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HP感染情况。方法纳入100例胃黏膜病变患者,根据胃镜检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28例,胃癌42例。采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选取病变组织行W-S染色检测病变组织Hp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感染例数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例数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胃癌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参与了胃粘膜癌变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对于Hp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胃粘膜癌变的风险。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与胃粘膜临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830例经胃镜和病理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分别按年龄、性别、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等临床病理改变情况分组,分析每组Hp感染情况。结果Hp感染的发病与性别无关;≥50岁患者Hp阳性率明显增多。中-重度慢性炎症组Hp阳性率高于轻度慢性炎症组;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组Hp阳性率均高于相对应的无活动性炎症、无肠上皮化生组。结论50岁以上人群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H
  • 简介:胃是消化道最庞大的部分,上与食管相连为进口,下与十二指肠相连为出口。组织学上胃粘膜从内向外分为如下几层:粘膜层及粘膜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层以及浆膜层等共7层,简要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4层。胃粘膜病变通过镜活检,应该是准确的,但有时可发生错误,现将镜检查中遇到的常见导致误诊的因素归纳如下:

  • 标签: 胃粘膜活检 内镜检查 胃疾病 误诊 癌症
  • 简介:自1986年以来经急诊镜诊断、手术证实该病13例,总结了我院12a间急诊镜检查中发现的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患者13例,有6例病灶中央有喷射状出血

  • 标签: 内镜诊治 出血急诊 动脉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痛镜下胃粘膜剥离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无痛镜下胃粘膜剥离术的24例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本次选取的2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入院后出现了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但经过针对性护理后这10例患者的情绪均有所好转。本组的2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病灶也都得到完整切除。其中,有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但经过相关止血措施,都成功止血。其余21例患者均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4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逐渐痊愈并出院。结论:无痛镜下胃粘膜剥离术的治疗创伤小,疼痛较轻,且脏器功能能够在精心护理下快速恢复,因此做好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治疗的质量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无痛内镜 胃粘膜剥离术 患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粘膜脱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胃粘膜脱垂症患者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月后行临床症状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62例中临床症状消失45例,明显减轻14例,有效率为95.16%。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粘膜脱垂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粘膜脱垂症 氩离子凝固术 内镜
  • 简介:1983年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HP定值对照分析是医学界十分关注的医学课题之一。

  • 标签: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定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疣状胃炎的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6例疣状胃炎患者的镜及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7.39%,镜及病理检查的总有效率为89.13%。结论我院采用的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最佳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抗HP治疗+胃粘膜保护剂。

  • 标签: 兰索拉唑 抗HP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 疣状胃炎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粘膜酶对胰岛素口腔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三氯醋酸沉淀法,考察胰岛素在仓鼠口腔粘膜匀浆物中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情况.在胰岛素口腔喷雾剂中加入酶抑制剂(杆菌肽、屈来赛多)和去氧胆酸钠,考察了大鼠经口腔喷人胰岛素后的血糖降低情况.结果:小肠粘膜细胞内酶活性远高于口腔粘膜细胞中的酶的活性.杆菌肽、屈来赛多和去氧胆酸钠均能抑制口腔粘膜胰岛素的降解.在相同浓度下,去氧胆酸钠的酶抑制作用比杆菌肽弱,但比屈来赛多强.胰岛素在正常仓鼠口腔的降解显著大于糖尿病仓鼠.胰岛素溶液中加入杆菌肽、屈来赛多及去氧胆酸钠后,给正常大鼠口腔喷雾给药,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含胰岛素的喷雾液(胰岛素空白液),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89%.喷雾液中加入屈来赛多(0.1%),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84%;加入杆菌肽(0.5%),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6.60%;加入去氧胆酸钠(1%),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0%.结论:口腔粘膜中的酶可以限制胰岛素在口腔粘膜的吸收,为了提高胰岛素经口腔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应该尽量降低口腔粘膜中的酶对胰岛素的降解.

