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检测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检出的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高活性β内酰胺检测,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株药敏试验结果、高活性β内酰胺检测结果及β-内酰胺阳性与阴性菌株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检出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的28株,阳性率为21.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氨曲南的耐药性均>40.0%,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0.0%;β-内酰胺阳性与阴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对耐药菌株进行高活性β内酰胺检测,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高活性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 标签: 肠杆菌科 蒙特卡洛法 碳青霉烯类药物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 标签: 肠杆菌科 蒙特卡洛法 碳青霉烯类药物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对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采用培门冬酶治疗后静默失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9岁3个月,ALL晚期骨髓复发,使用产自大肠杆菌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培门冬酶化疗后因未出现预期的不良反应,如高血氨、低纤维蛋白原、低抗凝血酶Ⅲ(ATⅢ)等,进一步检测血浆门冬酰胺(ASN)浓度未达到耗竭标准,门冬酰胺活性为64.5 U/L,诊断为静默失活。更换为产自欧文菌的门冬酰胺治疗后,患儿ATⅢ最低降至33%,纤维蛋白原最低降至1.20 g/L,高血氨、ASN降低,门冬酰胺活性为1 813.0 U/L,提示更换剂型治疗有效。临床医师应警惕门冬酰胺静默失活的发生,使用门冬酰胺治疗的患儿应监测门冬酰胺活性;在无条件检测酶活性的时候,密切监测有无高血氨、凝血功能紊乱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对门冬酰胺静默失活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门冬酰胺酶 静默失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在我院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之间,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由于使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其中有57例患者是自身患有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71.25%;5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6.25%;8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消化系统感染的疾病,消化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10.00%;3例患者是自身存在手术或者外伤导致的感染,手术或者外伤导致的感染患者占比为3.75%;1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淋巴结炎的疾病,淋巴结炎患者占比为1.25%;2例患者是自身患有妇科感染的疾病,妇科感染患者占比为2.50%;3例患者患有口腔感染的疾病,口腔感染患者占比为3.75%;1例患者患者患有肿瘤合并感染的疾病,肿瘤合并感染患者占比为1.25%。在80例由于使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其中有60例患者是使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占比为75.00%。剩余20例患者是使用了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了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占比为25.00%。结论: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了呼吸系统感染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病因,而在含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中最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此临床在对患者用药时可以尽量规避以上情况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感染 头孢菌素
  • 简介:摘要:为评估杂质对己内酰胺产品质量的影响,向精制己内酰胺中添加芳香胺类、酮类、醚类、肟类和己内酰胺同系物等10种杂质,考察不同含量杂质对己内酰胺挥发性碱含量、色度、290nm波长处吸光度、酸碱度、高锰酸钾吸收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芳香胺类杂质对5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痕量芳香胺类化合物的存在会导致己内酰胺产品质量不合格;2-甲氧基环己酮和2,3-环氧环己酮在己内酰胺中的含量增加,将导致挥发性碱含量、290nm吸光度以及高锰酸钾吸收值升高,影响产品质量;痕量己内酰亚胺甲醚将导致己内酰胺产品碱度不合格,其质量分数每增加25μg/g,碱度约升高0.1mmol/lkg;环己酮肟对己内酰胺的挥发性碱含量和高锰酸钾吸收值有微弱影响;N-甲基己内酰胺对己内酰胺各指标均无影响。

  • 标签: 己内酰胺 挥发性碱 产品质量
  • 简介:摘要A族β-溶血性链球菌(酿脓链球菌,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始终未设定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和耐药的折点,并且推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GAS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却有不少报道中出现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率、耐药率,且大多来自国内研究和国内主要耐药监测网。回顾国内外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谓“中介”或“耐药”的报道,发现存在诸多疑问,如这些菌株并非真正的“耐药”,而是否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而青霉素敏感性降低菌株是否携带青霉素结合蛋白2X突变基因,这些疑问均未得到确切证实。通过本文,以期广大临床医生、药学和微生物学工作者关注GAS及其耐药问题。

