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安全便利的麻醉方法。方法:小儿腹股沟部手术40例.随机分成二组.1组20例以氯胺酮肌注后行腹股沟神经阻滞:Ⅱ组20例以氯胺酮胍注后行骶管阻滞麻醉。监测Bp、P.R.SpO2变化,术毕清醒时间、术中不良反应。结果:平均年龄、手术时间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较好地完成手术。两组生命体征.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切皮时Ⅱ组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处理疝囊牵拉精索时Ⅰ组中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Ⅱ组有4例经多次穿刺成功.1例局部血舯。结论:作者认为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危险性少,麻醉效果与骶麻相似,可作为小儿股淘部手术的麻醉方法之一,特别是骶管阻滞困难时。

  • 标签: 神经阻滞 骶麻 腹股沟区 小儿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超声引导 神经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剖宫产产妇的镇痛干预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 92 例 剖宫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依据住院顺序编号( 1-92 )的奇偶特性将其均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定位镇痛为主要干预方案,研究组患者则接受 超声引导神经腹股沟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阵镇痛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 12 h、 48 h以及 72 h 的疼痛测评得分( 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 95.65% )较对照组( 76.09% )明显上升, P 均< 0.05 ,组别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超声引导神经腹股沟神经阻滞可在 剖宫产孕妇的 术后镇痛干预中产生良好的运行效果,疼痛程度明显下降,满意度得以提升,值得进行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共50例,随机平均分成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观察组)和传统全麻组(B组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时、切皮时以及缝皮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七氟烷呼气末的浓度变化情况,记录手术中因镇痛不足而增加吸入七氟烷浓度的例数、麻醉用药总量手术用时、患儿清醒时间。采用疼痛行为评估量表对患儿苏醒时、术后2h4h进行疼痛评分,评分>3分者为镇痛无效并予以曲马多静脉给药对症处理,记录两组患儿疼痛评分镇痛无效的例数。结果A组患儿在切皮、缝皮时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中需提高七氟烷浓度的例数(2例)明显少于B组(15例,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在术后苏醒时、术后2h4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且镇痛无效例数(3例)明显少于B组(10例,P<0.05),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腹股沟神经阻滞安全有效,可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 标签: 超声引导 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斜疝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斜疝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术式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体表标志法以及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后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乙组总有效率92.8%,甲组总有效率为76.1%,乙组的整体优势明显高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追加麻醉次数和VAS镇痛评分分析,乙组的VAS镇痛评分明显低于甲组,数据资料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接受斜疝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明显,能让患者尽快恢复,避免出现治疗不到位的现象。

  • 标签: 超声引导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 斜疝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剖宫产手术术后超声引导神经联合腹股沟神经麻醉的镇痛效果。 方法 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抽取 78例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患者,行硬膜外镇痛的 39例为普通组,行超声引导神经联合腹股沟神经镇痛结合硬膜外镇痛的 39例为研究组,分析两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术后 1h VAS评分( 1.58±0.27)分、术后 2h VAS评分( 1.79±0.68)分、术后 8h VAS评分( 2.12±0.59)分、术后 24h VAS评分( 2.27±0.73)分均低于普通组,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0.00%)低于普通组( 10.26%)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神经联合腹股沟神经镇痛能有效减轻剖宫产术后疼痛感,且不良反应较少,镇痛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髂腹股沟神经 髂腹下神经 超声 剖宫产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双侧腹股沟-神经连续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剖宫产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72h,患者VAS评分为(2.1±0.7)分,吗啡用量为(8±2.5)mg,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超声引导双侧腹股沟-神经连续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双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连续阻滞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日间疝修补术的重要意义。方法 选取于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2月到我院就治的 100例疝气患者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实验组利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止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药量、时间和心率,比较不良反应率和腹胀疼痛感。结果 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等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和腹部胀痛感等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疝修补术中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进行麻醉的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疝修补术 髂腹下神经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日间疝修补术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到我院就治的100例疝气患者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实验组利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止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药量、时间和心率,比较不良反应率和腹胀疼痛感。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等有明显改善,但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和腹部胀痛感等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疝修补术中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进行麻醉的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疝修补术 髂腹下神经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IINB)与全身麻醉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解放军空降兵军医院麻醉科进行开放式腹股沟疝疝囊内环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对照组基础上增加IINB。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手术情况、不良反应生理参数、免疫应激水平。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内滞留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免疫应激水平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术后不良反应如呕吐、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局麻药入血或延迟苏醒的患儿例数等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6例(10.91%),对照组为4例(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术后PACU滞留时间、苏醒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63±1.97)min、(3.42±0.67)min、(28.31±3.23)min,与对照组(9.79±2.58)min、(3.49±0.52)min、(27.83±2.77)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观察组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88.72±13.16)次/min、(64.25±4.64)mmHg,与对照组(94.17±10.11)次/min、(67.16±4.71)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患儿HRMAP分别为(85.51±10.31)次/min、(63.10±3.89)mmHg,与对照组(89.88±11.23)次/min、(65.14±5.21)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4.68±2.73)mmol/L、(5.92±1.64)pg/L,与对照组(19.12±3.29)mmol/L、(11.03±2.07)p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3.42±2.64)mmol/L、(4.59±1.28)pg/L,与对照组(17.69±3.16)mmol/L、(7.23±2.21)p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IINB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不会增加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其术后应激反应影响小,患儿生命体征更为平稳。

