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省的急性职业中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2月,收集云南省2004至2019年报告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信息,对事件流行病学分布、事件分级、行业特点、毒物种类和中毒原因等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云南省2004至2019年累计报告47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中毒病例562例,死亡51例(病死率为9.07%)。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昆明市和曲靖市,分别为12起(25.53%)和10起(21.28%);以较大级别的事件居多(31起,65.96%),行业主要分布在化工(19起,40.43%)和冶金业(15起,31.91%)。引起中毒最多的毒物是一氧化碳(10起,21.28%)和砷化氢(9起,19.15%),导致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未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或设备效果不好(25起,53.19%)、未制定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15起,31.91%)。结论云南省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病死率较高,应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加强监管。

  • 标签: 中毒 职业暴露 流行病学分布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新发HIV感染者的时空流行特点,为HIV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2004—2017年我国新发HIV感染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2004—2017年HIV发病趋势,季节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SARIMA)模型预测HIV发病率,并使用Arcgis10.2软件观察HIV空间分布。结果Joinpoint最终选择模型为1分段点模型(P=0.87),分段点为2006年。2004—2017年,14年的年平均百分比变化率为14.82(95%CI:11.74~18.02)。最佳SARIMA模型为(0,1,1)(0,1,1)12,可写成(1-B)(1-B12)Xt=εt(1-0.704 74B)(1-0.275 82B12)。剔除季节效应和不规则噪声对HIV的影响后,HIV发病曲线变得更加平滑。我国HIV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以及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和重庆等地)。HIV传播热点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该区域主要为高-高聚集。结论目前中国HIV发病率较高且仍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HIV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和西南地区,形成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区高-高空间聚集性的特点。在今后的防控中,应重点关注这些重点地区。

  • 标签: HIV Joinpoint模型 季节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 描述2004-2019年腾冲市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针对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对防控策略。方法 本研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现住址为腾冲市,2004-2019年新报告HIV/AIDS的病例资料,对HIV/AIDS病例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9年腾冲市HIV筛查1 678 537人次,新确诊报告HIV/AIDS病例3153例,死亡占15.9%(500例),HIV感染者占56.0%(1767例),男女性别比为1.5:l,年龄集中在20-39岁65.9%(2 077例),以汉族为主74.9%(2 362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3.0%(1 708例),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为主占91.8%(2 895例),婚姻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63.2%(1 993例),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3.7%(2 640例),非婚非商业异性接触史为主占61.0%(1 923例),检出途径其他就诊者为主占27.1%(855例);新报告HIV/AIDS病例本国籍和外籍分别为2 340例和813例,本国籍构成比从2004年的84.7%下降至2019年的46.7%,外籍构成比从2004年的15.3%上升至2019年的53.3%。结论 2004-2019年腾冲市新发HIV/AIDS人群主要以男性、青壮年、汉族、低文化程度、农民为主,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非婚非商业异性接触史为主要暴露史,医疗机构的其他就诊者为主要人群,外籍输入性病例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腾冲市艾滋病流行模式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应创新防治策略和干预模式。

  • 标签: 艾滋病 流行病特征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697.05/10万降至3 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 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 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 283.20/10万)与城市(3 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 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 037.01/10万)、中部地区(3 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结论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 标签: 死亡率 趋势 预测 慢性病 老年人群 死因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Poisson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流行性腮腺炎报告事件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2004—202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5 229起,总体呈波动性下降;报告事件总数居前5位的地区是重庆、湖南、贵州、广西、甘肃;报告事件级别以一般事件为主;发生地主要在小学和初中;事件报告较及时,但处置时间较长(最短30 d)。2008年全国开展1剂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后各年报告事件起数未超过2008年水平;实行2剂疫苗接种的北京、上海、天津报告事件数较少;2008—2020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事件数均高于同期实行2剂免疫策略的麻疹、风疹,提示免疫接种对防止疫情暴发产生了一定的效果。2020年流行性腮腺炎突发事件报告数量达到报告以来最低,提示我国在采取严格防范措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同时也预防了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流行。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Poisson回归发现,突发事件的数量与各地年报告发病率和免疫接种策略有关,1剂免疫接种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是2剂地区的3.924~32.284倍。结论接种疫苗是防止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从2020年6月开始实施2剂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的免疫策略,预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量呈进一步下降趋势。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免疫策略 Poisson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04-2018年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后HIV/AIDS贫血发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基于德宏州HIV/AIDS的ART数据库,纳入分析2004-2018年启动ART的HIV/AID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启动ART后HIV/AIDS贫血和中重度贫血新发及其影响因素,用分段混合线性效应模型拟合基线不同贫血状况随访血红蛋白的变化轨迹。结果共8 044例HIV/AIDS纳入分析。基线未患贫血者占78.8%(6 337/8 044)。6 337例基线未患贫血的HIV/AIDS中位随访时间为4.43(P25,P75:1.50,6.71)年,其中1 291例新发贫血和293例新发中重度贫血HIV/AIDS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0.16(P25,P75:0.07,1.99)年、0.48(P25,P75:0.09,2.97)年,贫血和中重度贫血的发病密度分别为4.40/100人年、0.41/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启动ART后HIV/AIDS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女性、傣族和景颇族、基线BMI<18.5 kg/m2、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初始ART方案使用齐多夫定(AZT),发生中重度贫血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傣族、基线BMI<18.5 kg/m2、基线轻度贫血、初始ART方案使用AZT。结论2004-2018年德宏州HIV/AIDS启动ART后贫血的发病风险在某些特征人群中较高,如≥60岁老年人、女性、少数民族、BMI偏低、基线CD4<200个/μl、ART方案使用AZT者。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人群贫血的筛查及其防治措施。

  • 标签: HIV/AIDS 贫血 发病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