  • 标签: 胰岛素 口腔粘膜 三氯醋酸法 酶抑制剂 去氧胆酸钠 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胃粘膜造影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28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导致胃十二指肠球粘膜炎症性病变最为明显,占50.88%。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伴随上消化道临床症状表现,应该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从而鉴别与慢性肝炎肝硬化造成的上消化道临床表现,易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促进肝功能的快速恢复。

  • 标签: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上消化道造影 胃粘膜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尼雅病毒对胃粘膜的影响。方法36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男212例,女156例;年龄10-72岁,其中儿童患者(10-12岁)75例,平均30.5岁;对照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0-55岁,其中10-12岁者42例,平均年龄30岁。采用上海光学医用仪器厂生产的GIS-105型纤维胃镜,由专人操作,观察胃底、胃体、胃窦部,分别在以上各处钳取粘膜组织2-6块,HE染色镜检,对内镜观察结果分级分度,对30例患者进行了13天至8个月的随访。结果293例成人患者100%异常,儿童患者62例异常(82.67%),总异常率为96.47%,对照组100例中19例异常(19.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8.19,P<0.01)。胃粘膜病变为具有特征的急性/亚急性出血性胃炎,随着病情加重而加重,随着病情改善而改善,小儿患者胃粘膜病变较成人患者为轻。结论胃粘膜病变是布尼雅病毒导致的全身病变的一部分。

  • 标签: 布尼雅病毒 胃镜检查 胃粘膜病变
  • 简介:摘要在日常胃粘膜活检的病理报告中,因为组织小、取材偏差、取材浅、包埋面和病理诊断心理及诊断水平等问题,常常发出一些“可疑癌”的报告。这种无奈之举的报告,临床医生困惑,患者及家属不满意,病理医师尴尬。现将本院2005年-2010年胃粘膜活检中“可疑癌”报告作一个统计分析,并进行一些学习和思考,为今后的病理诊断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从而有效的降低“可疑癌”报告的报告率,更好的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 标签: 胃粘膜活检 可疑癌 沟通 学习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胃粘膜异位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例小肠胃粘膜异位病例,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伊红染色(HE),光镜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组织学上呈疏松水肿样,丰富薄壁海绵样血管,肿瘤细胞多样性,梭形及上皮样细胞多见,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结论小肠胃粘膜异位是一种少见的肠道发育异常性疾病,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增生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病等鉴别。

  • 标签: 小肠 胃粘膜异位
  • 简介:摘要急性胃粘膜出血(acutegastricmucosalbleeding)系指机体遭受到严重创伤后胃粘膜发生广泛糜烂、浅表溃疡等急性损害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AGMB的治疗,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加强预防,祛除病因,改善组织灌流,留置胃管,控制胃液的酸碱度及冰盐水洗胃等。我院自1999年开始使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losec)对134例不同病因的AGMB进行了对照治疗。使用奥美拉唑治疗AGMB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阻断病情进展,在临床应用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胃粘膜出血 奥美拉唑 疗效
  • 简介:1病历介绍.病人黄某,女,45岁。因上腹疼痛饱胀不适20余年,加重伴黑便10天入院。体检:血压19/11kPa,营养良好,体质肥胖,全身检查无异常。化验检查:HB10.8g/L,肝功能正常,大便潜血(++),既往史:12年前曾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胃镜检查:胃体上部后壁有约4cm×6cm半球形肿物,

  • 标签: 巨大脂肪瘤 胃粘膜 病历介绍 黑便 内科保守治疗 痊愈
  • 简介:为研究胃癌前疾病与维生素的关系,我们选择了萎缩性胃炎(22例)、胃溃疡(6例)和球部溃疡(10例)患者,同时测定外周血、胃粘膜组织和胃液中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以正常人(2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及胃液中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正常人,而两种疾病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胃癌与维生素的关系。在癌前疾病期局部组织即已发生变化,因而为指导维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胃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胃粘膜组织 胃液 维生素 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