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了"。我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我七十年,主要说是后35年,也就是我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我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舍利,一直是僧俗两界共同讨论热门话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其中深层知识,以及其流传历史演变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讨论仅限于表层热闹而已,难以深入。关于舍利失窃、仿制和宗门公案对舍利借用等常是学界忽视问题。运用史料与考古发现作一较为深入论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舍利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与作用。

  • 标签: 舍利 失窃 赝品 公案
  • 简介:经道家后学更革,《老子》第十九章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区分,《老子》以更深远自然之仁来反观人为之仁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消解,而是一个重要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枢纽。

  • 标签: 老子 自然与人为
  • 简介:在古代丛林里,吃茶与禅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就是最好表示。不过严格说来,吃茶只是引发禅机媒介或工具,而非禅机本身。由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引出杨岐方会禅师"且坐吃茶"机缘,并借用南泉普愿"泼残茶"机锋,说明佛法体悟之道,在于生活日用,要善于把握其中"火候",届时灵光一闪,打破漆桶,进入圣流,否则,就会错失机缘。借辨析"文殊与无著吃茶"典故指出吃茶作用,只在提起一个话头,倘若行者毫不犹豫,直下承担,即为法门龙象。要不然,只会在佛法外围兜圈子,一无所获。这是宗门里常见现象,古来如此。

  • 标签: 吃茶 禅机 杨岐 普愿 洞山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化学家和哲学家。他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意识。在对费希特"绝对自我"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区分不是最原初,因为它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现代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因而,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对于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权力——资本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跨文化哲学是可能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Martin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哲学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个殊论。

  • 标签: 文化 跨文化哲学 文化中心论 多极对话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不久以前,在中国刚刚崛起时候,许多人谈论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乃至领导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
  • 简介:建立"真正和普遍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关联?他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检验?虽然胡塞尔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存在论在"形式普遍性"和现象学"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可能性。现象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时代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一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畴儒者,固然承继北宋以来"回向三代"传统,但又有创见,认为三代以后也有践行"仁义之道"者,如汉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其次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在如何效法三代问题上,船山认为后世效法三代正确做法是效法三代先王之德和先王之道,而不是因时而设三代之法(政)。可以说,王船山在古今问题上思考方式对当代思考传统与现代之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王船山 三代 古今之争 井田 先王之德 先王之道法
  • 简介:维柯新科学旨在探索关于“人类形而上学”,让历史真正获得哲学和科学荣誉,揭示出人类事务普遍价值和永恒理想,为历史真理性进行辩护。在维柯新科学中,历史科学可能性,历史的确定性或现实与真理性或理想,历史形而上学的人性基础等诸多问题都获得了深入探讨。也正是在维柯那里,历史作为科学和哲学对象,真正上升到了人性形而上学高度,获得了科学、哲学乃至神学合理性辩护。

  • 标签: 真理性 确定性 永恒理想历史 人性设定 天神意旨
  • 简介: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变革,不仅表现在它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实效主义基础是他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现象学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归约论题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我们试图对康德以来普遍历史观念稍作评论。这种反思前提是从普遍历史过去视角以及在实践上规划好未来视角看来对全球性现状思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试图通过指出可怕后果或者任何其他方式。为人类恐怖非人道行为历史记录进行辩护。首先通过对发展思想中什么是活、什么是死这个问题回答,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历史哲学作一些反思:其次,对历史哲学中“进步辩证法”及其后关于社会变革一般理论提出某些思考,并对“进步”成本和收益有一个更加清楚认识;最后,从上述批判历史反思视角来对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稍作评论。

  • 标签: 历史哲学 普遍历史观念 进步的辩证法 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