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肉毒素治疗斜视的疗效。方法35例患者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电话回访或就医了解到的情况。结果35例患者斜视不同程度减轻,其中5例患者暂时出现眼睑下垂,2例患者出现短暂的重症肌无力。结论A肉毒素注射治疗斜视的同时,配合严密的护理观察,能使治疗安全有效的进行。

  • 标签: A型肉毒素 斜视 注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A肉毒毒素(BTX-A)通过化学去神经作用改变眼外肌张力,当主动肌和拮抗肌组成的眼位平衡系统被打破,结合大脑反馈,可刺激双眼视觉重建,促使眼球恢复正位。BTX-A自1989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斜视至今,已成为儿童斜视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低创伤、麻醉时间短、无瘢痕等优点。本文对BTX-A治疗斜视的历史、注射方式、种类以及在儿童各种类型斜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肉毒杆菌毒素类,A型 斜视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V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V斜视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变化及双眼视觉功能状况。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54例(90%),V征消失48例(80%),获得双眼单视功能者44例(73%)。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效矫正患者外斜视并使之达到功能性治愈。

  • 标签: A-V综合症 V型外斜视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斜肌切断治疗下斜肌亢进的V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斜视12只眼。将下斜肌于外直肌与下直肌间钩出,用两把纹丝钳分别夹住,中间距离5mm,纹丝钳间剪断下斜肌,电凝两断端。术后随访2周至6个月。结果术前V外斜向上方注视比下方注视均大于40棱镜度,双下斜肌亢进+++和++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没有病人注视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结论下斜肌切断治疗下斜肌亢进的V斜视有效。

  • 标签: 下斜肌切断 治疗下斜肌亢进 V型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A 肉毒素注射和手术方法 治疗的斜视患儿家长焦虑情况。 方法 :选取 在我院眼科确诊为斜视并 进行 A 肉毒素注射 治疗的患儿 32 例 设为 A 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在我院眼科确诊为斜视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 33 例设为 B 组。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焦虑情况。 结果: 采取 A 肉毒素注射治疗的患儿的父母 SAS 总得分为( 55.19±9.17 ),采取手术方法治疗的患儿父母 SAS 总得分为(

  • 标签: 斜视 A 型肉毒杆菌毒素 家长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治疗伴上斜肌亢进(SOOA)的A斜视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因A斜视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21例(排除单眼SOOA的A斜视、Brown综合征和Helveston综合征),其中A斜视19例,A斜视2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4±9)岁。对手术前后A征的大小、眼球客观旋转程度、SOOA程度以及双眼视觉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6±17)个月(12~109个月),20例患者水平斜视经1次手术矫正至正位,水平斜视度数在±10三棱镜度(PD)之内;1例内斜视患者术后水平斜视度数>+15 PD。21例患者A征均消失,由术前(23.81±9.47)PD矫正为(0.90±3.59)PD(t=11.29,P<0.01),矫正量为(23.52±9.68)PD。眼球客观旋转度数术前为3.18°±3.26°,术后为-4.81°±4.1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1),旋转矫正量为7.95°±3.88°,无一例患者出现旋转复视。42只眼术前、术后SOOA程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0(2.0)、0.0(1.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8,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斜肌腱缝线实际延长量与术前SOOA程度有相关性(r=0.47,P<0.01),但与术前眼球客观旋转程度无相关性(P=0.88)。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缝线延长量=2.71×术前SOOA程度(t=27.93,P<0.01)。结论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对A征、眼球内旋及SOOA有明显改善,远期无旋转复视及V征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斜肌减弱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53-858)

  • 标签: 斜视 眼外科手术 A型斜视 上斜肌 肌腱缝线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肉毒毒素用于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为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A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A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使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B组。结果:治疗前以及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眼内肌注射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内直肌痉挛,并且能够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能够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奠定良好的手术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麻痹性内斜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曾遇到一些4~5岁患斜视的幼儿,由于职业的责任感驱使我不得不追问他们的家长,为什么不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治疗?家长常回答:“孩子小,现在不影响吃、喝,长大后再说”。也有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会说:“孩子还小,长大后再动手术吧”,或者说:“孩子长大后眼睛自然就正位了,现在不需治疗”。这些回答对吗?让我们从眼睛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发育的角度看,以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 标签: 外斜视 视觉发育 视觉生理 治疗 长大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AAO)发布了《成人斜视临床指南》(PPP),基于循证医学的最佳临床证据为成人斜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目前最佳的指导意见。2019版斜视指南中对成人斜视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融入近年来成人斜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更新。本文就2019版斜视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主要解读更新内容。

  • 标签: 斜视,成人/生理病理 医生实践指南 最佳临床实践 美国眼科学会 指南解读
  • 简介:两眼仅有偏斜倾向而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使斜视不显,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之隐斜视。隐斜视是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一旦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或失去控制(如在过度使用目力或精神疲劳时),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因此,隐斜视与显斜视之间,只是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的区别。

  • 标签: 隐斜视 眼位偏斜 检查 双眼单视 融合功能 精神疲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小儿斜视的疗效。方法此次选取40例斜视患儿进行研究,均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过治疗,分为两组研究,对照组20例常规肉眼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实验组20例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8d后,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95.0%,对照组75.0%。且实验组仅1例(5.0%)出现并发症,对照组3例(15.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小儿斜视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采用。

  • 标签: 显微镜 斜视矫正术 小儿斜视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内斜视<+5△;NDD<5△。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4.2△、-25.8△±3.7△下降至-1.4△±4.6△、-0.1△±4.1△,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72,P<0.001;t=32.54,P<0.001)。各组术后NDD(A组1.8△±1.9△,B组0.8△±2.1△,C组0.9△±2.5△)均较术前(A组10.0△±0△,B组11.2△±1.5△,C组13.3△±2.2△)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01;t=17.2,P<0.001;t=13.6,P<0.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1.9△、10.3△±2.5△、12.4△±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P<0.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t=5.32,P<0.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外直肌斜形后退手术 远近斜视度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常规斜视矫正术的ⅢACCE患者31例,年龄14~39岁。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双眼的屈光度、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术中测得的内直肌附着点、术前与术后的斜视度、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等资料,随访时间6~12(7.4±2.6)个月。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范围的差异,采用传统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远立体视的变化,采用增强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31例ⅢAACE患者中,高度近视3例(10%),中度近视25例(81%),低度近视2例(6%),正视1例(3%)。所有患者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为(6~10) (7.8±1.1)h,内直肌附着点距离角膜缘的平均距离为(4.9±0.1)mm。术前患者看近(33 c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35 PD,看远(6 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40 P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6,P=0.00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时,术后患者看近与看远的斜视度的中位数均为0 P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斜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Z=-4.865,均P<0.001)。患者术前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4°,术后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9,P=0.002)。与术前相比,术后有16例(84%)患者恢复了远立体视,19例(95%)患者恢复了近立体视功能,术前与术后的远立体视功能(χ2=14.063,P<0.001)、近立体视功能(χ2=24.00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内直肌附着点靠前、中度近视可能是ⅢACCE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按照常规手术量行斜视矫正术能有效改善ⅢACCE患者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近立体视。

  • 标签: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手术 融合功能 立体视
  • 简介:斜视”是指人或动物用眼睛斜着看,在上古(包括先秦两汉)汉语中,人们用10个词项、三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义位。通过对“斜视”概念场各成员在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上古前期未出现)的使用情况的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后期存在消长更替等变化情况。变化的原因有主体方面的,也有语言方面的。

  • 标签: 上古 斜视 概念场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