一定程度创伤后成长,有效的家庭外社会支持、开放性人格特征、积极应对方式能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

  • 标签: 烧伤 社会支持 创伤后成长 人格特征 应对方式
  • 简介:【 摘要 】 本研究目的是针对创伤骨科儿童,分析其疼痛护理的有效方式和价值。方法是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患儿 140 例进行调查分析,将患儿分成对照组( 70 例)和观察组( 70 例),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在观察组中,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综合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等等。结果是在观察组中,患儿的疼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是在全面的护理之后,患儿的疼痛症状明显降低,并且依从性显著提高,显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创伤骨科 儿童患者 疼痛 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我院最近一年收治的 60例术后出现发热现象的创伤骨科患者病历资料,对发热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经验性总结归纳。结果显示,手术切口引起的感染热,手术输血产生的反应热,服药引起的药物热,术前禁食水导致的脱水热为主要的发热类型和原因。其中尤以留置导尿管和切口引流管以及便秘引起的发热最为常见。针对性采取避免术后便秘、改善切口引流和导尿管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创伤骨科病人术后发热。

  • 标签: 创伤骨科 术后发热 现象分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85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TBI患者的PTG水平、PTSD情况,并进一步分析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结果TBI患者PTGI总分为(58.41±23.05)分,处于低水平。PCL-C得分为(36.18±16.52)分,PCL-C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社会支持、警觉性增高、创伤再体验是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TBI患者文化水平低、外向型性格、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PTG水平越高。TBI事件后警觉性反应低者,PTG水平较高,创伤再体验症状促进PTG的发生。结论TBI患者创伤后早期同时出现PTG及PTSD,通过调动患者个体内部因素及外在社会联系等方面积极因素,可能提高患者PTG水平。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急诊严重创伤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至 2018年 7月在急诊科就诊的严重创伤 138例,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 69例一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护理,分析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患者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后 Barthel评分、 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患者满意度比参照组更高,生活质量评分, Barthel评分、 SF-36评分更由于参照组,康复效果好于参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护理质量更高,满意度更好,患者抢救成功率高,对医患关系有较好的影响,并且预后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良好的生活质量,可以在急诊科护理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临床护理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诊严重创伤开展全面护理的效果。 方法: 本研究分析对象选择于 2019.1~2019.12 期间在我院急诊就诊的 80 例严重创伤,以不同护理方案为依据实施分组分析, 40 例开展全面临床护理方案的患者纳入实验组, 40 例开展传统临床护理方案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 2 种临床护理方案的开展效果。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提升明显,对比差异性显著( P<0.05 )。 结论: 全面临床护理应用于严重创伤中可获得满意的急诊抢救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急诊 严重创伤 全面临床护理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患者在急诊临床护理中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基线资料选取68例急诊严重创伤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患者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患者护理效果,指标选取救治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救治效果对比有差异(P<0.05),且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创伤血清中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80±2.0) pg/mL、(27±3.0)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β和IL-18于创伤后第3 d仍呈现上升趋势。创伤组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创伤早期外周血细胞中有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加剧炎症反应。AIS-ISS评分与血清中IL-18、IL-1β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说明创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剧烈。

  • 标签: 创伤 炎症因子 IL-1β IL-18 NLRP3 炎症小体 Caspase-1 炎症瀑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创伤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性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统计急救成功率与死亡率,明确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的急救成功率为 53.00%( 53/100),死亡率为 47.00%( 47/100)。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 ISS评分≥ 16分、 GCS评分、现场急救状况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死亡与机械通气、 ISS评分≥ 16分、 GCS评分及现场急救状况等因素有关,临床必需要在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水平,以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诊外科创伤 死亡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