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管重建术在治疗肿瘤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对2014年3月—2017年7月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23例肿瘤患者,均采取后正中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椎板-棘突复合体,肿瘤切除后将回复并以微型钛合金异型接骨板固定,行椎管重建。术后卧床5~7天后带固定支具下床活动。佩戴固定支具3个月,并禁止手术节段脊柱的过伸或过屈运动。结果23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全切除术,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24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21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6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有2例颈段患者术后出现单侧上肢肌力下降,术后6月随访肌力恢复至3级,康复率为91.3%。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行CT三维重建显示,手术段椎管结构完整。无椎管狭窄及畸形,无还纳复合体塌陷、移位,无固定系统脱落,移位等。结论椎管重建术治疗肿瘤,可使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达到最大化;恢复了脊柱后柱解剖结构,有效防止了术后脊柱不稳;重建了椎管内膜性及骨性结构,避免了硬膜外和椎管外软组织直接接触而形成局部瘢痕粘连及嵌入。该手术方式操作简便安全、固定牢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管重建术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棘突-椎板复合体 脊柱稳定性
  • 简介:毛细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而发生于椎管内的毛细血管瘤并不多见,发生于椎管内毛细血管瘤更为罕见。今遇见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缘于半年前逐渐出现左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晨起较重,逐渐向右侧发展,胸部出现束带感,胸部疼痛无缓解,胸闷,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心悸,查体:神志清醒,

  • 标签: 毛细血管瘤 髓外硬膜下 椎管内 胸部疼痛 胸背部疼痛 病理证实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2013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病例进行分析,基于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通过半椎以及全椎板开窗入路方式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以及住院之后的时间、下床时间、术后术疗效以及术后脊柱稳定性均要高于对照组,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效果良好、创生小且康复快的特征,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半椎板入路切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毛细血管瘤(CAPH)和3例下海绵状血管瘤(CAVH)的临床病理与MRI资料,以探讨脊椎血管临床病理及MR特点。8例血管瘤位于脊椎胸段4例,腰段2例,颈胸段、腰骶段各1例。瘤体呈结节状,5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分叶。CAP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及显著强化为主,镜下为均质的毛细血管样血管结节;CAV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混杂极低信号及异质性强化为主,镜可见出血及血栓。5例可见瘤周血管征,其中CAVH 1例,CAPH 4例。5例可见脊髓水肿,其中CAVH 2例,CAPH 3例。总之,脊椎血管瘤MRI表现多样,CAVH较CAPH更易发生出血;瘤周血管征和脊髓水肿是脊椎血管瘤的特征性MRI征象。

  • 标签: 血管瘤,海绵状 血管瘤,毛细管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6~81岁,(51.0±21.2)岁。病程2~27月,(11.0±7.6)月。均无皮肤咖啡斑及体表神经纤维瘤,头颅MR未见异常。增强MR示椎管内肿瘤46个,其中≥0.5cm肿瘤35个,肿瘤累及颈段1例,累及胸段5例,累及腰骶段12例。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1cm者切除半椎板,在显微镜下操作,力争保留重要的载瘤神经而将肿瘤自神经上剔除,如肿瘤与神经无法分离,尽可能游离神经根在切除肿瘤后行神经根吻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术后戴颈围领、围腰保护2个月,同时训练腰背部肌肉。结果15例手术肿瘤全切12例,其中1例行神经根吻合;未全切的3例中2例术前诊断为多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因部位散在且直径〈0.5cm未考虑手术切除,另1例术中见肿瘤与多根神经根粘连,病理为转移瘤,仅行部分切除减压术。手术共切除肿瘤33个。病理: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瘤2例,黑色素瘤1例,腺癌转移1例,脊瘤2例。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22个月死亡,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余13例随访4~72个月,平均30.1月,肿瘤无复发增长,其中2例多发神经鞘瘤未手术全切除者分别随访12、4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13例存活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前75.4±13.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97.7±6.0,t=-7.366,P=0.000)。结论椎管内多发肿瘤以良性居多,中老年多见,半椎板及次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0.5cm的无症状肿瘤可严密随访。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多发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keyhole手术与全椎板手术切除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102例肿瘤(≤3 cm)患者临床资料,50例行keyhole手术,52例行全椎板手术。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情况、术后并发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IONM)、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估两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keyhole组随访(30±15)个月,全椎板组随访(45±15)个月。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病例在基线资料、手术时间、IONM、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VAS、NDI(颈段肿瘤)、ODI(胸腰段肿瘤)、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肿瘤复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eyhole组较全椎板组出血量更少[(73±24)ml比(136±26)ml,t=-12.610,P<0.05],术后下床时间更早[(1.4±0.6)d比(6.5±1.0)d,t=-31.822,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3±0.8)d比(11.2±2.0)d,t=-22.319,P<0.05],且在置管引流方面更具优势。keyhole组术后2周VAS、NDI、ODI较全椎板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与全椎板手术相比,keyhole手术适用于体积较小、部位较局限的肿瘤治疗,而安全性与之相当,术后恢复快,近期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两者相近。

