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呼吸管路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中气道加温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0例应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普通呼吸治疗,研究组将改良呼吸管路在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呼吸中气道加温湿的临床中应用。结果 研究组的各项生命指标和气道加温湿效果都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且p

  • 标签: 改良呼吸机管路 加温加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管路干燥、湿化瓶优效的干燥方法。方法改进呼吸湿化瓶干燥程序,将呼吸管道200套、耐高温湿化瓶2000个分两组各100、1000个分别采用不同干燥方法干燥评价合格率。结果A组采用干燥设备干燥柜,干燥合格率95%,B组采用单舱自动清洗消毒干燥合格99%。结论B组干燥设备单舱自动清洗消毒干燥程序明显优于A组干燥柜,优效的干燥设备、合适的干燥程序輔以高素质操作人员是提高干燥质量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呼吸机管路 瓶干燥方法 对比研究
  • 简介:有创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种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机械通气可以协助或代替机体进行通气,改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功耗,为抢救治疗赢得时机,因此其在危重病抢救中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在有创机械通气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在这些并发症中,呼吸相关性肺炎最为常见。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在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它的病死率高,明显延长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COPD)患者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管路湿化管理的价值。方法:将75例本院于2017年3月-2019年1月内的COPD患者,管路湿化管理模式差异为分组原则,设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设观察组行PDCA循环模式管路湿化管理。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高达97.4%高出对照组83.3%,不良反应发生率5.1%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管路湿化管理模式,在提升湿化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机管路湿化管理 湿化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有创呼吸管路系统更换频率对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53例,给予患者呼吸管路湿化装置治疗,将患者分为A、B、C组。其中A组有17例,间隔3d更换呼吸管路系统;B组有18例,间隔5d更换;C组18例,间隔7d更换。通过对呼吸管路的集水杯进行采样及细菌学检测观察3组患者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的情况。结果:A、B、C组患者分别有1例、4例、8例发生呼吸相关性疾病。结论: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高低与有创呼吸管路系统更换频率呈负相关,建议每7d至少更换呼吸管路1次,以减少呼吸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管路系统 更换频率
  • 简介:目的掌握全自动清洗呼吸管路消毒的方法,并讨论其无菌保存有效期.方法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呼吸管路,对消毒后的呼吸管路采样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在2种不同温度、时间、操作方法条件下的合格率;无菌室内保存30d后再采样.结果消毒温度在92~93℃,清洗10min,烘干程序40min,全过程104min条件下,监测结果均无菌生长,合格率达到100%.消毒后无菌保存30d后再采样,培养结果为无菌生长.结论按全自动清洗标准、规范的消毒程序对呼吸管路消毒,能保证消毒质量,减少了人为操作的不规范性;消毒后可无菌保存30d.

  • 标签: 全自动清洗机 呼吸机 呼吸机管路 消毒
  • 简介:摘要:呼吸管路感染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本论文总结了呼吸管路感染的防治策略与护理实践,旨在提供有关如何预防和管理这一问题的详细信息。首先,本文强调了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序的重要性,以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其次,针对呼吸管路的选择和维护提出了建议,包括定期更换管路和定期监测患者的气道情况。最后,本文强调了护理团队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对感染防控措施的认识。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和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呼吸管路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呼吸机管路感染 预防 护理 手卫生 管路维护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细节管理对呼吸管路清洗质量是否产生正面影响。方法 选取2022.1-2022.6期间进行常规清洗的214件管路为1组,选取2022.7-2.22.12期间进行细节管理的管路222件为2组,对比细节管理前后各部位清洗合格率。结果 两组表面合格率相差不大(P>0.05),细节管理组腔内壁、螺纹接口清洗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管路清洗质量的细节管理有明显效果,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

  • 标签: 呼吸机管路 细节管理 感染控制 清洗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吸管路集中消毒对新生儿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采用呼吸患儿,按照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采用传统消毒以及呼吸管路集中消毒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33%,对照组患儿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0.82%,组间经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儿采用呼吸管路集中消毒方法,能够减少新生儿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呼吸机管路集中消毒 新生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一次性呼吸管路与VAP发生的效果评价,探索一次性呼吸管路的使用,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法将5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一次性呼吸管路使用和普通可重复使用呼吸管路均7天更换。两组患者每周行2次痰培养,1次床边观察2周内有无VAP发生。结果两组VAP(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呼吸管路比可重复使用呼吸管路可减少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一次性呼吸机管路 使用 效果
  • 简介:机械辅助通气是临床抢救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我院各科医疗飞速发展的诊疗和需求,呼吸运用频率增加,呼吸管路清洗不彻底,造成呼吸道感染已被我院感染科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呼吸管路系统管理和消毒尚无统一规范、呼吸管路更换时间及消毒方法不尽相同,但我们主张7小时更换消毒一次,以自动清洗清洗热力消毒,保证呼吸管路清洗消毒质量。

  • 标签: 呼吸机管路系统 清洗方法 机械辅助通气 消毒方法 清洗消毒质量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室呼吸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寻求重症监护室呼吸管道更换的最佳更换时间,为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重症监护室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机械通气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每7d和每3d更换呼吸管道,两组患者每周行3次痰液培养,1次床边胸片,观察4周内有无VAP发生。结果:经过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呼吸管路延长管在实施开放式吸痰时需要断开延长管与气管导管的连接,在正压作用下就会导致呼吸管路内含致病微生物的冷凝水喷溅,部分会形成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污染空气,增加交叉感染及操作者受污染的风险,同时呼吸会发出相应的报警声,造成噪音污染。基于以上因素,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联合设计了一种呼吸管路延长管,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476518.X)。该装置由主管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阀体、控制杆及轴套等组成,既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又能减少噪音污染,降低噪音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呼吸机延长管 开放式吸痰 护理 专利
  • 简介:摘要 : 目的:无创呼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进行无创呼吸湿化效率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提高护理无创呼吸湿化效率的进展,在具体方面阐述湿装置、湿化液的分类、湿流体温度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提高呼吸湿化效率的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作了一个总结。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湿化效能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管路的消毒及更换频率对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内收入的 56例患者,时间: 2016年 11月至 2019年 3月,将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 2组(比对组、研究组),每组收入 28例, 2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的呼吸消毒频率,比较最终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2组患者呼吸管路不同部位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 VAP发病率相比较来说,研究组显著低于比对组, P< 0.05。结论:对于 ICU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呼吸管路 1次 /d,间隔 3d更换的消毒频率,其效果较为显著。

  • 标签: 消毒频率 呼吸机管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对呼吸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良体位组(50例)和半坐卧位组(50例),改良体位组取变换体位,即左侧30。一45。---半卧---右侧30。一45。,左、右侧卧时床头仍抬高30。,1~2h变换体位1次。半坐卧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床头抬高40。—45。,1~2h变换体位1次。观察两组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脱机成功率。结果改良体位组VAP发生率为22%,半坐卧位组为72%。改良体位组明显优于半坐卧位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5)。改良体位组VAP发生时间为(6.1±1.0)d,半坐卧位组为(3.3±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86,P<0.05)。改良体位组脱机成功率为70%,明显高于半坐卧位组的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有利于减少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脱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改良体位 呼吸机 肺炎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相关肺炎是ICU中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呼吸相关肺炎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患者依赖呼吸,撤后风险增加。目前,呼吸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挑战。

  • 标签: 气道湿化 呼吸机相关肺炎 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