  • 标签: A族溶血性链球菌 β内酰胺类 抗菌药 耐药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对细菌性肺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80例因细菌性肺炎到我院住院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儿采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儿采取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进行治疗设为试验组,每组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探讨进行探讨。方法:以入院就诊先后顺序的方式,选取到我院诊治的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60例。之后将其分成两个组别,一组患儿采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常规组,另一组患儿采取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每组各30例患儿,之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评估,并探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结果:针对研究期间的相关数据实施对比评估,可以掌握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细菌性肺炎患儿的治疗工作中,应采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所以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阿奇霉素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β-内酰胺类头孢及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统计对患者的使用药物具体类型,并观察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 5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88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6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57例患者使用头孢西丁,4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7例患者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3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33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地嗪,29例患者使用氨芐西林胶囊,2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氨曲南。出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为5.20%(26例)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需要谨慎的对患者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 标签: β-内酰胺类头孢 青霉素 临床应用 合理用药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2(GLS2)对肝胆管癌细胞5-氟尿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IMER数据库检索GLS2在泛癌中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一步验证GLS2在胆管癌组织(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GLS2和P-糖蛋白(MDR1)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相关性。运用pcDNA过表达RBE细胞株GLS2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化疗敏感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在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GLS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42±1.20比1.71±0.83,t=2.974,P<0.05),并且GLS2表达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数量、有无包膜、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糖类抗原19-9明显有关(χ2=6.17、5.84、7.15、8.24、8.21,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GLS2表达与MDR1表达明显负相关(r=-0.536,P<0.05)。过表达RBE细胞GLS2表达可下调MDR1表达(0.90±0.12比0.22±0.21,t=3.213,P<0.05),并提高RBE细胞对5-Fu化疗敏感性。结论GLS2通过介导MDR1表达提高肝胆管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并且GLS2的表达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恶性表型显著相关。

  • 标签: 肝胆管细胞癌 谷氨酰胺酶2 多药耐药基因1 5-氟尿嘧啶 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应用培门冬酶及左旋门冬酰胺的实验室指标与效果。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取样67例,随机分组,行培门冬酶治疗(n=34,P组)和左旋门冬酰胺治疗(n=33,L组),观察过敏反应情况,比较实验室指标,据此分析疗效。结果:经治疗,P组BUN、ALT比L组高,ALb、TP比L组低,有统计学意义。其余DBil、TT、Fbg、TBil、PT、APTT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L组风团样皮疹发生率12.12%,比P组0.00%高,P组11.76%并发急性胰腺炎,比L组0.00%高,有统计学意义,L组胃肠道反应率15.15%与P组17.65%相近,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均可影响患儿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其中,培门冬酶可明显升高尿素氮指标,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氰基和氰基苯胺是二酰胺杀虫剂,它们的目标是鱼的丝状受体。鱼的NiTi受体是钙离子释放的重要通道。二酰胺杀虫剂作用于昆虫,迫使鱼类的尼廷受体打开,导致细胞质钙离子流失,浓度升高,导致昆虫肌肉收缩功能瘫痪,使昆虫停止进食,最后导致昆虫死亡。氯苯那普利和氯那普利的作用时间长,毒性极低,安全性高,对蜜蜂、鱼类、天敌、人和动物、鸟类等也非常安全。栋它们主要对胃有毒,对害虫有接触性致命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溴氰虫酰胺和氯硝苯地平对甲霜灵的毒性作用。

