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全区专业舞蹈比赛中我们又一次欣赏到了以藏族谐舞蹈做为主要创作元素,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的不少新编舞蹈。这些舞蹈有:女子群舞《高原风》(编导:罗金,作曲:拉旺),双人舞《恋》(编导:次仁卓玛,作曲:边诺),女子群舞《普姆霞加》(编导:小次仁平措,作曲:扎西次旺),男子群舞《脚步》(编导:扎西旺加,作曲:曲根),独舞《踢踏随想》(编导:江东,作曲:觉嘎)等,当时在拉萨的舞台上确实刮起了一股以藏族谐踢踏舞蹈的基本动作为创作手段,充分利用谐舞蹈鲜明欢快的节奏和脚的灵活功夫,歌颂新时代的藏族踢踏舞的“高原风”。

  • 标签: 作曲 编导 群舞 专业舞蹈比赛 创作手段 欣赏
  • 简介:谐”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独具卫藏地区特色的西藏民族歌舞艺术。目前主要流行于日喀则、拉萨、山南、那曲等地。它最初产生于西藏上部地区,后经日喀则逐渐流传到拉萨。日喀则以及上部地区这种表演形式叫作“扎念夏布卓”这种“扎念夏布卓”流传到地以外的地方后,被人们称之为“谐”,即上部地区的歌舞。

  • 标签: 歌舞艺术 堆谐 日喀则 地区特色 三位一体 表演形式
  • 简介:花"是昆曲《牡丹亭·惊梦》中的群体表演造型,系昆班艺人不断加工创造而成。"花"形成伊始,其名号与扮相有严格的规定,其表演形式亦有严格的规范,但在近现代以来,它在性别、人数、场次、曲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标签: “堆花”表演 规范 衍变
  • 简介:巴谐巴:在藏族地区,历史不仅很早,而且它始终贯串整个历史长河,是藏族社会生活,风士人情的多棱镜,也是历代说唱艺人和文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滋补和源泉。作为藏族民间说唱内容的巴和谐巴,短小精焊,生动有趣,有说有唱,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对全面认识藏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说唱艺术 文学创作 艺术特色 文人 民间 士人
  • 简介:本文从原始宗教象征学的视角考察“三星文化”中的青铜立人、青铜面具以及玉璋刻纹所显现的几个“巫符喻码”,把它们含具的巫术语义与原始象征内涵放在文化人类学同类事象的广阔背景上取证分析,从而揭示古蜀先民原始宗教思维与其他民族的一致性与趋同性,以及这些喻码作为一种“微观文化单元”在人类原始宗教象征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 标签: 三星堆文化 原始宗教 象征代码
  • 简介:本文从原始宗教象征学的视角考察“三星文化”中的青铜立人、青铜面具以及玉璋刻纹所显现的几个“巫符喻码”,把它们含具的巫术语义与原始象征内涵放在文化人类学同类事象的广阔背景上取证分析,从而揭示古蜀先民原始宗教思维与其他民族的一致性与趋同性,以及这些喻码作为一种“微观文化单元”在人类原始宗教象征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 标签: 三星堆文化 原始宗教 象征代码
  • 简介:三星遗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特征和审美意蕴使其成为早期巴蜀文化的代表,铸就了商周青铜人像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以三星青铜人像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深层次解读,力求为三星青铜人像的艺术魅力提供阐释的可能。

  • 标签: 三星堆文明 青铜人像 造型特征 审美
  • 简介:上例开始四小节扬琴声部听得较清楚,并和男女声、扎念琴形成四个声部。第五小节以后只能听清三个声部,竹笛和扎念琴伴奏的旋律基本相同。当然,我们不能说只有三个声部,因为其它乐器(扬琴、京胡等)的琴声被音量大的声部给盖住了。下面一段则构成四个声部:

  • 标签: 堆谐 多声部 囊玛 竹笛 复调 对比性
  • 简介:一、广汉三星文化之秘1986年7月至9月,四川广汉三星一号祭祀坑出土了500多件珍贵文物,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0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立即为国内外所瞩目。广汉三星遗址发现后,学术界把从新石器至西周晚春秋早期巴蜀地区的考古文化均称为三星化文,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即广汉三星遗址的考古文化,也称广汉三星文化。

  • 标签: 三星堆文化 傩仪 广汉 考古文化 三星堆遗址 春秋早期
  • 简介:今秋在北京,为庆祝建国五十七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各省市自治区的民间、专业艺术团体为国内外电视观众推出了一台又一台独具地域特点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优秀民族歌舞节目,中央电视台不仅向国内外进行了全程实况转播,并且在汇演期间和汇演结束后,组织了多场专题表演实况转播,真可谓异彩纷呈,精品荟萃。

  • 标签: 艺术团体 歌舞艺术 继承与创新 民间 堆谐 感受
  • 简介:四川广汉三星出土的100余件凸目(立眼、纵目)青铜人像与现今流传于西南各省区和湖南、江西西部及东北部凸目(鼓目、突珠)面具惊人相似,是中国傩面具的一大类型。而陕西固城出土的商代青铜脸壳和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双面人神器(镂空眼球),则与江西以东及其他省区流传的鼓眼(镂空眼球或眼白)面具也很相似,是中国傩面具另一类造型。这两类傩面具的盔帽冠饰的葵花纹、龙凤纹、鸟尾纹、兽面纹等也可在三星出土的青铜玉石人面像的兽首冠、高冠和太阳纹、鸟纹、回字纹等装饰中以及古籍文献中找到它们的源头。将大量的凸目傩面具和三星出土的纵目人像进行比对研究,有理由相信,商周时期的傩,无论是宫廷傩或民间傩,凸目(纵目)形象应是其傩面具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而太阳神崇拜则是中国傩面具凸目造型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 标签: 中国傩面具 凸目造型 太阳神崇拜 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