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的患者中选出120例,根据我国中医证候诊疗标准和观察标准对患者的证候特征进行研究和分类。结果120例患者共具有5类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其中湿热中阻证患者共74例、脾虚气滞证患者共22例、瘀血内阻证患者共14例、湿困脾胃证患者共8例、肝肾阴虚证患者共2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精神疲惫、腹胀便溏、双眼发黄、口干发苦、失眠多梦、舌苔黄腻或层厚、脉象呈弦或滑。结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主要是由于湿热之毒入体所引起的,发病位置在脾胃,久病而血瘀,伤及肝脏,引发体内阴阳失调,需对症下药。

  • 标签: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 中医证候 特征 分类
  • 简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型,表现为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阳性、HBeAg阴性伴或不伴HbeAb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肝组织学活动性炎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广,世界各地流行率差异性较大.据报道,地中海地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占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的33%,亚太地区占15%,美国和北欧占14%[1].我国也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Chan等[2]报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香港流行率为6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快,易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治疗困难.本文就国内有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该院78例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两组均为39例。其中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则采用α干扰素进行干预治疗,并分析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A组治疗疗效优于B组,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不良症状,提升治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e抗原阴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Ag)、e抗原(HBeAg)与其DNA的检出关系。方法对68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PreS1-Ag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HBeAg用化学发光检测,乙肝DNA(HBV-DNA)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PCR)法检测。结果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82.98%,而HBeAg阳性率为36.17%;在PreS1-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为95.4%,而HBe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45.9%。结论PreS1-Ag、HBeAg和HBV-DNA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行联合检测能准确地反应出病毒的复制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 标签: 乙肝前S1抗原 e抗原 乙肝D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 抗原 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基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单药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α干扰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α干扰素联合加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单药组疗效,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进行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治疗时,采取α干扰素联合加拉米夫定治疗,能有效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治疗水平,获得理想的效果。

  • 标签: &alpha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并应用拉米夫丁对其中33例病人治疗6月,观察其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HBV-DNA、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178例共检出65例携带乙肝病毒者,总体阳性率5.52%;男22例,女43例。肝功能异常率43.08%。拉米夫丁应用1月HBV-DNA转阴率96.97%,应用6月可改善治疗组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拉米夫丁可以迅速降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的滴度,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

  • 标签: 肝炎 乙型 表面抗原 阴性 肝炎病毒 拉米夫丁
  • 简介:目的:探索防止慢性乙肝HBeAg阴性病毒复制患者复发及肝硬化的有效途径。方法:慢性乙肝,HBeAg阴性,病毒复制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二组,通过肝细胞膜保护剂(益肝灵)治疗和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对照80例,肝功能恢复正常,及HBV—DNA阴转后,即停止用药,治疗组继续服用益肝灵药治疗半年,随访五年,统计两组患者肝炎复发率和肝硬化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肝炎复发17.5%(14/80)肝硬化2.5%(2/80);对照组,乙肝复发70%(56/80),肝硬化15%(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肝HBcAg阴性,病毒复制病例的治疗,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及HBV—DVA阴转后,采用益肝灵延长治疗半年可以有效防止肝炎复发及肝硬化的发生。