  • 标签: 黑胸散白蚁 溴氰虫酰胺 毒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直肠腺瘤癌变患者通过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9年5月到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直肠腺瘤癌变患者,共计80例,按照双盲法对患者随机分组。其中给予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40例患者为参照组,给予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比较两组的手术各项指标,研究组均好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直肠腺瘤癌变患者通过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可以有效减轻对患者的创伤,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问题,从而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直肠腺瘤癌变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神经酰胺作为结构骨架可构成各种复杂鞘脂,是脂毒性发挥作用的核心鞘脂代谢物。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肠源神经酰胺在多种代谢性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激活不同组织和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内质网稳态失调及炎性反应机制等影响疾病进程。肠组织能够直接感知肠道微环境变化(如饮食结构变化、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改变等),响应多种不同的信号刺激(如胆汁酸、低氧和炎性反应信号等),激活包括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等信号调节通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控神经酰胺代谢。因此,深入探究肠源神经酰胺对不同代谢性疾病发展过程的影响,将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源神经酰胺 代谢性疾病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缺氧诱导因子-2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和内毒素耐受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消化酶CD38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THP-1细胞采用100 ng/ml LPS处理不同时间(1、3、6、9、12和24 h),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分别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与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mRNA及CD38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变化。(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THP-1细胞加入100 ng/ml LPS处理24 h建立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以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加入LPS(100 ng/ml)刺激3 h,定量PCR检测IL-6和TNF mRNA水平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②模型组和空白组细胞分别用LPS刺激12 h,采用定量PCR检测刺激前及刺激12 h时CD38 mRNA的表达;用LPS刺激1和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刺激前及刺激后1、6 h时CD38蛋白的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各LPS刺激时间点IL-6与TNF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自LPS刺激3 h始,CD38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S刺激3 h时CD38 mRNA:2.27±0.03与1.00±0.18;CD38蛋白:1.47±0.14与1.00±0.16,P值均<0.05)。(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确定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模型组IL-6和TNF mRNA水平低于空白组(P值均<0.05),提示建模成功。②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前(14.18±1.19与1.00±0.13,t=19.007)和LPS刺激12 h(28.33±3.98与7.61±0.88,t=8.803),CD38蛋白在LPS刺激前(1.54±0.06与1.00±0.10,t=7.796)、LPS刺激1 h(1.59±0.09与1.07±0.17,t=4.721)和6 h(2.48±0.09与1.43±0.12,t=12.233)升高;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12 h、CD38蛋白在LPS刺激6 h时分别高于同组LPS刺激前(P值均<0.05)。结论正常与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水平均升高,CD38是NAD+消化酶,间接反映免疫抑制期间单核细胞再感染时NAD+水平变化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CD38能否作为新生儿脓毒症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脓毒症 NAD 膜糖蛋白类 ADP核糖基环化酶1 脂多糖类 THP-1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杀虫剂,因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的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杀除植物上的害虫,尤其是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杀除效果更强,保护农作物。同时其药效时间特别长,不仅不会损伤害虫之外的其他动物,而且还不伤害环境,能够与其他农药一同使用,所以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应用非常广泛,对其中间体合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农药中间体 合成研究
  • 作者: 贺飞 梁锌 梅志红 李国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统计室,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环磷酰胺(CTX)相关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乳腺癌患者应用CTX后出现重度低钠血症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1月26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CTX用药指征、CTX用法用量、应用CTX至发生低钠血症时间(潜伏期)以及重度低钠血症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4例,男性4例,女性30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22例(乳腺癌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肾小球肾炎3例,硬皮病2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例。34例患者中,31例静脉应用CTX者中有22、8、1例患者分别在第1、2、7剂次用药后发生重度低钠血症,其中27例有潜伏期记录,为用药后3~96 h(中位时间24 h),25例潜伏期≤48 h;3例口服用药者潜伏期分别为1、21和30 d。34例患者血钠最低值为102~124 mmol/L,<120 mmol/L者30例(88.2%);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20例)、恶心、呕吐(17例)和癫痫样发作(15例);22例(64.7%)给予CTX前后短时间内进行了水化补液,1例未行水化补液,11例无相关描述。出现重度低钠血症后,34例患者均停止CTX治疗,经补钠、限水等处理,血钠在停药后8 h~24 d(中位时间48 h)恢复正常,5 d内恢复正常者27例(79.4%),其中1例血钠恢复正常后仍处于昏迷状态,1周后诊断为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结论CTX相关重度低钠血症多发生于静脉用药后48 h内,口服用药者潜伏期延长;易发生于用药前后短时间内大量水化补液者。停用CTX并补钠、限水,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低钠血症 环磷酰胺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就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了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实验,总结出乙二胺四乙酸用量、氧的阻隔、聚合时间、PH值、丙烯酸和丙烯酰胺配比等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并且阐述了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的应用和结构性能。

  • 标签: 阴离子 聚丙烯酰胺 合成 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