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高寒草地不同生境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滩地种子库密度为7546粒/m^2,阳坡为5929粒/m^2,阴坡为7260粒/m^2;三个生境种子库平均密度为6811粒/m^2,土壤种子库中有78个种,分属于21科,其中多年生植物占总数的85%。三个生境种子库的物种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高寒草地 不同生境 土壤种子库
  • 简介:本研究选择不同海拔高度未退化的矮生嵩草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植物高度、盖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加;苔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呈“V”字型;早熟禾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甘肃棘豆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小;美丽风毛菊、兰石草、多裂委陵菜、鸟足毛茛的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平均高度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大;植物平均盖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 标签: 群落 海拔 生物量
  •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0-2011年度“黑土滩”T1、T2样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滩”样地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rtsGriseb.)、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和鲜重都呈下降的趋势,H、E和P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度,T1样地的垂穗披碱草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分别较2010年显著降低了2.61倍、1.21倍和2.06倍(P〈0.05),H、E和P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43.22%、47.77%和19.33%,垂稳披碱草、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和总鲜重分别较2010年降了51.38%、10%、26.21%和12.16%。以上结果表明,短期围栏封育并不能显著改善“黑土滩”的群落结构,优良牧草并未显著增加。

  • 标签: “黑土滩”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 简介:该实验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句生态系统实验站地区,连续放牧、间隔放牧和未放牧三种放牧类型的草地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测定,初步得出土壤全氮含量不仅受土壤类型、气候等的影响,更受放牧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放牧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土壤肥力评价及合理放牧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高寒草甸 放牧类型 全氮含量
  • 简介:文章分析了连续围栏封育对高寒草甸类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高寒草甸草地植物鲜重、可食牧草和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p≤0.05),而放牧地的莎草科牧草鲜重和不可食牧草鲜重较围栏封育样地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围栏封育样地的植被盖度、株高较放牧样地分别显著增加了16.67%和147.92%(P≤0.05).封育5a的草地产草量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了10.86%,围栏封育后,莎草科牧草鲜重、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要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可见,封育措施利于高寒草甸植被的恢复,应积极推广封育措施.

  • 标签: 地上生物量 围栏封育 高寒草甸
  • 简介:摘要:选取遂宁市城区 5类典型硬质,利用间隔采样法对采样点的降雨径流水质进行采样检测,探讨遂宁市城区不同硬质面的地表径流污染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城市不同硬质面的综合污染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停车场 >广场 >屋面,城市道路类径流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及有机物质,停车场和广场类径流污染物以颗粒物、有机物、含 N、 P营养盐类物质为主,屋面径流污染程度较低,建议根据不同下径流污染水平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减少城市降雨径流污染。

  • 标签: 硬质下垫面 间隔采样法 降雨径流 场次降雨平均浓度( EMC)
  • 简介: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地表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法对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并与涡旋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表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呈较规则的日循环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雨季(5—9月)潜热大于感热,干季则以感热为主,CO2通量以6—9月最大。在不稳定条件,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均满足-1/3规律,其通量方差相似性常数分别为1.2、1.4和0.9。通量方差法估算的通量值与涡旋相关观测的通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估算感热通量的效果优于潜热通量和CO2通量。该方法高估了感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而低估了CO2通量。利用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计算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可改善计算结果。

  • 标签: 高寒草甸下垫面 通量方差法 涡旋相关法 地表通量
  • 简介:摘要:本文以龙岗区主要的汇水分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雨水管网分布及区域地下资料,按照多尺度分级原则,从流域-河流-片区层级科学划定源污染汇水单元,进而针对龙岗区不同类型面的初雨源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对不同降雨强度龙岗区的源污染负荷量及负荷强度进行量化,为龙岗区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初期雨水 下垫面 面源污染
  • 简介:运用气柱内辐射,相变,对流间的平衡及地表能量平衡条件研究了由于地表状况改变,即植被退化所造成的局地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反射率的加大及地面热通量的变化造成中国北方降水量的减少和温度的增加.粗糙度的减少也能造成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增加,这些结果与数值模拟一致.考虑平流作用以后,上述特征不变,但降水及温度改变量发生变化.在全球增暖背景,降水减少和温度增加要更剧烈些.