  • 标签: 慢性乙肝 HBEAG阴性 病毒复制
  • 简介:摘要强效、低耐药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的应用已明显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NAs治疗的停药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围绕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能否停药,停药后的复发率、预测因素,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NAs治疗停药后患者的病毒学和临床的复发率较高,而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较低。NAs的有限疗程可能使40%~50%的患者避免长期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RNA和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 related antigen,HBcrAg)等的定量检测可作为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停药的参考或候选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核苷(酸)类似物 停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讨拉米呋啶对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治疗疗效的比较。本案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36例,HBeAg阴性24例,经拉米呋啶100mg/d治疗1年,HBeAg阳性组HBV-DNA转阴率为77.8%,ALT复常率为72.2%,HBeAg阴性组HBV-DNA转阴率为83.3%,ALT复常率为75%,经方差分析两组数据,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示拉米呋啶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和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同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拉米呋啶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分析e抗原定量与HBV-DNA及ALT的相关性,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对226例乙肝患者血清e抗原和HBVDNA及ALT进行测定,并按e抗原测定结果分成5组。结果①乙肝患者血清e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呈等级相关,(相关系数0.514,P〈0.001),并且e抗原在0.03~3.75NCU/ml之间HBV-DNA含量随e抗原定量的升高而升高,而e抗原定量在3.75NCU/ml以上时与HBV-DNA含量关系不大(Ⅳ组与V组比较P〉0.05);②e抗原定量与ALT水平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e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情况,但e抗原定量不能代替肝功能的检测,只有同时检测e抗原定量和ALT水平才能为判断HBV感染、复制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e抗原定量 HBV-DN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治疗疗效的比较。方法本案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38例,HBeAg阴性22例,均予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48周。结果经48周治疗后,HBeAg阳性组HBV-DNA转阴率为44.7%,ALT复常率为60.5%,HBeAg阴性组HBV-DNA转阴率为40.9%,ALT复常率为54.5%,经方差分析两组数据,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和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同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阴性[HBeAg(+)/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以探索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CT)在判断CHB肝病进展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7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或轻度升高[< 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经改良Scheuer评分的HBeAg(+)/HBeAg(-) CHB住院患者,分为轻度肝病组(M组,131例,改良Scheuer评分<G2S2)和进展肝病组(A组,276例,改良Scheuer评分≥G2和/或S2);亚组分为: HBeAg(+)-M组、HBeAg(-)-M组、HBeAg(+)-A组、HBeAg(-)-A组。回顾性分析ICG-R15与各组间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对数据采用t检验、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临床基本特征:407例血清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中HBeAg(+) CHB 171例,HBeAg(-) CHB 236例;HBeAg(+) CHB患者血清HBV DNA基线均值[(6.06±1.95)log10IU/ml]高于HBeAg(-) CHB[(3.60±1.37)log10IU/ml,P=0.000]。纳入患者ICG-R15检测特征: (1)ICG-R15基线均值在HBeAg(+) CHB和HBeAg(-) CHB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10%);(2)ICG-R15基线均值在各亚组间比较显示,HBeAg(+)-A组/HBeAg(-)-A组患者分别高于HBeAg(+)-M组/HBeAg(-)-M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48)。纳入患者ICG-R15与改良Scheuer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ICG-R15与HBeAg(+)/HBeAg(-) CHB两组患者改良Scheuer评分中炎症活动分级(G)均分别呈弱正相关性(r=0.237, P=0.002;r=0.244, P=0.000);(2)ICG-R15与HBeAg(+)/HBeAg(-) CHB两组患者改良Scheuer评分中纤维化分期(S)均分别呈弱正相关性(r=0.254, P=0.001;r=0.225, P=0.001)。ICG-R15对纳入患者肝组织学进展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当ICG-R15截断值取5.1%时,基于ICG-R15预测HBeAg(+)/HBeAg(-) CHB患者M组进展至A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01(P=0.001)。结论ICG-R15与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肝组织改良Scheuer评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ICG-R15的截断值为10%时不能准确反映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有效肝细胞储备功能;ICG-R15的截断值前移为4.0%~5.0%时可能具有对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HBeAg(-) CHB患者肝病进展至改良Scheuer评分≥G2和/或≥S2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转氨酶 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 改良Scheuer评分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染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人群初筛乙肝携带者以及血液制品乙肝病毒检测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常用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最常用的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总结如下。

  • 标签: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病毒DNA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肝硬化患者128例,分别运用普通PCR技术和磁珠法高敏感试剂盒检测HBVDNA阳性率。结果普通荧光定量检测HBVDNA阳性时未抗病毒治疗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抗病毒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HBVDNA总检出率在抗病毒组与未抗病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当常规检测不能再检出HBVDNA时,建议采用高敏感的方法确定患者是否还存在低水平的HBVDNA复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抗原阴性 肝硬化 血清病毒DN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6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3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12周和24周的HBeAg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12周和24周阴转率以及ALT变化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替比夫定 e 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