  • 标签: 疝,腹股沟 开放手术 疝囊内环高位结扎术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体表定位的同样术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64例,随机分2组,两组患儿均常规行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经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儿经传统体表定位行相同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儿术中心率(HR)、血压(MAP)的变化,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全麻药、局麻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毕患儿清醒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局麻药用量为9??3±3??5mL,对照组为13??6±5??2mL(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异丙酚用量分别为7??5±3??8μg和140??7±14??4mg,对照组分别为15??3±4??2μg和180??6±15??7mg;观察组的术后苏醒时间为7??2±1??5min,对照组为16??4±2??0min,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225??0±36??0min,对照组为127??0±33??0min,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经超声引导腹股沟局部神经阻滞,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关键词超声;神经阻滞;小儿;腹股沟神经;神经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91-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80例来我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作为对照组,40例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应激性指标、麻醉效果和麻醉恢复过程中的躁动程度。结果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MAP、H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62.50%,P<0.05;观察组体动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可有效改善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于提高患者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髂腹下神经阻滞 腹股沟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小儿疝气手术60例,ASAΙ级,年龄1~3周岁,体重8~15kg,随机分为两组Ι组(N=30),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Ⅱ组(N=30),氯胺酮麻醉组。记录麻醉前(T1),肌注氯胺酮后5min(T2),手术切皮时(T3),清醒时(T4)MAP、HR、Spo2,并记录术中氯胺酮总用量,清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T2时间点,两组患儿MAP、HR与T1相比显著增高(P<0.05),Ι组T3、T4时间点与T1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Ⅱ组T3、T4时间点与T1相比显著增高(P<0.05),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Ι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Ι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Ι组患儿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呼吸循环更稳定,苏醒更快,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更少,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髂腹股沟神经 髂腹下神经 神经阻滞 氯胺酮 小儿疝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在儿童腹股沟手术应用的效果成功率。方法择期行儿童腹股沟手术患者120例,年龄3-11岁,ASAⅠ-Ⅱ级。予以0.25%布比卡因2mg/kg,行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第一组中,针被插入置于前上棘至脐连接线外侧四分之一和内侧四分之三交点处,第二组中,在第一组穿刺点内侧上方1cm处,分别记录各时间点HR、NIBP、SpO2,并记录术后1-2h、3-4h、4h后的镇痛效应。阻滞失败定义为操作过程中需要镇痛,结果在研究观察期间,ILIH神经阻滞在第一组中的成功率为94.8%,在第二组中成功率94.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生命体征,包括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SPO2变化,两组无显著差异(p>0.5)。复苏后,两组间疼痛变化的严重程度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应用于儿童腹股沟手术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两种阻滞效果成功率是相似。

  • 标签: 神经阻滞方法 小儿 腹股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儿童腹股沟疝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腹股沟疝患儿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均行腹股沟疝手术,对照组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常规全麻基础上于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腹股沟神经阻滞,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其术中全麻药物(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留观时间、术后特殊患者疼痛评估量表(FLACC)评分、麻醉不良反应,并采用躁动评分(PAED)评估2组患儿躁动发生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入室后(T0)HR、SBP、DB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切皮时(T1)、术毕时(T2)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min、术后2、6、12和24 h 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PA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腹股沟神经阻滞有利于维持儿童腹股沟疝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疝,腹股沟 血流动力学 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椎管内镇痛对缓解椎管内镇痛药吗啡引起皮肤瘙痒的有利作用。方法:选择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患者 7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分组,每组 35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椎管内镇痛,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椎管内镇痛,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以及皮肤瘙痒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 24h 内发生皮肤瘙痒共计 4 例,观察组 0 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 12h 疼痛评分以及麻醉效果的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超声引导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椎管内镇痛对于缓解吗啡引发的皮肤瘙痒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麻醉效果好。

  • 标签: 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椎管内镇痛 皮肤瘙痒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疝气 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共选取小儿疝气、鞘膜积液患儿 62例,入院时间为 2018年 1月 -2019年 10月间,根据抽签法,本次研究的 62例患儿将被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将采取传统的麻醉方式,并将其设为常规组,另外一组将采取 -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两组各有患儿 31例,分析这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从两组患儿术前的心率变化情况以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上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切皮时以及向近端游离鞘突牵拉时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在小儿疝气、鞘膜积液手术中采取 -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以降低小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小儿哭闹的次数,同时还可以改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效果显著 。

  • 标签: 髂腹下 -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鞘膜积液 小儿疝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横肌平面(TAP)-腹股沟(ⅢH)神经阻滞对行全身麻醉疝手术患者的疗效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于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全身麻醉方式,研究组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治疗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TAP-ⅢH神经阻滞治疗。检测所有患者的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躁动现象等麻醉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42,29.361,15.233;P<0.05;χ2=4.336,P<0.05)。T2时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TAP-ⅢH神经阻滞对行全身麻醉疝手术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同时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最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滴鼻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超声因具有可视性、可重复性、以及无创等特点,为临床麻醉提供了安全快捷的技术保障以及精确的数据,对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保证与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超声引导筋膜间隙阻滞在下肢手术中应用广泛,本文就筋膜间隙解剖结构及其超声影像定位、操作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殊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以及术后镇痛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做如下综述。

  • 标签: 超声 髂筋膜间隙阻滞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