  • 标签: 气候变化 反射率 土地利用 下垫面 气柱 平流作用
  • 简介:利用取消流域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效衰减系数m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为空间均匀假设的幂指数TOPMODEL,对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进行敏感性研究试验,揭示空间非均匀性对幂指数TOPMODEL模拟结果的影响。从特定研究流域所得结果中可得的主要结论有:1)K0、m和R的空间变化对流域的逐日地表径流和基流以及逐日总径流有影响,针对设定的K0、m和R的空间变化,其中m的空间变化较明显地增加了逐日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2)就设定的K0、m和R的空间变化而论,对流域多年平均年总径流以及蒸发模拟结果影响不大,但改变了径流在地表径流和基流之间的分配;其中R的空间变化影响最显著,m和K0的空间变化影响则较小。

  • 标签: 幂指数TOPMODEL 模型检验 空间非均匀性影响 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文章以城镇生态重塑及宜居园林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城镇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探讨了加强城镇生态重塑与宜居园林设计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城镇生态重塑与宜居园林设计措施,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城镇 下垫面 重塑 宜居园林 设计
  • 简介:一雨,还是雨。草甸子没三天就遇到了连阴雨,真恼人。我躺在窝棚里,听着雨点敲打着窝棚顶,孤独、百无聊赖的思绪,搅得我心乱如麻。窝棚口的帘子没挡,雨丝如线,草地分外绿。晶莹的雨珠被各种草叶驮着,显得格

  • 标签: 窝棚 草地 回头看 胸脯 小说 草叶
  • 简介: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SoilWetnessProject)、GLDAS(GlobalLandDataAssimilationSystem)、AMSR-E(AdvanceMicrowaveScanning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 标签: 能量和水分循环 季节变化 青藏高原
  • 简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夜间灯光数据获取最新的城市地表分布,并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2013年8月14~16日太原区域的一次高温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扩张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式中地表参数修正后,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太原主城区和高速公路沿线小规模建筑群的扩张,有效改善了模式的预报性能,显著提高对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的预报能力。城市面的扩张,使城区夜间升温明显,热岛强度增强。与1992年的城市化状况相比,晴空天气条件,2012年太原城区夜间气温上升5℃,热岛强度升高2~3℃。城市扩张,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关系,使得地表感热传输明显加强,潜热通量明显减弱,城市冠层作用的储热能力增强。边界层内部湍流交换、水汽输送等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水汽输送减弱,边界层水汽含量减少,2~4km高度的水汽含量增加,湍流动能的影响高度增高,湍流混合加剧;14:00,城区边界层高度抬高了800m,城市上空混合层加深,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城市化 城市热岛 夜间灯光 城市边界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十多年前曾上过武夷山,知道那里有座天游峰.拔地而起.高峻险异,登山之道如同云梯天挂;也知道有条九曲溪.转流群山中.清澈冷冽.顺水放筏如滑行于白练;还知道除了玉女峰、大王峰、鹰嘴岩等名山奇崖之外,大竹岚的林涛与蛇园也是永生难忘的。总之,“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武夷.确令游人忘情其间!

  • 标签: 九曲溪 名山 草甸 登山 武夷山 知道
  • 简介: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在20世纪的后50a中,三江平原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荒后,其下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湿地大面积消失,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认识20世纪下半叶不同时期三江平原湿地的气候效应,拟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来开展研究.而目前被广泛用于RegCM3的GL-CC数据,所反映的研究区几乎不存在沼泽湿地,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所以必须获取三江平原有沼泽湿地存在的真实的数据,才能得到可靠的湿地气候效应的模拟结果.分别选择了4期(1954年、1985年、1996年和2000年)有阶段代表性的航片、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ERDAS8.7和Arcview3.2等软件,首先得到4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类型向模式数据类型的转换,从4期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了三江平原面的模式数据.经过误差分析,认为获取的4期三江平原模式数据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几个时期的湿地下实况,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湿地 REGCM3 下垫面 数据 三江平原
  • 简介:摘要城市化建设中采用了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引起发生变化,改变了面的热属性,再加上较多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有所偏差,严重影响了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连续性。本文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地面观测站环境分级标准为切入点,创建台站环境模拟试验场并开展不同场景观测试验,获取不同下环境因素对要素影响的试验数据集,为分析试验资料获得定量结论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不同下垫面 环境 地面气温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