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近年来,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总共30例SJS的治疗,其中2002年-2005年共计13例患儿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简称激素组),2008年-2012年共计17例患儿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简称IVIG组),从热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激素组激素应用后热退时间为2.69±0.83d,IVIG组热退时间为1.61±0.7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30±14.81d,IVIG组为11.88±7.4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死亡率为23%,IVIG组为5.9%。IVIG组(29.4%)并发症亦低于激素组(46.1%)。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 标签: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联合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损伤,已成为最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脏病,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部分患儿发生IVIG无应答,提高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风险。故提早预测IVIG无应答并给予加强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文就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预测模型进行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IVIG无应答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IVIG治疗手足口病重症2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2期患儿脑脊液检测压力增高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5例。在综合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只使用甘露醇,治疗组使用甘露醇和IVIG。结果治疗组惊动消失、退热、白细胞正常、住院日等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甘露醇联合IVIG治疗手足口病重症2期治疗效果明显,较单纯应用甘露醇好。

  • 标签: IVIG 甘露醇 手足口病 重症2期
  • 简介: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lesion,CAL)如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上海地区1998至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 IVIG 并发 小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1、观察中医分期治疗能否降低川崎病IVIG无反应病例的发生率;2、中药治疗能否替代第二剂IVIG或糖皮质激素。方法1、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三家医院的142例川崎病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IVIG+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银翘散(病程5天内卫气同病期)、清营汤(病程6-10天气营两燔期)、沙参麦冬汤加减(病程11-21天气阴两伤期)”施治,比较两组IVIG无反应病例数以及临床效果;2、对于IVIG无反应病例,治疗组继续应用中药清营汤加减治疗3天;对照组用第二剂IVIG或加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mg/kg.d×3天)治疗。结果1、治疗组IV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4.3%(3/70),对照组IV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11.1%(8/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2、治疗组3例中有2例无需应用第二剂IVIG,1例服中药1天后仍发热家属强烈应用第二剂IVIG后热退;对照组8例中6例用第二剂IVIG后热退,2例加用甲泼尼龙后热退。结论1、中医分期论治能明显降低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2、对于IVIG无反应型KD,中药(清营汤加减)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第二剂IVIG,但由于观察的病例数少,能否替代第二剂IVIG或糖皮质激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中医分期论治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 疗效观察
  • 作者: 李志颖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15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2019年12月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邮编:530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药疹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静脉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我院住院患者中,有多人出现重症药疹,其中60例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患者均系2015年6月-2019年6月入院。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单纯治疗,观察组加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副作用总发生率分别为3.33%、26.67%,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恶心症状,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情况(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退烧更快,药疹消退时间提前(P<0.05)。结论:在重症药疹患者治疗中,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联合静脉注射方式,有效缩短患者皮疹消退时间,快速退烧,加快患者恢复且副作用小。

  • 标签: 重症药疹 免疫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溶血者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以我院门诊部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84例溶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患儿分为一般、观察两组,其中一般组42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加用IVIG),对用药前后患者血清中总血红素水平变化进行检查记录,同时检测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用药后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一般组,P<0.05;治疗后7天免疫功能指标CD4+、IgG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一般组,P<0.05。结论临床对新生儿溶血者以IVIG治疗,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免疫因子IgG、CD4+水平会升高。

  • 标签: 细胞免疫 溶血 IVIG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给有利巴韦林、维生素C、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IVIG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免疫状况以及整体疗效。结果通过不同的治疗之后,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77.78%),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各项免疫制表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大剂量IVIG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优化患儿的免疫系统,并且消除各项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患儿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ECs、EMPs及IL-6、TNF-α的水平,同时在疾病各个时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动态监测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情况。根据研究对象对IVIG敏感程度,选取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18例IVIG敏感型川崎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病程中出现CALs与否分为CALs组5例、NCALs组4例,总结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CECs、EMPs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CECs、EM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在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略低于急性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以上指标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观察组CEC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691,P<0.01;r=0.584,P<0.01);观察组EMPs与IL-6、TNF-α呈正相关(r=0.714,P<0.01;r=0.799,P<0.01)。(4)观察组中CALs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CECs、EMPs、IL-6、TNF-α水平均高于同期NCA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两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CECs、EMPs水平变化与全身中小血管炎密切相关,考虑外周静脉血CECs、EMPs检测可能有助于对川崎病患者出现IVIG不敏感的早期预测,有助于对IVIG不敏感型川崎病患者疗效评估及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判断。

  • 标签: 川崎病 IVIG不敏感 循环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微粒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BO溶血病新生儿,共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和给药方式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给予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疗,乙组给予两次低剂量的IVIG治疗,丙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安慰剂进行治疗,比较三组进行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的时间,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疗、黄疸消退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甲组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过程中,进行单次高剂量的IVIG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省治疗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获得显著的降低,进而有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静脉输注 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 不同给药方式 新生儿ABO溶血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生儿败血症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入院时间单双号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9月-2022年10月期间接收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8例作为评估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基础组与试验组,每组24例。基础组提供美罗培南治疗,试验组联合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比两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试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美罗培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治疗,可切实改善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进一步推广于临床中。

  • 标签: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美罗培南 新生儿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川崎病采用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21.1-2023.1期间我院收治5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以双盲法分组,基础组(n=25,阿司匹林联合IVIG)、联合组(n=25,双嘧达莫联合IVIG及阿司匹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

  • 标签: 双嘧达莫 IVIG 阿司匹林 儿童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