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4—2019年杭州地区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血凝素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9月间杭州地区流感样病例10 481例,用实时RT-PCR法检测乙型流感病毒,同时选取部分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样本,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A和N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发现自2014年以来,杭州地区每年都有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其中5~14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最高。2014—2019年,杭州地区流行的Victoria系乙型流感病毒都属于V1A进化簇,而Yamagata系乙型流感病毒都属于Y3进化簇。HA和NA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4.67%~100.00%和97.13%~100.00%,并在多个抗原位点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重排株。结论乙型流感病毒在杭州地区流感流行中影响显著。2014—2019年,杭州地区乙型流感病毒出现了抗原变异和基因重排,流行株和疫苗株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但目前并未发现耐药株的出现和流行。

  • 标签: 乙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 遗传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280免疫吸附治疗炎性肌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72例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了HA280免疫吸附治疗(免疫吸附组),50例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ANA、肌炎特异性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炎症指标(ESR、CRP、铁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肺部影像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HA280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非特异性肌炎的临床好转率免疫吸附组(89%,16/18)高于对照组(58%,22/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9,P<0.05)。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清除患者的ANA[对照组平均等级39.41,吸附组平均等级28.38,Z=-2.51,P=0.01];且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的ESR[对照组24(22)mm/1 h,免疫吸附组10(7)mm/1 h,Z=-3.0,P=0.003];肌酶[对照组717(1 564)U/L,免疫吸附组126(432)U/L,Z=3.09,P<0.01]和IgG[对照组11(5)g/L,免疫吸附组9(2)g/L,Z=-4.8,P=0.001)]、IgM[对照组0.9(0.4)g/L,免疫吸附组1.2(0.8)g/L,Z=-2.0,P=0.05]。随访3个月后复查患者肺部高分辨CT,影像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对照组61%(27/44),免疫吸附组89%(17/1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A280免疫吸附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炎性肌病患者的自身抗体,降低患者肌酶学、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改善部分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HA280免疫吸附治疗为炎性肌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免疫吸附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超声作为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提高结节的诊断准确度尤为重要。TI-RADS 4类结节属于可疑恶性结节,仅依靠常规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影像与报告系统分类标准诊断存在局限性。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的出现使得诊断准确性较大提升。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对现阶段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TI-RADS 4类结节诊断的研究进行总结与概述。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甲状腺影像与报告系统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1Cr18Ni9Ti不锈钢因其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在电力及石油化工行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需要耐酸及耐高温管道中应用较广。因其介质多为易燃、易爆及有毒物,且压力较高,因此,对焊接质量要求很高。以往我们对于1Cr18Ni9Ti不锈钢厚壁管均采用TIG焊或手工电弧焊焊接,前者效率低,成本高,后者质量难以保证且效率低。为即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TIG内外填丝法打底,MAG焊填充及盖面。经查阅有关资料及反复试验后,效果良好,质量效率都得到了保证,值得向大家推荐。

  • 标签: 全位置焊 充氩 TIG焊 MAG焊 混合气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南京地区2014—2016年流行的甲型H3N2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tin,HA)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掌握HA基因的位点突变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于2014—2016年流感监测样本H3N2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根据时间段随机选取27株,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纯化,吸取病毒培养液提取病毒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病毒HA基因全长并测序,掌握HA序列特征,对其遗传进化特点、重要功能位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27株H3N2型流感毒株HA基因核苷酸长度为1 701 bp,编码566个氨基酸;与同年WHO推荐疫苗株序列同源性高达97.9-99.5%。进化分析表明,2014-2016年南京流行株在进化树上分属两个分支,实现了从3C.3a到3C.2a基因型的转变,目前以3C.2a基因型流行为主;不同年份的南京分离株多个抗原表位上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结论2014—2016年南京地区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同源性高,疫苗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HA基因抗原位点变异快,分子遗传进化活跃,有必要对病毒HA基因的分子特征进行持续监测,为下一个流感病毒流行季H3N2型的防控做好准备。

  • 标签: 甲型H3N2型流感病毒 HA基因 遗传进化 抗原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核转录因子kappaB(NF-кB)、透明质酸(HA)水平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79例s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询问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NF-кB、HA水平,分析血清NF-кB、HA水平预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价值。结果79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21例(26.58%)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NF-кB、H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F-кB、HA过表达均是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当血清NF-кB、HA的cut-off值分别取0.265 mmol/L、324.300 ng/ml时,可获得sICH患者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最佳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0.878,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存在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血清NF-кB、HA过表达有关,未来可考虑通过检测血清NF-кB、HA水平,指导早期预后不良风险评估,可对早期合理干预及改善sICH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 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 核转录因子kappaB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在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分离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血凝抑制试验,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分离的84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并对其中65株病毒的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上海市主要流行6B.1分支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少数流行株属于6B.2分支。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毒株中97.62%为疫苗株A/Michigan/45/2015鸡胚株的类似株;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6B.1分支毒株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的同源性为97.1%~98.8%,与WHO推荐的2019-2020年度的疫苗株A/Brisbane/02/2018的同源性为97.5%~99.4%;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蛋白主要发生了15个位点改变,其中S91R、S181T及T202I位点变异分别涉及到Cb区、Sa区及Sb区3个抗原决定簇,提示病毒发生了抗原漂移。结论本监测年度上海市流行的绝大部分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与WHO推荐的疫苗组分匹配性良好,但HA基因与其编码的氨基酸持续变异,应继续病毒变异监测,为疫苗筛选提供有效的数据。

  • 标签: 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辽宁省2017—2019年抗原性发生改变的甲型H1N1流感毒株进行耐药性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分析,了解其耐药性及抗原性变化情况,为流感的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75株甲型H1N1流感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将低反应株进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及HA基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参考株的低反应株32株,经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性分析,10株毒株对NA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敏感性降低。部分毒株HA蛋白中涉及抗原决定簇Sa和Ca1的多个位点发生突变。8株毒株糖基化位点与当年疫苗参考株存在差异。检出1株毒株位于220环的氨基酸位点发生R222K的突变,提示蛋白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能力改变。结论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对于病毒的致病性及传播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关注其发生改变的毒株,对流感病毒的及时防控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及指导作用。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耐药性分析 抗原性分析 H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对患者肝功能及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P<0.05。治疗后,两组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AST、AL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层粘连蛋白(LN)、HA、PC-Ⅲ、Ⅳ-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LN、HA、PC-Ⅲ、IV-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均升高,CD8+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状态,缓解肝纤维化,安全有效。

  • 标签: 恩替卡韦 复方甘草酸苷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功能 透明质酸 Ⅳ-型胶原 Ⅲ型前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