  • 标签: 脊椎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keyhole手术 全椎板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切除入路切除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8例,脊瘤4例。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7例,腰段2例。所有病例采取旁正中4cm皮肤切口,以能够显露肿瘤相对应的椎板为标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磨除病变侧半椎板行肿瘤切除,术中应用SEP,MEP监测实行全切肿瘤,减轻脊髓损伤。结果12例肿瘤均全切除,随访1~15个月,其中11例脊髓损伤功能完全恢复,另1例恢复不完全,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未出现运动障碍及脊柱畸形。结论对于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脊瘤)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能全切肿瘤,手术微创,手术后恢复快,病人卧床时间短,经济效益好。

  • 标签: 髓外硬膜下肿瘤 术中电生理监测(SEP\MEP) 半椎板切除入路
  • 简介:1病历摘要病儿1,男,足月顺产2d。尖叫哭闹、拒乳,偶发面部及左上肢间断不规则抽搐1d。头部CT提示右侧额颞顶血肿厚约5mm。分3次经囟门行穿刺抽吸血性不凝液体22ml,复查CT无血肿。1年后随访复查结果显示病儿生长发育正常。

  • 标签: 血肿 硬膜下 婴儿 穿刺抽液术
  • 简介:摘要脓肿是局限在椎管内外间隙的细菌性化脓性炎症。脓肿不是常见病,但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颇高,故临床上十分重视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对这种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一是要积极预防该病的发生,二是强调对该病进行早期治疗,否则将会产生截瘫等后遗症,乃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本文将就对这一疾病的分析来讨论这一疾病的致病原因,病理,诊疗。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脓肿
  • 简介:结核瘤被认为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1],并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我们近日手术治疗一例结核瘤的病人,特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21岁,因右下肢麻木无力3月,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髓外硬膜下 抗结核治疗 结核瘤 并发症 椎管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7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44.4±12.8)岁(23~62岁)。病变位于腰段5例,脊髓圆椎节段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腿痛、下肢力弱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前脊髓MRI显示病变多呈等T1、高T2信号,增强扫描多可见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神经鞘瘤,1例为血管瘤,1例为海绵状血管畸形。7例患者均采取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行临床随访,以改良McCormick分级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行影像学随访评估病变有无复发。结果7例患者中,6例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脊髓圆锥部肿瘤予部分切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鞍区麻木,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术后随访(113.0±49.9)个月(34~160个月),患者的疼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McCormick分级:Ⅰ级6例,Ⅱ级1例。影像学复查显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椎管毛细血管瘤罕见,多发生于40~60岁男性患者,病变多位于胸腰段,术前易于误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 标签: 脊髓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毛细血管瘤 髓外
  • 简介:1病例资料男性,72岁。因“头面部外伤后头痛3d,伴呕吐数次”在2007年4月23日人院。3天前因酒后骑摩托车不慎摔伤头面部;第2天感头痛,呕吐胃内容物2次;第3天头痛和呕吐症状在直立体位时加重,而且出现智力减退。就诊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积液。诊断:双侧积液,外伤性颅内压降低综合征。给予卧位、输液和改善微循环治疗后,头痛、

  • 标签: 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肿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肿瘤患者为对象,患者均实施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观察和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灶全部切除,随访显示80例患者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正常,2例脊髓损伤功能有所改善。术后均无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以及脊柱畸形。结论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对硬膜外肿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微创性,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旁正中小切口 半椎板入路 显微切除 髓外硬膜下肿瘤
  • 简介:摘要连续麻醉在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麻醉是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理护理的应用。

  • 标签: 连续硬脊膜外麻醉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脓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例脓肿患者(男1例,女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完全瘫痪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以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另2例未完全瘫痪患者行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脊柱疼痛、发热、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2例未完全截瘫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2例完全截瘫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结论脓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病程缓急、患者全身状况及脊髓受压情况、手术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极为重要。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抗生素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麻醉镇痛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两组病人手术均使用麻醉方法,研究组34例,于手术结束前30分钟通过硬脊管接上PCA泵,对照组病人34例,术后即拨除导管,由病房护士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0小时内情况。结果PCA泵的使用,方法简便,有其利弊,两组镇痛效果对照P>0.05。结论运用PCA泵,重点放在生命体症的观察,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发生率较高,不同程度地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需逐步完善。

  • 标签: 硬脊膜外麻醉镇痛 护理 副反应
  • 简介:慢性血肿(CSDH)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积液(TSH)与慢性血肿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其演变转化率为11.60%~58.00%。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白2003年7月-2007年7月共诊断与治疗23例外伤性积液继发慢性血肿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脑损伤 硬膜下积液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置管引流治疗小儿急性外伤性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于有颅高压症状的12例小儿急性外伤性积液的患者采用置管引流治疗.结果12例患者出院时头颅CT检查积液量完全吸收8例,4例有少量残余,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或消失,随访1~6月,头颅CT检查2例出现局部脑萎缩,其余头颅CT检查正常.结论对于有颅高压的小儿急性外伤性积液应积极行穿刺置管引流术.

  • 标签: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儿童 引流术 高颅压症
  • 简介:随着我国老年人群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病人也逐年增加。前列腺增生最易出现的是梗阻性尿潴留,目前缓建这种尿潴留最简便、最安全、最经济实用的方法还是导尿。但是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多数是年老、多病、体质弱的病人。普通导尿法多数在操作时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病人不合作,或因疼痛引起其它危险,导

  • 标签: 硬脊膜外麻醉 导尿 尿潴留 前列腺增生 老年人
  • 简介:背景:临床上在腰椎间盘摘除中将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放置在神经根和周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预防粘连的效果。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4组,均切除L4、L7椎板,造成1.0cm×0.5cm的裸露区后,其中3组分别在与神经根表面覆盖地塞米松明胶海绵、注射地塞米松及覆盖明胶海绵,以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的为空白组。术后2,4,6,8,12周完整取下整个手术节段椎体及其附件和椎旁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神经根及粘连程度。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地塞米松明胶海绵组大体见椎板缺损处有新生骨形成,周围有黄白色性组织,可分离,组织学见脂肪细胞结构完整,与之间分界明显,无瘢痕细胞形成,无粘连,软骨细胞及骨小梁增生;地塞米松组、明胶海绵组、空白组大体见外围有大量瘢痕组织,与粘连严重,无法钝性分离,组织学见芽组织胶原化,增厚,粘连严重。表明地塞米松明胶海绵复合物可预防粘连。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地塞米松 明胶海绵 椎板切除 硬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